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假如你去電影院看電影,看了十五分鐘後,發現不如想像,怎麼這麼難看?但通常還是不會出來的,因為已經花錢買票了。所以你會把它看完,而且會一直說服自己:「可能後面會更精采」、「可能我還沒看懂導演的意思」,這就叫做投入成本的謬誤。
當一些話題被討論時,你會發現不論是留言、按讚,或是在別人的發文中,通常都是同一種聲音佔大多數...
我們把獨立這件事情變成一種顯學,好像獨立就代表成熟。只是如果獨立就等於成熟,為什麼神還要說「那人獨居不好」?
「我們走過的橋,比你們走過的路還多!」 「我們吃過的鹽巴,比你們吃過的飯還多!」
當別人看到你的眼睛卡了一個小東西,你希望對方怎麼做?手直接伸過來?你大概不會開心。我想,我們會希望對方有禮貌地問一下:「我可不可以幫你拿掉?」
在我們的社會上有一種與天國文化背道而馳的「酸葡萄文化」,就是「見不得別人好」的文化。這種風氣比較傾向在別人有一些不錯的呈現時,常常想要潑冷水...
「為什麼爸媽總是在和我作對?」、「為什麼身為孩子的你,不會多聽父母的話?」…
審美觀不同、價值觀不同、相處模式不同…,兩個世代相差2、30年,宛如兩個平行時空,真能好好「溝通」嗎?為什麼關係裂痕越來越嚴重?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