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科學行動家上課實況。(圖/陳柏霖 提供)

在國際教師日前夕,遇見了一位非典型的教師——陳柏霖。他是為企業辦理企業內訓的機械工程師顧問,同時是教會兒童事工的服事者

 

陳柏霖的成人學生是已在企業崗位上工作的機械工程師們;陳柏霖的孩童學生則是國小三年級以前的科學行動家。

 

教育的初心,則是因為他高中時成績不佳,畢不了業,「我想幫助人,少走彎路!」

 

上帝帶領他走上一段不平凡的教育之路。陳柏霖的經歷不僅是個人生命改變的見證,同時展現基督信仰如何塑造一個人的教育理念和實踐

從挫折到重生:一個生命的轉折點

陳柏霖的故事始於高中時期求學挫折

 

當時,我不管是內在自信或是外在課業表現都很不好,導致高中成績、人際交友都很黑暗。我很努力,但最後,畢業成績仍不及格,我高中沒有畢業。」陳柏霖回憶道。

 

這段經歷深深影響他,也為其日後投入教育工作埋下種子。

 

高中結業後,陳柏霖以同等學歷考入淡江大學,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大學期間——他認識了耶穌

 

「信主之後,我就發現,哇,在神真的沒有難成的事。上帝為我爭戰、得勝了一切。

 

信仰真實地改變了陳柏霖,其中最直接、最客觀的一件事,「好像綑綁我的鬆開來了。」

 

不只學習果效有了顯著提升,後來並出國留學,在國外拿到第一名好成績。

 

現在,陳柏霖是機械工程師,回國後擔任對企業服務的顧問工作,協助進行企業內訓。他也因此進入成人、專業教育的領域。

 

這段經歷,使陳柏霖深刻體會到福音對一個人的全面影響,從而為其日後投入兒童教育工作奠定基礎。

 

教育的初心:少走彎路

經歷自身生命轉變,陳柏霖對教育的初心就是想幫助人:「少走彎路。」

 

特別是孩子,若能在孩子成長過程及早灌輸正確價值觀信仰建立信心可能會幫助他們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挫折及迷茫

 

科學行動家:知識與信仰的結合

於是,陳柏霖投入在教會的兒童服事中,負責「科學行動家」課程,主要面向國小三年級以下學生。該課程不僅傳授科學知識更注重培養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創新思維

 

陳柏霖解釋道:「我們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強調,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科學行動家不單要關注知識傳遞,更注重孩子們思維方式的培養,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

 

然而,教學過程中,陳柏霖逐漸意識到僅僅傳授知識是不夠的,便開始思考如何將信仰融入教育中,期望培養出不僅有知識、更有品格的下一代。此種思考,促使他不斷調整自身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

  • news-details
  • 陳柏霖精心設計課程,讓注意力很難集中的小朋友,每一個人在課堂上都聚精會神。(圖/陳柏霖 提供)
  • news-details
  • 很多家長會陪同孩子一起上課,上課過程中,陳柏霖的教學也吸引了家長們的注意力。(圖/陳柏霖 提供)

從該隱到亞伯:重新定義教育成功

在陳柏霖的教育理念中,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是他對聖經中該隱和亞伯故事的反思。此反思,讓其重新定義何為教育的「成功」

 

「我覺得神在挑戰我,是把人訓練的像是『該隱』,或是把人培養成像『亞伯』該隱就只是把知識學會,但是,亞伯他是被上帝喜悅的,因為他謙卑,他也知道自己是罪人,知道自己的心需要被上帝來遮蓋

亞伯是牧羊的;該隱是種地的。有一日,該隱拿地裡的出產為供物獻給耶和華;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就大大的發怒,變了臉色。耶和華對該隱說:『你為什麼發怒呢?你為什麼變了臉色呢?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他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他。』該隱與他兄弟亞伯說話;二人正在田間。該隱起來打他兄弟亞伯,把他殺了。」

—節錄自—創世記 4:2-8

陳柏霖意識到,教育的目標不應該僅是培養出像該隱那樣,從外面看是擁有知識和能力,但可能缺乏正確品格的人

 

相反地,教育應致力於培養像亞伯那樣,不僅「外面」有能力,「裡面」更有正確品格和信仰的人。

 

