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日前驟逝的藝人大S(徐熙媛)雖不是基督徒,但身為名人的她,生前選擇樹葬、花葬等環保葬,引社會多方熱議關注。(圖/記者詹英村、AI製圖)

知名女藝人日前因流感併發肺炎驟逝,家人依其遺願選擇「樹葬」,引發社會對環保葬的關注。

 

因為我們基督徒知道,地上生命的結束,是天上生命的開始。」大S(徐熙媛)雖不是基督徒,但身為名人的她,生前選擇樹葬、花葬等環保葬,多方熱議。

 

而,環保葬「不立碑」的特色,也衝擊出華人社會對於「紀念」方式的反思。

近年來,環保葬逐漸為社會大眾所接受。根據內政部統計,從民國九十五年僅有2百多件,到十年後,已達6,774件數看來,成長約二十倍。

 

大S的驟逝,依願選擇環保自然、回歸大地的告別方式,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然而,「不立碑」的環保葬方式,也挑戰了華人傳統「慎終追遠」的祭祀文化,對基督徒來說,是否更能顯出信仰中對生命價值的詮釋?

 

什麼是環保葬的真義?回歸自然的生命歸宿

「不立碑、不造墳」為核心理念的環保自然葬法,包括樹葬、花葬、海葬及植存等多元方式。台北市殯葬管理處指出,環保葬是將往生者骨灰以更自然、簡樸的方式回歸大地,體現對生命的尊重與環境的友善

 

以樹葬為例,骨灰需經過再研磨,以更小的分子狀態埋入土壤,透過自然生物機制分解。這不僅節省土地資源—樹葬單位僅需零點二平方公尺,遠低於傳統土葬所需的三至五平方公尺,同時呼應「塵歸塵,土歸土」的生命哲學。

 

從誤解到理解:從有形祭祀到無形的生命紀念

藝人大S選擇樹葬,不立碑、不進塔的選擇,挑戰了華人傳統「有形」的紀念方式。

 

傳統信仰認為,逝者在陰間需要子孫奉上香燭、紙錢、祭品等物資享用,墓碑更是緬懷與祭祀的重要憑依

 

然而,身為公眾人物的大S與家人,家人間的互動關係曝光在公眾視野中,可見即使大S並無設立有形墓碑,並不會減少家人的思念,反而讓懷念更加自由而深刻。

 

「我們教會也有一位姊妹的哥哥選擇樹葬,我們會跟家屬說,他已經歸給神了,因為萬物都本於祂,依靠祂,將來也要歸給祂。」頭城靈糧福音中心張新創牧師說。

 

「基督徒不拿香、不拜拜,是不是就代表不孝?」這是華人社會常見的誤解。

 

張新創回應:「基督徒不是不紀念祖先,相反的聖經中,以色列人非常重視『族譜』,而華人傳統信仰,大概追溯至三、四代之前先祖族譜時,大多先人是『誰』就不知道了。」

 

若從基督信仰角度,回應傳統信仰:「基督徒相信,人若有永生,就不需要這些物質的供應。聖經《啟示錄》告訴我們,在新天新地裡,這些東西都不需要了。我們的禱告如香上達,就不用燒香

 

他以多年服事經歷,進一步說明:「我們會跟還沒信主的家人解釋,基督徒的追思不是為了亡者,而是為了安慰在世的人。更要著重的是生前的關係、生命的連結,而不是死後的祭祀。

 

繼而強調,基督徒看重的是真實的關係,在乎的是靈魂是否得著永生,而不是外在形式

  • news-details
  • 【資料照片】頭城靈糧福音中心張新創牧師,舉辦清明聯合追思禮拜,每一年都讓許多會友及未信主的親友們同來追思。(圖/頭城靈糧福音中心)

以行動傳遞愛與紀念

為了實踐這樣的信仰觀,張新創發展出從「安寧到安葬」的全程陪伴服事。逾十年來,他在頭城靈糧福音中心服事超過二十多個案家,運用禱告、抹油、唱詩等方式陪伴親友。

 

「這些陪伴的時間最為珍貴,」張新創說:「特別是等待火化的時刻,往往是與家屬互動最好的時機,可以互動回答『人死後到哪裡去了?』『一定要拿香拜拜嗎?』等各種問題。」

頭城靈糧福音中心,每年舉辦清明聯合追思禮拜

設計了應時獨特的「追思三禮」

  • 倒水禮:表達飲水思源的感恩
  • 獻花禮:散發基督生命的馨香之氣
  • 點燭禮:延續先人的光與熱

「我們不會草率了事,或是只做個儀式給別人看,」張新創強調:「反而透過照片、家族故事的分享,讓下一代認識祖先的生命故事,這才是真正的追思。現在科技發達,我們每次聚會都會拍照,記錄生命的歷程,留下家族的故事。」

