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我們更應該提高警覺:學校的狀況、孩子參加的社團、營隊,甚至是他們習慣互動的大人,我們都需要多一點關心、多一點確認,因為壞人有時候,就是藏在這些信任與熟悉之中。這篇文章,想帶大家一起複習四個關鍵方向,我們可以怎麼幫助孩子,從小建立對這類事件的警覺與保護力?

【當壞人就在孩子身邊,我們能怎麼做?】

近期又有學生被老師、教練侵犯的新聞,讓我想起去年的台北幼兒園事件。那段時間,我們很擔心、很生氣,也怎麼樣都無法想像,傷害孩子的人,竟然就出現在孩子的生活周遭。

 

但這幾年,我慢慢發現一個讓人心碎的事實—熟人性侵的比例,遠遠高於陌生人。

 

這讓我們更應該提高警覺:學校的狀況、孩子參加的社團、營隊,甚至是他們習慣互動的大人,我們都需要多一點關心、多一點確認,因為壞人有時候,就是藏在這些信任與熟悉之中。

 

這篇文章,想帶大家一起複習四個關鍵方向,我們可以怎麼幫助孩子,從小建立對這類事件的警覺與保護力?

 

1.從小建立身體自主權的概念

身體界線的建立,可以從「身體部位」、「觸碰方式」、「力道大小」,進一步延伸到「社交界線」的理解,這些都可以在學齡前就開始引導。

 

最重要的學習場域:就是孩子與家人、親友之間的日常互動。擁抱、親吻、摸頭都不是絕對不能做,而是要讓孩子知道——「是否願意」要由自己來決定。這就是「積極同意」的概念。

 

我們可以善用繪本、影片,或是固定一段時間和孩子談談這類議題;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做角色演練,練習說「不要」、練習轉身離開、練習找人求助。這會幫助孩子在面對可疑情境時,提高反應力與敏銳度。

 

2.熟悉學校與周邊環境的安全死角

特別是剛進入新環境的孩子,我們要幫助他們熟悉哪些地方可能比較危險例如:學校的頂樓、樓梯間死角、大樓後方、圍牆邊等無人處。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在緊急時刻,可以往哪裡跑、誰可以幫忙。

 

我會鼓勵家長帶孩子一起去找找「安全小站」例如:學校附近的便利商店、派出所、圖書館、醫院…這些可以短暫避難、求助的地方。

 

這個過程不只是訓練觀察力,更是建立「我有地方可去」、「有人可以幫我」的心理安全感。雖然我們的社會環境比以往安全許多,但這些「備案」與「預想練習」仍然非常重要。

 

3.寫下「五個值得信任的大人」

我曾聽一位教導身體自主權的老師分享,她請親子一起寫下「愛的五個人」。有個孩子的第一名寫的是「自己」,還很認真地說:「要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這句話至今仍讓我印象深刻。

 

當孩子真正愛自己、在乎自己的身體與情緒時,才有能力說「不」、有勇氣尋求協助。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寫下「五個我可以信任的大人」,讓孩子清楚知道,在遇到困擾或不安時,有哪些人可以說、可以找。這張名單不需要一次就寫好,但過程中,我們可以慢慢建立孩子的信任網絡。

 

對年紀更大的孩子,還可以進一步寫下這些大人的聯絡方式、通訊工具等,成為孩子心中的「安心名單」。

 

4.練習說出拒絕與求助的語言

很多孩子在感覺到不舒服時,說不出來,甚至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性侵或性騷擾案件,是在多年後才被揭露的原因之一。

 

我們要幫助孩子練習一些具體、簡單、勇敢的語句,像是:

 

「我不喜歡這樣。」

「請你不要碰我。」

「這讓我覺得不舒服。」

「我要離開這裡。」

「我要去找老師/爸爸媽媽。」

 

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練習,讓孩子在安全的情境中說出口,把這些句子變成「自然反應」。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張「求助小卡」,寫上可以聯絡的人的名字和電話,放在書包的夾層裡。

 

這不只是語言的練習,更是讓孩子知道:「我可以說出來,也會有人願意聽。」

 

補充提醒:不同年齡,關注不同風險

 

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我們更強調身體自主權、身體界線與求助語言;但對於高年級、國中生以上的孩子,則要慢慢引導他們認識網路性剝削與網路安全,包含影像、聊天室、陌生人訊息等風險。

 

性暴力的樣貌,早已不限於實體空間。我們需要陪著孩子,一起練習分辨、拒絕與求助。

 

我知道,這些話題不容易開口,但它們真的很重要。當我們願意開口談、勇敢面對,孩子也會感受到一種穩定的力量:原來,爸媽是可以說這些的;原來,我也可以說出來。

 

我們無法保證所有地方都是安全的,但我們可以陪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這就是我們能給他們最珍貴的力量。

 

歡迎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家長能有更具體的方式陪伴、保護孩子!

 

(文章授權/趙逸帆)

author

趙逸帆

不帆心家庭教室創辦人,親職講師與現場教師。期待藉由真理、教育與輔導專業,幫助新世代家庭有更好的溝通默契,活出上帝創造的美好價值!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