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2017年,一名年輕女孩林奕含的輕生,掀起了社會對於「權勢性侵議題」的巨大討論。5年過去了,也許你已日漸遺忘這起令人悲傷的事件,但類似傷害,卻從未在社會上消失...

 

直至今年,一樣的事件依舊多次浮上檯面,被稱為「房思琪翻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為作者林奕含用親身經歷,寫下未成年少女被補習班老師誘姦的故事。

 

2017年,該書在台灣出版後,引起一陣探討,林奕含也於同年4月底,因走不出憂鬱症而輕生逝世。據媒體報導,該書於海外銷量破百萬,引起社會極大共鳴。

 

有鑑於性侵受害者在社會中「無所不在」,甚或在教會內一樣無可避免,日前中華福音神學院舉辦「教會處境中異性關懷牧養倫理和界線」講座,由王燦槐老師主講的主題之一,正是針對「受害者與性創傷—醫治與安慰」進行深度分享。

 

效法耶穌所行,致力醫治受傷靈魂的教會牧者同工,也在此議題上一同更多學習。

社會上有多少的「房思琪翻版」?

以台灣為例,性侵害犯罪防治法通過至今約20年,在每年逾萬通報的受害人中,接受輔導的並不多,但這些帶著創傷、未受幫助的靈魂「遍佈社會」,至今累積約20多萬人(僅知有通報者)。

 

學術專長為性侵害防治、創傷與治療的王燦槐,舉一名社工親身經驗為例,對方在原單位看見許多性侵、家暴案例,覺得太過辛苦,便陸續轉到其他單位服務,沒想到,不論是到街友、酗酒、毒品的關懷單位,仍充滿遭性侵、家暴的被害人,甚至在女子監獄有50%比例是如此。

 

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在這過程中早點幫助他們,其實會引發很多其他的問題。

  • news-details
  • 攤開媒體報導,性侵案件至今層出不窮,更遑論未浮上檯面的受害者不知有多少,為社會之痛。圖為王燦槐老師針對教會牧者同工分享「醫治與安慰—受害者與性創傷」主題。(圖/直播截圖)

性侵害症狀反應:「不成比例」的個人後果

據文獻,約有三分之一的性侵害者會產生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此非短期影響,而是至少3個月的症狀。

 

PTSD分為兩種:

1.情緒侵入:在受害人不願想到此事時,會憶及當時情況,以致高度干擾其就學、工作和生活。例如坐車時,會自然想起遭性侵經歷;基本上會造成睡眠障礙、需看精神科或藉藥物治療相關症狀。

 

2.更嚴重者會進而麻木;當其有強烈防衛機制,對性侵害不敢去想,會進入到忘記,甚至努力想卻想不起來,以此壓抑或逃避。

 

以上兩種,是目前可以最貼近性侵受害者的心理狀態。

 

性侵害的症狀反應,一定是往後走的(意指長期影響),它沒有那麼簡單。這也是我們對被害人很心疼的部分。」曾在台灣進行研究調查的王燦槐,當時訪問200多名被害人,問及性侵害的時間,最長者為15分鐘。

 

性侵害(時間)其實不長,但不長的15分鐘,可能有的人是用15年來復原。」王燦槐以此表示,此事造成的後果,是「不成比例」的傷害,因而更應及早予以協助。

性功能障礙:影響親密關係、婚姻家庭

對性侵害者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性功能障礙,最常見為性冷感,因對受害者而言,此會想起加害者施以的創傷。

 

若有婚姻者,將造成與配偶間的問題,包括另一半能否接納;並有一定比例者,自認無法回復到受害前的性功能。

 

性一定會影響到婚姻,這也是一個需要去幫助他們的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若被害人有接受輔導,在後續的婚姻、親子、與家人相處上,能與受害前「無差別」;反之,將有「長遠的」婚姻家庭適應問題。

  • news-details
  • 對性侵害者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性功能障礙,而此定會影響到婚姻家庭關係,需予以輔導。(圖/shutterstock)

社會代價:性侵害者生理就醫次數比非受害者多一倍

另一點,性侵受害者會時常生病,原因是,其會將情緒反應當成生理疾病看待。他可以接受自己生病,但無法接受有情緒問題,所以會把心理問題「生理化」。且因傷害壓力,加劇以往病徵,包括免疫系統出事,影響整體健康;也包括抽菸、酗酒、危險行為等。

