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年輕人正嚴重流失中,父母在子女信仰發展中,該扮演什麼角色?
「父母如跑者,若不知道目標在哪,就無法在對的地方努力!」神學教育專家馬永年、梁婉華夫婦從信仰及相關研究講解,若用「世界」的方式帶領孩子,孩子就會跟隨世界,唯有父母真實活出信仰、塑造傳承信仰的環境,才能信仰一代傳一代。
3月28日,中台神學院舉辦「婚姻家庭教牧講座」,探討於數位新時代中的信仰傳承,邀請中華信義神學院助理教授馬永年、梁婉華夫婦,以「實踐大使命,從家庭開始」為題,探討父母在子女信仰發展中的重要性,並建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孩子的信仰。
我們與「基督是我家之主」的距離
許多基督家庭都掛有「基督是我家之主」擺飾,也經常以此作為新居、新婚賀禮,但拆開包裝,裡頭是否有「教導我們如何使基督,成為我家之主」的說明書呢?
首先,梁婉華分享北美區域的信仰家庭研究,在基督化家庭中,僅有約10℅家庭經常討論信仰,43℅從未討論過,佔將近一半;依據基督教福音派民意調查機構巴納集團(Barna Group)研究,有參與教會聚會的父母中,僅有約10℅父母會跟小孩一同讀經,以及做謝飯以外的禱告。
或許你會說,這是美國的情況,不代表台灣,據曾任「中華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美國主任的李道宏牧師研究,父母對下一代的信仰影響甚過同儕,影響力非常大,而且台灣和北美的信仰家庭狀況類似,家庭信仰活動仍以謝飯禱告為主,甚少全家一起讀經禱告。
2008-2009年,梁婉華與團隊調查教會輔導、傳道、基督徒父母,以追蹤世代間的信仰狀況。他們發現,第一代基督徒的信仰品質呈常態分佈,形似左右對稱的鐘型曲線,介於平均值的人佔多數。而在許多人認為的:「什麼樣的父母,就帶出什麼樣的孩子」,但就信仰上的傳承卻並非如此。
這中間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呢?
梁婉華建議,使用「以終為始」的概念,能幫助自己省思希望孩子10年後,達到什麼樣的成就、對信仰的認真程度,以及檢視現在所做的努力,能否幫助孩子長成目標。知道自己想要帶孩子到哪裡,才能訂定計畫、在對的地方努力;雖然並非每位跑者都能在培訓後,獲得奧運冠軍,但若不努力,就永遠不可能成功。
課程中有多次討論時間,若有疑問,可以寫提問單詢問講者。(圖/記者盧玟靜)
將大使命傳承給下一代
申命記6:6-7說,「你要把這些話不斷地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或行在路上,或躺下,或起來的時候,都要談論。」在申命記第6章4至9節提到,上帝要我們毫無保留地愛神,並將信仰傳給下一代。
馬永年表示,但在現實生活似乎很難實踐經文教導,因父母、孩子平常忙於工作、上課或補習,父母結束工作後還有小組服事,因此孩子看不到我們活出信仰的一言一行;而孩子犯錯時,父母第一時間也無法察覺。
再加上,因社會文化影響,上一代太重視「知識」,無形中也影響了我們的價值觀;當父母「活不出」向孩子傳講的真理時,可能導致孩子產生矛盾、懷疑,進而離開教會。
從舊約到新約聖經,上帝的教導就是要我們,幫助孩子在神國的環境裡成長、成為基督的門徒,這也是父母最大的責任。
根據研究顯示,父母對青少年信仰的影響力,大於同儕、世界,因此父母絕對不可小看自己,他也鼓勵教會的家長,趁孩子年紀尚小,與其建立良好的關係,拉著孩子時常親近神。
世界正在跟我們搶孩子,當父母沒有緊抓孩子、覺得孩子的信仰受造,責任在於教會,或跟隨世界的方式帶領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跟隨世界!
