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個月前,經歷過洪水的多個地區的居民被警告說,河流可能會在一夜之間上漲,這一次情況比去年更糟。「難以置信的強降雨」,連續16天降雨,澳洲3月創紀錄洪災。洪災、森林野火、熱浪,無非是地球暖化帶來的警訊。
台灣總統府於7日表示,蔡英文總統向澳洲政府及人民致以誠摯的慰問與關懷,並向不幸罹難的民眾及家屬表達哀悼之意,也對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表達誠摯關心,希望莫里森在致力於救災公忙之餘,亦能早日康復。
澳洲遭洪災襲擊,蔡英文誠摯慰問
澳洲出現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嚴重水災,面對氣候威脅,澳洲東岸3月降下超強豪雨,多處地區受災,沖走房屋、道路與公共設施,並切斷多座城鎮對外連結交通,危險大雨造成多人喪生,8萬人被迫撤離家園到安全地點避難。
大雨狂席雪梨,自7日早上以來,郊區的降雨量高達 200 毫米,超過原來整個3月份的平均降雨量(140毫米),引發西南部的山洪暴發,8日喬治河(Georges River)潰堤,澳洲東岸發佈洪災警報,數以萬計的雪梨居民逃離家園。
「盡快離開危險區域,如果你留在該地區,可能會被困在沒水、沒電、沒有任何援助的窘境,因為,一切營救行動,可能因困難且危險,無法進行。」緊急救災中心呼籲。
店家老闆在臉書上寫道,「我們心碎了,我的心好痛。不知道什麼時候道路會清理完畢…淒慘的一週啊!」,並張貼了店面被洪水襲擊後一堆碎片的照片。
Weatherzone(氣候地區) 的氣象學家達明辛諾( Ben Domensino) 8日說:「大自然還沒有準備好關閉新南威爾士州東部的水龍頭。」
澳洲昆士蘭州(Queensland)和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 ),降下創紀錄的傾盆大雨,導致城鎮中斷、農場、牲畜和道路被沖毀後。警告撤離。(圖/Bureau of Meteorology 推特/Dom Perrottet推特)
道路和房屋被淹,汽車被困,約8萬人勒令疏散
澳洲昆士蘭州(Queensland)和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 ),持續幾星期來,降下創紀錄的傾盆大雨,導致城鎮中斷、農場、牲畜和道路被沖毀後,澳洲東部河流已接近滿水位。
澳洲緊急救災服務部門估計,大雪梨地區約有70,000-80,000人面臨疏散命令。卡姆登市市長費德利( Therese Fedeli )提醒說道:「如果回家不安全,請不要回家。」
新南威爾斯州北部的利斯摩爾(Lismore)受災最嚴重,州長多米尼克·佩羅泰特(Dominic Perrottet)在視察受災地區時,對政府在救援和救災措施不足,感到遺憾。他心痛且負責地說:「 這個一周暴雨的過程中,眼目所及的受難人們和家庭,都讓人感到孤立和被遺棄,我真不希望再看到令人心碎的故事了。」
澳洲氣象局預測員納拉摩爾(Dean Narramore)表示,說,從昆士蘭州到維多利亞州邊境,距離超過 1,555 公里,帶來大範圍的強降雨,洪災影響範圍甚廣。他預測並警告稱:「未來24小時至48小時都要小心,即使雨勢停了,河流水位仍很高,可能仍大有威脅。」
特別是昨(8)日,警方從雪梨(Sydney)市西郊,溫特沃斯維爾的洪水中拉出兩具屍體,運河中發現一輛廢棄汽車,附近發現一男一女死亡,而昆士蘭警方證實,自2月27日以來,一名男子在洪水中失踪,死亡人數自洪水開始增多,實際人數仍在調查。
大多數罹難者大多數不是被淹死在家中,而是被發現死於試圖穿越被洪水淹沒的道路上,或死於汽車中。
澳洲總理下令軍隊協助救災
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雖於5月聯邦選舉前民調落後,仍緊急下令更多的國防軍,前往受洪水影響的地區協助。因為許多受洪水影響的居民越來越沮喪,他們努力清理碎片和污泥,幾個城鎮的電力和互聯網仍然中斷。當局擔心更多的降雨會阻礙救援工作,因為緊急救援人員正在清理道路以運送基本物資。
洪水沖進家中,大雪梨地區約有 70,000-80,000 人面臨疏散命令。(圖/ Fire and Rescue NSW)
Food water running down from the plateau into Dee Why #sydneyfloods #SydneyStorm #deewhy #northernbeaches pic.twitter.com/fZ23mdMRKT
— Road Less Travelled (@rdlesstravelled) March 8, 2022
又見災情,迫切代禱》
當全球暖化加速,對澳洲帶來猛烈風暴、洪水與熱浪,出現更嚴重的乾旱的風險時,全球人民都該敬虔禱告!
相信神是唯一的主宰者!邀請代禱勇士同到上帝寶座前,拿起神所賜的權柄,同聲代禱!
1.為救災行動、救援相關人員及醫護人員代禱,願他們平安有能。
2.為國家領導者有智慧,災後重建並恢復禱告,使人心得安息。
3.為受災戶及罹難者家屬代求,願上帝醫治的大能,帶下屬天盼望與和平
(參考資料:7 news、ABC NEWS、Reuters、Road Less Travel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