 

性侵害者看醫生的次數,是非受害者的兩倍;門診花費是2.5倍。也就是說,去醫院看病的人中,有很多是因為創傷帶來的疾病,而非器官退化的疾病。

 

不只如此,受害者本身與受害之前相比,在受害那年,看病次數會增加18%,第二年會增加56%,第三年會增加31%,得見,其受傷症狀會更多「發作在生理上」

 

一個性侵害事件,所帶來的社會代價和後果,其實不只是心理治療,還包括生理和醫療。

自責、找因果,易走上輕生一途

性侵受害者必須處理「創傷的回憶」。一開始,其可能會壓抑受傷情緒,在意識層面試圖抹滅,但結果將進入潛意識、導致失控夢靨。這部分需由他人協助,這也是為何需諮商輔導介入、協談。

 

此外,受害者會想在「因果」上找答案,例如「為什麼是我?」則越想越自責。自責對於受害者而言是有「功能」的,然王燦槐稱之為「飲鴆止渴」,彷如喝毒藥。

 

他們會在自己身上找錯誤,以致真的相信都是自己的錯,所以很多被害者最後會走上輕生一途。

 

然,性侵害者心生自責,事實上對其適應並無幫助,反而對內部復原力是找錯方向

 

王燦槐舉例,以前曾與一位受害者一週會面一小時,每次都會告訴對方「這不是你的錯」,對方則回應,自己每天在家,母親都會告訴他「這就是你的錯,你要好好反省與留意」。

 

「所以一定要我們在旁邊一直告訴他,幫他分析各種狀況,」加以說服,終使對方相信,錯誤非自己造成。

 

性侵後被改變的五個核心價值

有些受害者會覺得太痛苦,不想去想當時的事,但其已被改變人生看法;事實上這是錯的,因而須靠諮商輔導,伴其一同理解、詮釋整件事情,助其重新作選擇。

 

基本上,性侵害者會被改變五種價值,皆為人生非常核心的概念:

 

一,安全。當其接受「我無法保護自己」的概念,對於人際關係就會產生逃避,稱之為社會逃避,當他看到人會感到很害怕,如驚弓之鳥。

 

二,信任。失去對自己和他人的信任,以致無法自己作決定,隨之造成混亂、過度小心和癱瘓。

 

三,權利。以致過度被動或順從。

 

四,尊嚴。自我價值感低弱,同時對他人感到憤怒、懷疑、苦毒、諷刺。

 

五,親密。失去對身體的親密感,及影響照顧、與他人的關係。因為親密帶來傷害,致使他無法安慰、照顧自己,自我討厭,失去與自己和他人的關係。

 

了解以上之後,我們可以思想,當一個人遭性侵後,是否還能好好生活?未來人生還有希望嗎?而身為教牧同工,該如何予以輔導?

不急著探索事件,可先就其二度傷害進行預防性輔導

有些人會認為,傷害要說出來,壓抑著不好,但如此恐造成再次受傷。「幫助性侵害者時,必須跟著對方的腳步,」王燦槐強調,性侵害剛發生後,當事人會有一段「否認期」,也就是想要忘記當時經歷。

 

起初旁人能做的,是針對其二度傷害進行心理輔導。二度傷害指的是,因發生此事,受害者定會對周圍「人際關係」產生改變,包括家人、同學、同事、教會肢體等,而這些是可以談及的部分,而非傷害事件本身。

 

在這階段作預防性輔導,讓他不會惡化;若不處理,他可能會因為二度傷害,造成逃家、逃學、離開教會(含括所有逃避性行為)。

 

然,否認期並無緩解情況,只是壓抑住受傷,之後受害者可能會走到憤怒、恨的光景,因明白,這段時間忍受如此多痛苦,並非都是自己的錯,而是加害者的責任。「他會開始恨社會的人、恨男人,甚至恨幫助他的人,恨父母,恨一切人。」

 

到了此「重整期」階段,受害者才能和他人進一步談性侵害。從受傷後到重整期中間需要多久時間?則因人而異。

 