此認知讓陳柏霖在教學過程中,不再僅追求知識和技能的卓越,而是更注重孩子內在品格的培養,和信仰的建立。他相信,真正成功的教育應是塑造出一個全面發展、內外兼修的人。

 

陳柏霖強調,教育的目標不單是培養孩子外在能力,更重要的是塑造內在品格。他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上帝的寶貝,都有潛力成為影響世界的人

 

教會的遮蓋: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教育事工的發展過程,陳柏霖深刻體會到教會團隊的重要性。起初,自己傾向獨立行事,但逐漸意識到團隊合作的價值

 

「我超感謝教會服事對我的遮蓋。因為,我原本就是很喜歡自己做事,不與人合作。」

 

教會牧者和團隊成員幫助陳柏霖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在團隊中發揮自身長處。這種團隊合作,不僅幫助他改進了教學方法,同時更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質。

 

「在教會的遮蓋與團隊過程當中,我慢慢調整課程進行的方式,不是說只是把人才(師資)帶進去課程中,而是一起經營課程,讓孩子們的信仰真的可以在被課程裡被建造起來。

 

團隊合作經驗令陳柏霖意識到,教育不僅是個人事業,更是一個需要集體智慧和努力的事業

  • news-details
  • 小朋友親自動手做實驗,也在課程中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圖/陳柏霖 提供)

從企業培訓到兒童教育:跨界的智慧

作為一名企業講師,陳柏霖有著豐富的成人教育經驗。當被問及兒童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區別時?他提供一些有趣的見解:

 

「我覺得大人會需要更有邏輯小孩教育的話就會需要更『生動,除了課程,他們和你的關係才是關鍵,(他們)喜歡你,你講什麼他都聽得進去!」

 

陳柏霖強調,對於兒童來說,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比嚴謹邏輯更為重要。並認為,與其使用PowerPoint等正式教學工具,不如通過互動實踐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

 

此外,更重要的,孩子的心很單純,看重關係勝過學習

 

此教學方法不僅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也能讓其通過親身體驗,更好地理解和記住所學知識。

  • news-details
  • 陳柏霖用實驗取代PowerPoint等正式教學工具,幫助孩子聚焦在學習上。(圖/陳柏霖 提供)

教育的未來:全人發展的願景

展望未來,陳柏霖對教育有了更宏大願景,希望培養出不僅在知識上卓越,更在品格和信仰上堅實的下一代。

 

我自己覺得,能夠服事孩子是老師的榮幸,我提醒自己,期許自己能成為孩子的伯樂。孩子本就是上帝造的千里馬,但需要伯樂幫助千里馬找到『命定』

 

此教育理念反映在陳柏霖的教學實踐中。

 

在「科學行動家」課程中,他不僅注重知識傳授,更重視激發每個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相信,通過適當引導和鼓勵,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身興趣所在,並在該領域中發光發熱。

 

非典型教師的典型堅持

陳柏霖的故事,展現了一個非典型教師的典型堅持。

 

從機械工程師到企業顧問,再到教會兒童事工的帶領者,其經歷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不在於背景,而在於對孩子的愛與付出

 

當中經歷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陳柏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教育工作者。他的主業是企業講師,專門為企業培訓工程師,然而,正是這種跨界經驗,讓陳柏霖更加清楚看見,上帝在「教育」這個領域的心意。

 

教出「該隱」還是「亞伯」?是每次陳柏霖在設計課程、上課過程,不斷問自己的問題。也提醒著自己,一個像亞伯一樣謙卑、柔和的孩子,是裡外都卓越!

 

而這樣的孩子,需要用「心」來引導,並非用「邏輯」來教導

 

我期待孩子能夠成為在生活裡『得勝』的人才,從裡到外都被建造起來!」陳柏霖如是說。

 

從陳柏霖的經歷看見,教育不僅是職業,更是一種使命。他呼籲更多人投入教育工作,不論是全職還是兼職,不論是在學校還是社區,每個人都可以為下一代成長貢獻自身一分力量。

 

陳柏霖的故事提醒著教師的養成,也不應局限於傳統學校系統。每個人無論其背景如何,只要有對下一代的愛和對教育的熱忱,都可能成為影響孩子生命的重要教育者

 

這種非典型的教育方式,或許正是教育系統所需要的新鮮血液和創新思維。

  • news-details
  • 各式各樣的實驗課。(圖/陳柏霖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