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知名作家瓊瑤於12月4日在淡水區住家輕生,震驚華人社會。
以致近年來,「善終權」始終成為社會熱議話題,但究竟什麼是真正的善終?兼具醫學與神學背景的張立明醫師從聖經觀點,為我們指出一條在主裡「日子滿足」的道路。
台灣知名作家瓊瑤於12月4日在淡水區住家輕生,震驚華人社會。前一日,著名作曲家劉家昌也因罹癌離世,兩位時代性的人物畫下人生休止符,令人不甚唏噓也懷念!
這位以愛情故事聞名的作家,最後選擇獨自離世,為社會上多所探討的「善終權」議題投下震撼彈。
究竟何謂善終?資深胃腸科醫師、並在神學院任教的張立明醫師,從聖經觀點為我們指出,真正的善終應該是在愛中告別,而非孤獨離去。
從一個醫療抉擇開始思考死亡
1997年,一個重症病人的救援經驗,促使張立明醫師開始深入研究醫學倫理。
「當時我正在急救一位胰臟癌末期的病人,已經救了兩次。第三次時,我突然想到,我這樣一直搶救下去,肋骨都已經斷了,頂多只能多活幾個小時,但都是痛苦的。」張立明說。
作為基督徒醫師,他開始思考:「要救他嗎?如果不救,將來見主時,算不算是見死不救?」這些反思,促使他到美國神學院進修倫理學,尋求聖經對醫療倫理的教導。
【張立明-小檔案】
張立明醫師是當今極少數兼具醫學與神學博士學位的華人基督徒學者。
現任美國 Takeda 公司全球病患安全部資深醫療部長、美國三一神學院華人生命倫理教育主任,基督教倫理學客座教授及生命倫理中心諮詢委員。
張立明醫師在台灣行醫時,因臨終病患倫理抉擇與福音需要,到美國三一(Trinity)神學院就讀生命倫理碩士(MA Bio-ethics),上帝繼而開啟專業事奉之門,他受邀擔任台灣衛生署醫學倫理委員、台灣大學生命教育師資計畫科技與生命倫理組召集人、路加傳道會執委,在國內外大學、醫院、教會演講,主題涵蓋醫學倫理、神學、生物科技與臨床試驗。
又蒙上帝引領在台北華神完成神學碩士, 主修系統神學。
2013 年,上帝清楚帶領其進入美國南方浸信會神學院 (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研讀博士,主修基督教倫理(Christian Ethics),副修系統神學,於 2020 年完成神學博士學位。
張立明醫師,兼具醫學與神學博士,是一位擁有豐富學經歷的華人基督徒學者。(圖/張立明醫師 提供)
生命主權從來不在人手中
張立明醫師強調,人並不擁有絕對的生命主權。「沒有人是自己先同意要出生,才被生出來的。我們的性別、長相、家庭背景都不是自己能選擇的。甚至我們的身體,很多功能,比如心跳都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他說。
「生命是上帝所賜,我們沒有資格提早結束它。」張立明指出,無論何種做法,都違反了十誡中「不可殺人」的誡命。人可以選擇不積極搶救,讓疾病自然發展,把結果交給神,但不能主動結束生命。
自殺不能與善終同論
談到「善終權」這個詞,張立明醫師直指這是包裝自殺的說法。「自古以來,自殺從來不會是善終。用常識判斷就知道,自殺和善終是兩回事。」
「我們常講『兇宅』,只要裡面有人自殺了,就變成兇宅,這個就不是『善終』!」
他以聖經中的例子,說明真正的善終:
「亞伯拉罕去世時,兩位兒子以撒和以實瑪利將他安葬於麥比拉洞;雅各臨終時,眾子都圍繞在他身邊。這才是在愛中告別的榜樣。」他引用《創世記》記載,說明聖經中的善終都是在親人陪伴中安詳離世。
聖經約伯,雖然曾經經歷人生許多苦難,甚至在約伯記第3章,他還咒詛自己的生日。最終,仍舊回到神的面前感慨:「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約伯記42:5)生命的最後,「約伯年紀老邁,日子滿足而死。」(約伯記42:17)
耶穌在十字架上時,將自己的靈魂交託給天父(路加福音23:46),這也是一種充滿盼望的死亡。
可見,真正的善終,是在家人的陪伴下、日子滿足、靈魂交託,盼望在樂園裡與天父連結。終點將是喜樂平安的。
換句話說,任何形式的「非自然死亡」,包括各種形式的「輕生」,都是「一個人」孤獨的停止生命氣息,與這個世界斷絕關係。
人生休止符,停在與人和好的告別
在安寧照護中,張立明醫師提到「三道」的重要性:「道別、道歉、道謝」。「這關係到與人的和好。如果能在離世前,與得罪過的人和好,向照顧過的人致謝,與身旁的家人道愛,這樣的離別才有意義。」
他強調,聖經中的「平安」(Shalom)概念,就是與神、與人、與己都有和諧的關係。「這樣的關係,才能帶來平安的離世。」
以神為中心的生死觀
張立明醫師特別強調基督徒的生死觀,應該以神為中心:「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哥林多前書10:31)
他補充,「做任何事情時,不是只考慮自己會怎麼樣,而是要思考這件事有沒有榮耀上帝,包括死亡過程的安排,都要以上帝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他以一些所謂基督徒卻選擇自殺的例子指出:「很多人說自己是基督徒,但沒有按照聖經的教導而行。這反映出他們對生死的看法仍然是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真正的基督徒應該有更高的眼光,就是以榮耀神為考量。」
相對的,2024年8月離世的空中英語教室創辦人彭蒙惠老師,就展現出真正以神為中心的生死態度。
彭老師在90多歲高齡時,仍堅持服事直到生命的最後階段。即使在住院期間,她仍心繫福音事工,以服事為重,展現出為主而活的精神。
她除了接受必要的醫療照護外,始終以延續在地上的服事為念,一生不退休。這樣以神的事工為重、平衡事奉與身體照顧、活出美好見證的榜樣,正是基督徒面對死亡時應有的態度。
聖經中雅各在臨終前,一一為眾子祝福、告別。(圖/詹英村、AI)
圖為MCCA2019中西部華人基督徒夏令營-基督徒生命倫理專題講座。(圖/張立明醫師 提供)
對於非基督徒的三點思考,建議要誠實面對生命議題:
1.預立醫囑:在頭腦清醒時,思考自己希望如何度過生命最後的階段,並寫下自己的意願,並且指定一位可信任的人,在萬一需要時,可成為代理決定者,以減少醫療機構和家人的困擾。
2.學習臨終照護的知識:了解什麼是「救到底」,以及放棄無效治療的意義,避免無謂地延長身體所受的痛苦。
「現在的『救到底』意味著電擊、插管等許多侵入性治療,帶來很多痛苦。」張立明解釋,「不要拖著一條命在那裡掙扎,該走的時候就該走,但基本的醫療照顧不能少。」
3.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盡可能地延長健康的壽命,以避免成為植物人。
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張立明醫師以「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傳道書3:1-2)提醒:生死都在神的時間裡。在這信念下,基督徒對死亡可以存著盼望,知道這不是終點,而是回到天父家中的時候到了。
對基督徒而言,「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帶著永恆的盼望,在完成神所託付的使命後,平安地安息在主懷中。這才是在這世界真正美好的「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