若在影響期就有社工、心輔人員與之接觸,交談恢復期的二度傷害,從而建立關係、協助其處理二度傷害,即能更深扎實交談,解開受害者在認知上的問題,避免長期負面循環。

 

此時,即可進入心理諮商。諮商與輔導的差別為何?輔導是對方知道問題在哪,但諮商是他不知道問題在哪,諮商時,陪伴者要與其一同探索,包括傷害細節及其意義等,進而解開整件事情。

 

王燦槐表示,到了受害者的重整期,才是能好好探索的階段。「若我們跟著他(受害者)的反應階段,當性侵害離他越遠,他越想談。」例如,有時旁人會說「這件事已經過了一年了,你怎麼還在想?」但如此則可能傷害到對方。

 

王燦槐接觸過的個案,最長的是10幾年後,才願意開始上告司法、進而處理心理問題。

性試探距離我們遠嗎?

據資料顯示,國際上的牧師性醜聞時有所聞,網路佈道家牧師遭判刑、美福音派聯盟牧者召妓,台灣也有兩名牧師在2000年前後,分別遭控藉輔導和幫助女性行性侵之實定讞。

 

據衛福部統計(1997-2016),陌生性侵案例從25.8%降至4.36%,而熟識者性侵比例則從12.98%攀升至75.65%,熟識者包含家人的朋友、同學、網友、鄰居等等。

 

而「教會真的會去通報的,幾乎是0」。

 

這與教會內的權力與階層分明有關,掌握教會決策權力的牧師、長老和執事,多被信徒信任,一旦開始對談互動,多數人對於較親密的關心,其戒心與界限相對比較放鬆,這種情形下,可能發生性侵的比率就會提高,然而通報數卻是零;一旦爆發,實際的受害者也可能遭遇二度傷害,更走不出來。

 

教會5步驟,預防性犯罪的發生

1.教會要提供相關教育
教會牧者要有相關學習及教導,或請專業人士來協助。國際資料顯示,美南浸信會曾統計,高達71%性犯罪事件,都是從諮商開始的。


2.教會要有清楚的同工守則
如同交通規則,人人需要遵守,否則從「同情變感情」,就容易落入迷惑。

 

陳志宏牧師提出教會的「同工守則」10點,提醒各教會可因應實際情形增減,以符合實際需求。

(1)不可單獨拜訪獨自在家之異性朋友或會友,建議3人以上。

(2)不可單獨輔導協談異性,注意場合的公開性。

(3)輔導異性當事人,其配偶需在場,一起諮詢。

(4)不可單獨與異性,進餐、出遊、搭車都要避免。

(5)華人文化中,打招呼時不可「擁抱」或碰觸異性,在公開場合時,僅限於輕觸頭部、肩膀。

(6)不可在協談中與異性討論性方面的細節。

(7)不可與出席聚會的異性,討論自身婚姻的問題

(8)要小心回覆異性朋友的卡片、禮物、信件、簡訊、EMAIL,讓配偶能自由瀏覽內容。不要隱藏。

(9)讓同工、配偶、或其他可信靠的人,成為你的防衛盟友,自我保護。

(10)要為其他弟兄姊妹、同工謹守純正的心代禱,一同警醒。一旦發現自我陷入軟弱犯罪中,要立刻找一位弟兄或姊妹,尋求幫助,彼此代禱。或者勇敢的轉介給別人。


3.留意事奉時出現的警訊,保持高度警戒與界線

比如群體中,會特別留以某人的存在和舉動,會刻意打扮或加重使用古龍水等,開車送對方回家,某些情況不讓配偶知道等,都是要注意的點。

 

4.要懂得採取轉介的行動

多數基督徒、傳道都充滿憐憫與愛心,但要避免救世主情節,一旦察覺自己的心不知不覺陷入試誘網羅時,要儘快「求救」,學習放下,「轉介」給別人,學習以謙卑的行動來應對,凡事讓上帝作主宰。


5.協助同工及會眾處理過往生命的傷害
某些人,容易落入一犯再犯的情境,多半是原生家庭、成長過程中受傷的關係,傷害都是從罪而來,罪,也可能帶來新的傷害。教會應協助人面對受過的傷害,勇敢處理受傷的根源,用愛去醫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