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羅》上映前,導演曹瑞原曾透漏,「你們一定要看,因為我裡頭有一個彩蛋,在最後一集。...因為我是基督徒,所以我一定要埋。那個彩蛋很大,放上去果然不一樣!」終於,在昨日大結局結尾,揭曉了這個令人驚喜的「答案」!
劇情來到最後10分鐘,當一切塵埃落定,經過2年的沉澱後,眾人從整起事件的宏觀角度緬懷女主角;當李先得和必麒麟講著全劇最後幾句台詞時,鏡頭拉高俯瞰壯闊山景,背景音樂隨之響起,旋律即是經典基督教詩歌《耶穌恩友》。
《耶穌恩友》原曲《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直譯:耶穌是多麼美好的朋友)為19世紀中葉,宣教士約瑟夫(Joseph M. Scriven)為安慰遠在家鄉的母親所寫,曲調單純易朗朗唱口,後續傳唱至全球,印尼、日本、韓國...等皆有翻唱版本,中文常見的版本歌詞如下:
耶穌是我親愛朋友,擔當我罪與憂愁;
何等權利能將萬事,帶到主恩座前求。
多少平安屢屢失去,多少痛苦白白受,
皆因未將各樣事情,帶到主恩座前求。
或遇試煉或遇引誘,或有煩惱壓心頭;
切莫灰心切莫喪膽,來到主恩座前求。
何處得此忠心朋友,分擔一切苦與憂,
耶穌深知我們軟弱,來到主恩座前求。
是否軟弱勞苦多愁,掛慮重擔壓肩頭;
主仍是我避難處所,來到主恩座前求。
親或離我友或棄我,來到主恩座前求,
在主懷中必蒙護佑,與主同在永無憂。
《斯卡羅》常使用空拍畫面,展現這片土地之美。(圖/斯卡羅官方臉書)
在《斯卡羅》錯綜複雜的劇情中,多方勢力(不同部落的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清朝官府、西方勢力等)各有不同立場;每一個主要角色皆非「完人」,有其自私和善良利他的面貌,進而於每一個時間段持續蛻變、做出不一樣的決定與行動,也牽動著觀眾的緊張情緒。
然而,劇中每一個角色在面對如此大的族群課題時,沒有一個人能真正「掌控全局」,時常透露出無奈感,也顯出人類的渺小,帶給觀眾無限的反思。
每一集開頭寫道:「本片取材自真實歷史事件,為使故事內容更具戲劇性與張力,對部分人物及事件進行改編」。因該劇涉及的歷史面向廣,播出期間也常見對史實或人物塑造的爭議。對此,曹瑞原導演曾於林鴻信教授訪問時表示,自己不會因此而有所反彈,因為他相信該說的話,都已經在戲劇中說完。
收工日,坐者為導演曹瑞原。(圖/斯卡羅官方臉書影音截圖)
飾演主角之一水仔的演員吳慷仁,於最後一集首播當天,於臉書發文的內容,呼應了這個觀點:
「其實…我自己不會用『歷史劇』形容斯卡羅,宏觀來看,編劇加入了人物性格與事件角力,凸顯的只是回歸在斯卡羅中的每個人物身上….而演員與導演賦予了角色生命,角色想說的話,就會在完結篇中結束,停留在一種時空中,會留下來什麼呢?~~~只有交給觀眾才知道…我們都不需要多說或是說服大家一定要有什麼感想或肯定~
我比較喜歡用….斯卡羅是個150年前在那時代…『作為一個人的故事』…活下去的故事…誰也沒有成就了誰,借鏡著人與人之間、人與大地之間的交會…故事依舊會像傳說一樣留在那邊…而我們已經知道了大概…就等著大家再去窺看一二~祝旅程愉快,身為一個人,我感到十分幸運,水仔再見~」
吳慷仁搭配這張夕陽自拍照,於最後一集播出當天發文。(圖/吳慷仁臉書粉專)
身為基督徒的曹瑞原導演曾分享,拍攝《斯卡羅》的過程對他而言,是領他在信仰路上得以「更堅定」的歷程,對此他相當感恩,說道,「對我來講,我現在每一天就是跟神在一起,無時無刻的。跟我以前是脫胎換骨,完全不一樣的曹瑞原。」
也許全劇最後所傳達的,就如結尾的彩蛋詩歌,他用更高的信仰眼光看待——面對人生各樣無奈、試煉、憂愁、重擔和痛苦,要記得我們還有一個避難所,就是耶穌基督那永不離棄的愛。
【《斯卡羅》臉書全文】
《斯卡羅》最後配樂「耶穌恩友」是一首基督教的讚美詩歌,在一戰時也曾被改編用以呼喚和平。
我想透過這首詩歌,撫慰曾經駐留在這島嶼上的眾生靈,以及曾經為這片土地付出、奮戰的各個族群,在他們心中所留下的那道深深的傷痕與傷痛,也表達我對這座島嶼最深、最深的敬虔與愛!
謝謝所有幕前演員及幕後的工作團隊,你們太棒了!
也謝謝收看《斯卡羅》的所有朋友們。
謝謝陳郁秀女士、陳耀昌醫師。
最後
致 查馬克・法拉屋樂 masalu
曹瑞原
《斯卡羅》大結局以簽訂「南岬之盟」條約,族群衝突最終和平落幕。(圖/斯卡羅官方臉書)
欣賞黃友聞翻唱《耶穌恩友》版本請點我
相關報導》
新劇《斯卡羅》揭開改變台灣關鍵史 導演曹瑞原:我很想再次經歷神,正因它「夠難」
天家再見了《斯卡羅》大股頭 查馬克‧法拉屋樂安息主懷,今告別彌撒
《斯卡羅》迎大結局,曹瑞原用「另類選角法+信任」激發演員 度難關唯一秘訣:降卑自己
精選要聞》
中秋節飆熱量三寶:「柚子 月餅 烤肉醬」 基督徒營養師教你如何吃不發胖!
「我們將繼續宣揚真理,天堂見!」趙鏞基牧師18日安葬 文在寅總統致悼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