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前些日子,有家長問我:為什麼有國小生在看色情片?家長都不會禁止好好把關嗎?思考了幾天後,分享我簡單的想法:

【教孩子對與錯外,更要教孩子識別與回應】

 

前些日子,有家長問我:為什麼有國小生在看色情片?家長都不會禁止好好把關嗎?思考了幾天後,分享我簡單的想法:

 

網路原生代的孩子要學識別能力

 

現代家長在教導孩子時,常常會著重於「對與錯」的教育,有些事情本來就有是非對錯。例如:打人就是錯了、未經他人同意拿別人東西是不對的。

 

然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面對的世界越來越複雜,僅僅教導他們什麼是「對的」或「錯的」已經不足以應對他們所處的環境。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教導孩子如何「識別」和「回應」所接觸到的各種信息,尤其是媒體內容。

 

教孩子判斷和識別越早越好!我個人認為有些孩子比較有自己的主見,或是自我意識比較強,就會很想要去嘗試或挑戰家長說的「不能」,所以當家裡是「常頂嘴」、「愛唱反調」的這類孩子,教孩子分辨遠遠比「禁止」還有效。

 

事前預防識別三步驟引導

1.與孩子敞開地說原因和擔憂

 

與其說你不行、你不能,不如換成,我的擔憂、我希望、我的觀察,這樣的引導方式孩子的接受度可能會比較高。例如你可以這樣說:「我很擔憂暴力影片帶來我們不舒服、失眠、噁心的狀況,我希望你不要去主動接觸這類型的影片!」

 

2.告知孩子會接觸到機會在哪

同時我們也要告訴孩子,哪裡有可能看到!現在人手一機的世代,網路是非常有可能看到的,所以如果孩子到了使用手機的年紀,與其只用禁止,不如跟孩子討論怎樣的影片屬於暴力血腥、色情內容,並且說明影片和平台分級的意義,哪些社群和平台比較容易接觸到。

 

3.如果接觸到有哪些應對策略

也可以藉由新聞、經驗分享告訴孩子,如果不小心看到後,可能會有的情緒,或是如果對相關內容有好奇、疑惑,可以從哪些正常管道學習和認識?

 

我們也需要一段時間確認孩子使用手機的狀況,小一點的孩子使用過程必須都要留下紀錄,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固定時間分享自己最近看過的網站或影片。

 

事後發現的共情對話三部曲

1.同理孩子感受的不適與困惑

如果孩子不經意看到影片,或是別人傳給他的,部分孩子會感受不舒服、甚至會有噁心、失眠等狀況,所以第一時間不是指責,或是興師問罪,而是先接住孩子有可能的情緒。

 

有些孩子是出於好奇,覺得有趣而觀看,我們更需要穩住我們自己,用平常心來跟孩子聊聊他的好奇、動機,既然都看了,就好好談吧,當我們帶著過多的批判,可能會使孩子無法正面來思考這些議題。

 

2.引導孩子思考這背後的原因

 

「你看見了什麼呢?」「這些是真實的嗎?」「為什麼他們這樣做?」「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網路識別的引導其實不困難,就是先讓孩子分享看見的,再來引導孩子思考這些內容和真實世界的關聯性以及背後的原因,最後回到我們的生活去應用和思考。當我們常常這樣引導這樣思考,孩子就比較會去思考現實和虛擬的分界,也能識別網路當中的真真假假。

 

3.提供支持與後續的處理方式

 

當我們發現孩子看到了,如果有比較異常的情緒和生活影響,後續的輔導與陪伴策略就要請老師幫忙;如果是出於好奇,我們就趕快來找一些資源來陪孩子正向的探討這些領域吧!與其放任孩子網路自由探索,不如陪孩子一起共學,不熟悉的領域也沒關係,孩子有人陪,至少比一個人好!

 

網路世代的教養挑戰重重,家長常常很擔心各種危機,最好的方式就是進入網路,跟著孩子面對複雜的世界!

 

今天簡單的分享一些策略,我後續可以再寫深入一些,歡迎大家給予回饋和發問,一起陪伴孩子正向探索網路!

 

(文章授權/趙逸帆)

author

趙逸帆

不帆心家庭教室創辦人,親職講師與現場教師。期待藉由真理、教育與輔導專業,幫助新世代家庭有更好的溝通默契,活出上帝創造的美好價值!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