教養孩子沒有速成捷徑,須按孩子不同年齡、特質、遇到的瓶頸,調整訓練。底下,馬永年與梁婉華整合夫妻與三個孩子互動的經驗,分享落實傳承信仰環境的5個建議。
1.家庭氣氛
家庭氣氛要有愛和溫暖,但不等同於不吵架、沒有衝突,更重要的是向孩子展現,發生衝突後,該如何在愛裡解決。
根據依附理論,父母的言行舉止會被投射在孩子身上,因此能否活出信仰,讓孩子認識天父上帝,至關重要。而在這方面,父親的職責可能會比母親更重大。
馬永年分享,博士班同學的先生為韓國人,他在研究中發現,韓國的父親越投入信仰,孩子的信仰品質就越糟糕,解讀數據後才知道,韓國的父子互動狀況普遍不融洽,因此常與父親唱反調、討厭父親所愛的事物,可見親子關係之於信仰傳承的重要。
營造良好、溫暖的家庭氣氛,就如鋪設軌道,日後才能將信仰傳遞給孩子,而創造融洽互動的唯一路徑,就是大量時間陪伴。
講座現場,有許多牧者同工、神學生參與。(圖/記者盧玟靜)
2.塑造環境
在美國的華人家庭中,經常會擺設中國字畫、書法,特別是華裔第二代,雖然英文比中文溜,但還是會擺設字畫,以提醒自己華人的身分。
梁婉華表示,關係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事業、生活中,都會刻意擴張、經營人脈,為什麼講到家庭,就不刻意經營關係呢?家庭關係並非「放著」,就能突然變美好,她盼望,信仰擺設不只是裝飾品,而能提醒我們屬神的身分,常校正自己,與家人們一同努力,塑造信仰環境。
想擁有敬畏神的孩子,需要時間、心力培育。她分享,在家中會與三個孩子一同睡前禱告、全家使用同一個靈修進度、一周一次家庭禱告時間、運用節期帶孩子認識耶穌的名字和屬性。雖然萬事起頭難,但日積月累下,就能塑造充滿信仰的環境,使信仰融入孩子生活。
3.隨時討論
想要擁有高品質的相處時間,就必須先付出大量時間,例如,開車接送孩子時,他們大約要上車5-10分鐘後,才能敞開心胸分享,因此要把握各種與孩子相處互動的機會。
又如,馬永年陪伴女兒上學路上,看到地上死掉的鴿子,便藉機與女兒討論動物的生命、生命意義。
現代孩子關注的事情、價值觀,與過去不再一樣,如:孩子們在學校會討論政論節目內容、政治人物、對談戀愛的價值觀也不一樣了。因此父母與孩子討論的議題,不應侷限於查經而已。
4.訴說故事
父母的生命就是一場「實境秀」,應按照生命階段,與孩子分享自身見證、故事,不要只是報喜不報憂,因這能讓孩子知道,父母也不完美,有歡喜,也有陷入低潮的時候,如此一來,孩子會更願意敞開心與父母分享自己遇到的挫折。
梁婉華分享,有次家庭禱告時,分享其撰寫論文的壓力,盼望大家能幫助自己,在期限內完成論文,讓她意外的是,孩子們不僅非常認真地聆聽、代禱,還彼此提醒該做的事情,並主動分擔家務,使她非常感動。
馬永年(右)建議,教會多開設裝備父母教育孩子的課程,有助信仰一代傳一代。(圖/中台神學院 提供)
5.成為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教練,亦是榜樣。舉例來說,羽球球后戴資穎的教練賴建誠,為帶給她更實際的幫助,本來已不再比賽的他,卻不斷自我訓練,觀察羽球女性球員的大小賽事。
同理,身為孩子信仰主場的父母,也要負起責任,不斷關心、觀察選手—我們的孩子,並了解他們在下一階段的挑戰、需求。
「棒子若不在你手上,是傳承不下去的」,回到講題,要實踐大使命,就從家庭開始;希望孩子走在信仰正道裡,身為父母就需擁有信仰,才能傳承下去。
總結來看,父母的靈命成長非常關鍵,不能只仰賴教會兒童主日學、青少年教育等一週一次的教導,這些對孩子靈命的影響很有限,然而,父母每天的「實境秀」,卻是實際且可能影響孩子一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