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的成就、基督的愛,你渴望擁有哪一項?或者更應說,一個人怎能藉著基督的愛,活出異於塵世的勝利? 相信很多人都耳聞眼見許多宣教士的故事,他們的生命除能看見一生奉獻的委身蹤影,也能看見犧牲捨己的崇高之愛;但撼動人心的愛,不但獨特且細水長流,更深烙未得之民心中、成為被傳頌的佳美腳蹤。
大陸宣教史上,有位宣教士的愛讓人無法忘懷,他堅持信仰,使之贏得奧運百米短跑金牌的真實故事,不僅30多年前被改編搬上大螢幕,且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但其人生下半場鮮為人知,直到近來上映的《終極勝利》,才將他在大陸宣教的身影公諸於世。
《烈火戰車》的李愛銳 奧運得勝傳奇
李愛銳在1924年巴黎奧運田徑賽事中,以堅定的信仰奪得400公尺項目金牌(右圖);李愛銳與其妻子弗洛倫絲•麥肯齊(左圖左一)。 (照片來源/wikipadia)
1981年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獎的《烈火戰車》中,描述1924年巴黎奧運的田徑賽事,原本擅長百米短跑的李愛銳(Eric Liddell),被眾人看好會在100公尺項目中順利奪金,卻因賽程安排在禮拜天主日,信仰虔誠的他為了堅守安息日的規例,放棄出賽;一度使英國體育官員緊張,引發國人不滿。
但堅持信仰的他,臨時改跑 400公尺項目,最終他仍奪下金牌,成為奧運史上傳奇人物。
李愛銳的父母都是大陸宣教士,出生在天津後,5歲就與父母分離,在英國家鄉念書。熱愛運動的他,從小就有傑出的短跑表現,使他在大學期間表現出非凡的體育天賦,不斷在橄欖球賽中贏得勝利,最後還被教練湯姆•麥克查爾(Tom Mckerchar)相中,走上田徑之路。
《烈火戰車》中,李愛銳(范恩斯飾)曾說:「我相信上帝造我必有目的,祂讓我跑得快,我跑步時,可以感受到祂的喜悅!」然而,他卻不以「為主而跑」當作藉口,犧牲主日對神的敬拜,因此,他選擇退賽只為「分別為聖」。
臨時安排他參加400公尺項目,除了並非他擅長的距離,更在上場比賽時肌肉抽痛。在他感到絕望之際,他的按摩醫師塞給他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這節出自〈撒母耳記上〉2章30節的經文,激勵了他,最後不僅贏得金牌,更化解國人對他的不滿,成為永久流傳的榮耀見證。
放下奧運光環回到中國 完成上帝的託付
回到《終極勝利》來看,1924年奧運後,李愛銳不僅擁有奧運金牌的光環,更是眾人眼中的民族英雄。如日中天的他,大可運用這一切讓自己更有前途,但他卻選擇放下一切回到中國宣教,完成上帝給他的託付。
1925年,李愛銳回到他的出生地-天津,進入當時英國租界的「新學書院」擔任化學老師,假日則到偏鄉僻壤之地教書。然而,隨著日本入侵中國,日本空軍不時的轟炸,造成軍民傷亡慘重;身為外國人的他可選擇置之度外,在租界區安逸生活,他卻選擇接濟難民與孤兒,更多次冒險搶救戰爭中受傷的士兵和平民,送他們去醫院,日夜守護他們。
沒想到戰局變化愈劇烈,英美政府紛紛告誡其百姓撤離中國。電影中的李愛銳為了家人安全,將懷有身孕的妻子和兩個女兒送往國外避難,自己卻獨留中國繼續宣教,接濟難民。
直到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美日開戰後,1943年日軍佔領天津,全部外僑都被迫滯留於此。他被日軍關進了山東濰縣的集中營,但他對中國難民的關懷與愛,感動了片中與他同工的車夫徐牛(竇驍飾),在他坐監時,徐牛還不時前來找他,藉機協助他。
集中營三年三餐不繼 擔負教育學子 犧牲自己顧全局
片中還描述,囚禁生活中的李愛銳,不畏艱難環境,在黑暗中,其開朗的性格給集中營帶來不少平安與盼望。他對那些與父母分離的孩子們來說,如父親般照顧他們,成為他們的支柱。即使在集中營3年內過著三餐不繼、勞動頻繁的生活,他仍擔負起教育學子、分享福音的任務。
片中更詳實描述一段賽跑事蹟。集中營的日本司令官倉田健二曾是日本全國田徑冠軍,耳聞他是奧運金牌選手後,刻意選在禮拜天主日時與他一決高下。雖給他特殊待遇,但堅持主日不比賽的他,為性命垂危的同胞,決定顧全大局,把食物分給同胞,導致他在營養不良、狀況欠佳的情況下,輸給了司令官。
儘管如此,他卻並未因而受到讚揚,反被日軍認為抗命,遭受嚴厲懲罰。
長期的囚禁生活與營養不良,開始讓李愛銳的健康每況愈下,生了一場重病,跑完43年的人生路,回到天家。
電影《終極勝利》預告。(影片提供/威視電影)
單看《終極勝利》的片名意義,彷彿能預測結局將是一場以「光榮得勝」收尾的電影,但結局卻是「犧牲」,正對著世人宣告著「付上代價的捨己」,才是至高無上的勝利。
然而,「犧牲捨己」早是整部電影鋪陳的核心命題與價值。我們可以從《烈火戰車》看見李愛銳使盡全力、拼命衝刺的得勝精神,也能從《終極勝利》看見勝利之後,走近呼召之地,以愛和犧牲贏回生命的「基督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