 

這種數位化的追思方式,也呼應了政府推動的數位紀念政策。

 

台北市殯葬管理處建置「生命紀念網」,讓民眾能夠突破時空限制,隨時進行線上追思。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網」也提供類似服務,讓原本一年一度的祭祖儀式,轉變為日常生活中的懷念。透過上傳照片、撰寫生平故事,讓逝者的生命故事得以永久保存,供後代子孫追索根源。

 

運用科技,帶來的不是疏離,而是更多連結的可能。

  • news-details
  • 【資料照片】頭城靈糧福音中心年年舉辦清明聯合追思禮拜,會場溫馨的擺設,許多有紀念性的照片,讓眾人一同進行追思三禮。(圖/頭城靈糧福音中心)

基督的「祭拜」有形與無形

用實際行動與生命轉化家人

張新創以自身經歷作見證,當他成為家族第一位基督徒時,如何以實際行動,在清明掃墓時服事家人。

 

「第一年,除了『祭拜』儀式,我和堂哥包辦所有清潔墓地、打掃的工作;第二年,我弟弟也信主了,我們就成為小小敬拜團;第三年,父母都信主,祭品改為獻上鮮花。」

 

為了讓「紀念」更有意義,張新創帶領教會發展出一套獨特的做法

 

「我們教會的上半年福音聚餐,其實就安排於清明節日的前一週。」他分享道:「我們鼓勵弟兄姊妹邀請家人一起參加清明追思禮拜,再找一間餐廳,一起享用家族聚餐,彼此說說家裡的故事。」

 

這種方式不僅轉化了傳統的祭拜形式,更創造了溫馨的家族互動時光。

 

「以前老一輩的人祭拜完後,還要把供品收起來烹煮請客並分送,現在我們直接去餐廳用餐。」張新創說。

 

最難忘、也令人感動的是,家族中尚未信主的二伯母態度的轉變。

 

他開心說起,二伯母和家族裡的家人們長期觀察教會如何用實際行動關懷社區,在旁看著基督徒家庭如何以真誠的方式追思紀念先人,開始反思傳統習俗中一些形式化的做法

 

「去年,二伯母主動向家族建議,不用準備那麼多祭品,也不要燒這麼多紙錢了。」張新創說。

 

能有這樣的轉變並非偶然!多年來的陪伴與服事,讓未信主的家人看見基督信仰中真實的愛

 

現在每年清明,許多未信主的親友不僅會來參加教會的追思禮拜,還會主動奉獻

 

「他們會直接來到教會捐款,參加清明追思禮拜。」張新創說:「因為他們明確看到教會做了些什麼:去哪裡宣教、做了哪些對長者、日照(日間照顧服事)、等服事。確定『你們教會真的有在照顧這些弱勢團體』,就自然願意奉獻,相當願意支持社區志工的費用。」

 

傳統的祭拜方式,有時反而讓「紀念」變質了。他鼓勵基督徒,透過真實的「追思」來紀念家人,也把握機會把福音活出來、傳給家人。

 

 

一再強調,基督徒應重視的是「生前孝道」,聖經十誡中也明文說道,要孝敬父母,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以弗所書6:2)也正如文學家歐陽修所言:「祭之豐,不如養之薄。」

 

因此,他鼓勵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多創造與家人相處的機會,「現在我們家族不只清明節會同聚,平時也會一起去旅遊,創造美好的回憶。」這些與家人一起的「回憶」,比一個墓碑、神主牌位更有意義

  • news-details
  • 原生家庭固守民間信仰,因著張新創信主,用追思等各種機會服事家族,親友紛紛歸入主名。(圖/張新創臉書)

珍惜當下!把握時間傳揚福音

「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歌羅西書3:2)張新創強調,基督徒視今生為客旅,最終的歸屬是上帝所預備的永恆住處。因此,更要把握時間投資在有永恆價值的事物上。

 

環保葬之選,不只是回歸自然的生態選擇,更促社會反映了現代人對生命本質的思考。不立碑、不進塔,看似是放下捨去,實則提醒我們更要把握當下的相處時光,最後是對永生的盼望。

 

因為我們基督徒知道,地上生命的結束,是天上生命的開始。」張新創最後積極鼓勵眾人,所以,更要把握有限的、在世的時間,搶救靈魂,才有「永生」的盼望。

 

正如聖經所說:「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神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帖撒羅尼迦前書4:14)在這樣的信念中,每一次的追思都不是終點,而是期待將來在天家重聚的確據。

 

相關閱讀》

「從安寧到安葬」連續7次禮拜的陪伴,拆毀「信耶穌就背祖」的誤解!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