約克大主教曾經歷喪母之痛,更深體會死亡的美好。 (照片來源/The Archbishop of York)
死亡是所有人類的必經之路,英國約克大主教(Archbishop of York)約翰(John Sentamu)曾在死亡主題警覺週(Dying Matters)撰文,呼籲民眾打開心房討論死亡,賦予大家對於生死課題有不一樣的思維與價值。
談到有尊嚴的死去,很多人總以為只有安樂死的方法,但是大主教約翰認為,尊嚴的死去意謂有價值的生命,就像耶穌走上十架的犧牲與救贖;人不該活在死亡的恐懼陰影中,而是要慶祝曾經活過的豐盛人生。
一個世紀以前,多數的臨終者都在家中被家族親友圍繞著,但今天多數人總是在病房或照護之家裡過世,充滿孤獨與隔絕。根據民調顯示,71%受訪者認為,人們對於討論死亡和喪親、喪友感到心裡不舒服,有59%受訪者認為,英國人臨終時並沒有得到醫療人員有尊嚴且尊重的對待。
約翰以自身經驗為例表示,他的母親生前經歷長時間的喉癌病痛,身為兒子的他細心照料,並看著母親辭世,那一刻他體悟到,母親「透過死亡」與基督同在了。雖然家屬內心不捨,但是約翰的兩個孩子也一樣感受到長輩逝去的安詳,相信未來將與她再相聚。他的母親不但帶著尊嚴離開,也為後輩留下美好的榜樣。
勇敢開口立遺囑 自己滿意也讓家人安心
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有助減輕對死亡的恐懼。 (照片來源/The Archbishop of York)
「越是不願討論死亡,越是與死亡的美好隔絕。」約翰表示,除非改變討論死亡和葬禮計畫的意願,否則不可能有尊嚴的死去,也很難得到垂死或喪失親友家屬的認同。或許很多人從來不知道怎麼開口與親友談論死亡,他建議,過程中可尋求專業人員及屬靈人的支持,讓醫護人員、志工等,都可以透過傾聽與陪伴,幫助家屬面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
勇敢踏出第一步,是鼓勵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在還有能力表達自我想法的時候,先立下類似遺囑的文件,讓家屬之間能更快達成協議,包括要在哪裡嚥下最後一口氣、要有怎樣的屬靈支持、臨終前要得到怎樣的醫療照顧、是否同意捐贈器官…等,就連葬禮的讚美詩或詩歌都能先指定。
約翰說,有些人面臨死亡反而找到信心,來表達內心的想法與感受;在清楚生命的本質後,反倒更了解哪些事才是更重要的。對有信仰的人來說,死亡是彰顯耶穌基督,即便在面對死亡時,會對未來產生不確定感,但倚靠信仰,生命將可以在神的愛裡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