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避免律法式讀經,讀經要走進耶穌。(圖/記者王詩瑜、shutterstock)

想到靈修,你常備感壓力嗎?小心落入律法式讀經!

 

「我不靈修就不能成為OO」的類似觀念瀰漫在華人教會,彷彿每天等著被上帝用棒子敲打,對此,楊寧亞牧師提醒,當打破根深蒂固儒家文化,打破靈修的律法主義,那麼,華人基督徒該如何排除這樣的「屬靈毒素」呢?訪談中提出華人QT突破兩要點。讓「讀經不只是讀經」,不只是讀文字,而是讀進生命;不是知識的追求、行為的窠臼,而是將上帝的話語、耶穌基督的福音「内化」、「活出」的過程。

排除「屬靈的毒素」,推動全球華人福音運動

道聲出版社新推出的靈修月刊《復興每一天》,是一本為全球華人所撰寫的靈修月刊,當中結合楊寧亞及眾牧者編寫一本以「福音」為本的靈修月刊,目的是為推動全球華人福音運動。

 

華人文化中,律法主義常根深蒂固,被自己或他人論斷的罪咎感,幾乎每個在華人文化中長大的人都懂,而華人牧者最知道如何幫助排除這樣「屬靈的毒素」。

 

《復興每一天》創刊首卷由楊寧亞牧師主筆,不是走進史地研究、神學思辨,而是幫助人走進耶穌;身為上帝的孩子,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需要有靈糧,才能使靈命成長茁壯。

 

很多時候,因著工作忙碌、經濟壓力、關係問題等各樣情況,讓人無法有多餘心力細嚼慢嚥神的話,而想要使信仰生活化,活出神話語的大能,就當啟動復興模式,起點是每天靈修、啟發思維、改變行為、形成習慣,最後擁有復興生命的循環

 

每天靈修的好處,包含:釋放生活焦慮、醫治壓傷心靈、明白上帝心意、低谷中仍有喜樂。

  • news-details
  • 身為上帝的孩子,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需要有靈糧,而使靈命成長茁壯。(圖/shutterstock)

打破律法主義式的靈修

7月31日,「復興每一天」研習會上,楊寧亞牧師分享,當自己知道所信是真實,就開始養成每天早上QT禱告、讀聖經的生活,服事這麼多年來,回顧信仰歷程,他發現每天親近主,是生命突破關鍵。

 

過去,大家多是讀他國出版的靈修教材,而楊寧亞認為,台灣應要有屬於自己的靈修教材。

 

教會當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使徒是跟隨耶穌基督、為主做見證的人;每一位神兒女都需要真正認識信仰的根基,然而今日所傳的福音,有可能受到儒家思想影響,蘊含行為主義、律法主義,可能連靈修都容易用律法的方式在進行。

 

如何辨別律法或福音?楊寧亞指出,看我們快不快樂!基督徒連在患難中也是喜樂的,因為上帝所賜的聖靈,澆灌了神的愛,而哪裡有愛,那裡就有喜樂;「福音」就是上帝無條件愛的彰顯。

 

人天生容易成律法主義者,做了傳道人也是如此,可能很會傳福音,卻不會培靈,「我不靈修,就不能成為同工」的思想,常瀰漫在華人教會。

 

基督徒不快樂,因為有不快樂的傳道人,彷彿每天等著被上帝用棒子敲打,對自己、對別人都存律法主義,彼此都不快樂。因此,定要打破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打破靈修的律法主義;基督信仰與其他宗教最大差別,就在於神的愛

 

在福音裡成長的孩子是健康的,會發自內心愛神、愛人,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傳福音給他人前,第一個要先傳福音給自己。

 

當年馬丁路德改教,第一個就是讓人回到福音,回到整本聖經都在傳講的好消息。

 

華人教會要突破的靈修盲點

楊寧亞指出,華人教會QT要突破的重點:

 

1.「使徒性」的突破:認識耶穌基督的福音

2.「先知性」的突破:認識自己的瓶頸

 

因此,出版《復興每一天》一書將福音信息放在每天QT,使人每天都可以讀到耶穌,同時與生活問題連結,因為復興,就是遇見耶穌帶來生命的改變

  • news-details
  • 《復興每一天》創刊首卷由楊寧亞牧師主筆,期望打破華人的律法主義式靈修。(圖/記者王詩瑜)

基督徒活出見證,轉化他人生命

基督徒不只是活出見證,並可以轉化他人。

 

去(2023)年十月,黃聖周博士來台分享十億靈魂豐收運動(Billion Soul Harvest,簡稱BHS),看見,他真的把福音活出來,把教會帶到職場,例如,醫院就是教會,有聚會、有禱告。

 

當時,他前往參訪醫院,有個老婦人走進電梯、表示出了問題,放射科醫生立刻幫助對方;看見這裡的人,不論做什麼,說話和行動都是奉主耶穌的名。

 

在他們開辦的學校裡,孩子不使用手機,遠離世界,為列國禱告,許多小朋友畢業後,立志要當宣教士,醫生跟小朋友一起吃飯;他們是用生命影響生命,不是用說的,而是用活的。

 

BSH門徒訓練:三項六步,轉化家庭、職場、教會

 

1.食物:

靈食(QT)活在愛裡就得著良藥

身體食物(生食)

 

2. 愛之語:

