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耶穌教導我們:要用「大自然」、「科學」做預測,尤其在「生命初始」;「枝子發嫩」 時...

預測

「『當無花果樹的枝子發嫩長出葉子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快到了。』耶穌說。」(馬太福音24:32)

 

 耶穌教導我們:要用「大自然」、「科學」做預測,尤其在「生命初始」(Initial state;「枝子發嫩」) 時。

 

「預測」是「科學」的功能,不是「算命」,更不是「先知」(Prophet)或「先見」(Seer)。

 

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做為科學一支,幫助我們做預測-從一個人童年起,做「客製化」(Personalization)觀察,來做「精準」(Precision)的「預測」(Prediction),以為「預防」(Prevention)之用;所謂「4P原則」。

 

除非出現黑天鵝或灰犀牛,神經科學基於大量數據形塑的「模式」(Model)或「生長曲線」(Growth curve)之預測,無論是「內插法」(Interpolation)或「外插法」(Extrapolation),準確性都相當高。

 

譬如,一個三級貧戶出身的總統,如果沒有認知自己所缺(病識感),做內在省思與醫治,而不改地以三級貧戶的經驗或思維治理國家,那麼,這個國家必定迷航,成為正常化國家的麻煩製造者。

 

相反地,一個出身富裕的庶生女,在深宮中靠吹牛尋求生存之道,她一旦掌權,會對人間疾苦冷漠,「1450」也就會盛行。他們的出身不是罪過、也不是他們的錯,他們走上的道路,卻是可預測的-這是科學內在的淒美本質,慣性定律:在沒有外力下,物體動者恆動、靜者恆靜;物體會以直線運動,故可預測。

 

依神經科學,可以預測:病態的生命,只會帶來悲劇的命運。

 

1992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李察·大衛森(Richard Davidson),提出了「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一詞,改變了人們對於大腦/神經科學的認識。過去科學家認為在嬰兒關鍵期後,大腦結構就不再發生變化。而現在神經科學家們則發現大腦由神經元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構成,這些細胞互相連接(Connection),可通過加強或削弱這些連接,使大腦結構發生改變;人類受大腦控制的行為曲線,不再依直線到底,而是估計至少有2的4000萬億次方的發展可能--這是偉大生命創造者,為我們預留的希望。

 

北宋司馬光編「資治通鑑」,以史為借鏡,預測國祚;被譽為最會識人的清·曾國藩則以「冰鑑」用人擢將。上世紀的自由主義者殷海光,在白色恐怖年代,著有小冊《怎樣判別是非》教當代人明辨真假;最近過世的施明德說,他的爸爸從小教他怎樣讀報紙,找出事實,作為判別是非的依據。-他們都在為精準預測做預備,從大至國家、小到個人的議題。為準確預測,學會判別是非,是當代人在假新聞充斥、個人野心橫行、價值顛錯世代裡的功課。

 

神經神學告訴我們,科學之上還有神。作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生活在這世代,心靈上是痛苦的。但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我們還有神;可預測的,那將要來的,必是美妙的。因為「God is good」。

 

「神經神學」預測:那將要來的夏天,是個美麗而豐盛的季節。

 

(文章授權/潘榮隆)

author

潘榮隆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榮譽講座教授。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