對上帝說愛之語(每天對上帝感謝五次)

對人說愛之語:檢視自己有沒有每天跟人講到耶穌,你我若能把愛之語放在社區、家庭、職場,相信將帶來極大傳福音果效。

 

3. 運動:

身體運動:(每天萬步行,或其他適合自己的運動)

屬靈運動:門訓(每年帶出一個新門徒)

  • news-details
  • 基督徒不只是活出見證,並可以轉化他人。檢視自己有沒有每天跟人講到耶穌,你我若能把愛之語放在社區、家庭、職場,相信將帶來極大傳福音果效。(圖/記者王詩瑜)

文字的影響深遠,乘載福音生命

文字宣教不可或缺

道聲出版社高堂恩牧師分享,信主後,從信徒當傳道人,一直覺得靈修很困難,是在「律法主義」式讀經,每次讀經都在想如何去講道、分享。

 

文字工作是媒體的基礎,從聖經成書可看出其重要性,聖經使信仰一代代傳下來。當年馬丁路德改教時,印刷術加速傳播,翻轉了歐洲,可見文字能很深入長久地影響人,在宣教工作中實為重要;文字所承載的福音生命,可以改變一個人!

 

自去年擔任社長後,高堂恩深深感受到復興運動的開展,定要有屬於華人的復興運動。台灣並不缺靈修書籍,為何一定要再出一本?

 

高堂恩說,只有福音才能改變人的生命,《復興每一天》有聖經經文的好消息外,當中由華人教會許多被膏抹的僕人,以不同角度分享福音內涵,落實在生活中,使弟兄姊妹一同來領受,盼成為眾教會祝福。

 

自3月份出刊,有個弟兄從高中信主後,不斷向父親傳福音,父親始終不信,令他非常著急。後來,孫子開始每天陪阿公閱讀《復興每一天》,7月份第二周,該名父親就信主了!

 

認識福音,不只是教導很多聖經道裡,因真正的道不是道理,是實踐在每一天的生命。

  • news-details
  • 道聲出版社社長高堂恩牧師。(圖/記者王詩瑜)

讀經不只是讀文字,而是讀進生命

道聲出版社陳敬智專案經理分享了一個新聞墜樓案,當事者留下一個紙條,上面寫著:「沒有人要為我的死負責,我的敵人就是我的腦袋。」從而提醒,現代人心中糾結困頓,無法得到紓解,過度追求豐盛物質,生命將更加飢渴,飢餓的心靈需要的就是神的話語,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

 

所謂「但以理聖靈內化讀經」,讓「讀經不只是讀經」,讀經不只是讀文字,而是讀進生命,不是知識的追求、行為的窠臼,乃是將上帝的話語、耶穌基督的福音「内化」、「活出」的過程。

 

但以理一日三次雙膝跪在神面前禱告,當時面對逼迫、陷害仍不改,就是這種堅持,使之與上帝有親密關係,在職場有美好見證。

 

上帝在各樣文字學問上(智慧)賜給他們聰明知識。(但以理書1:17)

裡頭有上帝的靈,心中光明,又有聰明和美好的智慧。(但以理書5:14)

 

透過每天靈修,啟發思維,此過程是每一天持續進行式,讓重複行為成為習慣,習慣成為品格,品格復興生命,從而使家庭、教會、國家復興!

  • news-details
  • 讀經不只是讀文字,而是讀進生命。(圖/shutterstock)

培養靈修好習慣四點

可以如何養成靈修的好習慣?整理出以下四點:

 

1.固定的時間、地點和方式

從聖經多處可以看見,最好在固定地點靈修,最好的靈修時間是清晨。

 

但以理書6:10,「但以理知道這禁令蓋了玉璽,就到自己家裡(他接上的窗戶關向耶路撤冷),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上帝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

詩篇143:8,「求祢使我清晨得聽祢慈愛之言,因我倚靠祢;求祢使我知道當行的路,因我的心仰望祢。

 

馬可福音1:35,「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裡禱告。

 

2.禱告,以飢渴慕義的心閱讀經文2~3次(有時朗讀)

從中領受上帝要透過當天的經文,向你說什麼?要傳達什麽信息?有何啓示?藉此,從神的話語中得到安慰、鼓勵、引導、醫治與提醒。而透過朗讀方式,可加深記憶。

 

聖經清楚告訴人,有時候讀經,也是讓聖經「讀你」,看見自己的內心。

 

3.讀經的態度

內在的一用心靈、真實的自我(馬利亞)

外在的一外表、美觀、給別人看到(馬大)

 

4.默想 Meditation、藥 Medicine

反覆、專注地思想神的話語,不斷咀嚼、反芻,將上帝的話潛移默化(内化),餵養生命,活出基督樣式!神的話語讓受傷的心能得著醫治,軟弱的心得以剛強。

 

讀經2.0的核心概念是互動關係分享,使用網路所驅動的網路效應,建構連結社群,並與上帝互動,建立親密關係,活出基督。

 

相信推動《復興每一天》,不是在銷售,而是一項推動復興運動的事工,期在華人界持續推動復興運動。

  • news-details
  • 道聲出版社陳敬智專案經理。(圖/記者王詩瑜)
  • news-details
  • 左為鄧宙攀牧師,右為彭蕙仙姊妹,分享使用《復興每一天》靈修的見證。(圖/記者王詩瑜)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