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的作者常常會重複的一些詞句來強調重要的概念,好像是「相信」出現了100次,50次的「見證」、40次的「神的榮耀」。戴繼宗牧師在第三屆「普通話釋經講道培靈大會」中,引用出現僅10次的「必須」,告訴與會者要認清「十架救贖的必須」,以反思自己的屬靈光景,檢示個人與主的關係。
戴繼宗牧師說,在約翰福音第3章1到15節這段經文中,「必須」這兩個字的背後是一個「神聖的囑咐」,針對的對象是法理賽人尼哥底母,因他在夜裡見耶穌求問生命的問題。
是宗教式生命,抑或與主同行的生命
擔任當時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帶著濃厚宗教熱情、摸熟舊約律法,恪守神的律法而行,這是尼哥底母的生活型態。但當他把自己與耶穌作比較,驚覺耶穌擁有個人身上找不到的特質,尼哥底母在第2節中是這樣說:「拉比,我們知道你是由神那裡來做師傅的,因為你所行的神蹟,若沒有神同在,無人能行。」戴繼宗說,尼哥底母發現「耶穌的生命是有神的同行,但自己卻沒有。」
我(耶穌)說:「你們必須重生」、你不要以為希奇。-約翰福音3:7
戴繼宗牧師指出,尼哥底母在夜裡求見耶穌是基於兩個原因:第一是尼哥底母害怕碰到反對耶穌的人,如法利賽人看到他們碰面,那他自己的宗教地位會不保;第二是從上下文得出的一個可能性,尼哥底母睡不著覺,因為「他心裡面沒有真正的被滿足,看到自己生命上的缺乏,宗教強勢不及耶穌,」夜間一直想起這些事。
戴繼宗牧師舉例,21歲的戴德生離開英國搭船前往中國上海宣教,在一次傳福音的過程中,有位年輕人聽到信息後立即受感動想要歸信耶穌,那人問戴德生:「這個福音在你的國家有多久的歷史了?」這位年輕人談到自己的父親有濃烈的宗教熱情,花了一輩子要尋找真能為生命帶來意義的信仰,他的心裡渴望被滿足。「你為什麼等了那麼久才來?」
戴繼宗牧師說,在夜間求見耶穌的尼哥底母同樣渴望心裡被滿足,「縱然他有濃厚宗教熱情,但只是表面式的宗教活動參與,內在生命還沒經歷到救贖,生命沒有被翻轉。」耶穌也因此回說: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
關鍵問題「得救了嗎?」,是信二代及尼哥底母的共同問題
「出生在一個基督教化的家庭但不等於是一名基督徒,不確認自己是否已經重生得救」,這是很多信二代的問題。戴繼宗是「信九代」,跟好多牧師孩子一樣,他的一言一行都被弟兄姊妹觀察著。他回憶小時候去崇拜的情形,「那天聽著爸爸講道,而我又成為爸爸要講例證的對象,結束崇拜後就被長輩說『戴繼宗啊,你怎麼這麼調皮?』」
「重視外顯表現、規條式的信仰生活,而沒有真正經歷到重生,把耶穌帶進到自己的生命當中,」戴繼宗提到這是尼哥底母及信二代的共同問題。
一直在教會環境、信仰敬虔的家庭中成長,戴繼宗牧師直言,「這都是父母親的信仰,我是在18歲才成為基督徒,終於知道自己是一個罪人。」他在高中學校老師的默默關心及守望下,之後對他說,「戴繼宗,我想看到你有一個很清楚的基督信仰確據,」於是他做了決志禱告,接受耶穌的救贖,成為重生的人。
戴繼宗牧師說,「處於一個後現代主義時代,人們不相信有絕對的真理,只擁抱相對的真理。」信仰漸漸地被視為私人的東西,「你有你的信仰,但我也有自己的,所以不要強帶到我身上,憑什麼放你的道德標準要強加在我身上」,他相信這些價值觀只會繼續衝擊著全世界。但聖經上清楚表明,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人要藉著祂才能到父那裡去,昔日尼哥底母就是帶著這個心態尋見主,渴望心得滿足,今天信二代、每一代都須要如此行。
戴繼宗牧師期許教會更多宣講重生的信息,將整個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傳遞給下一代,幫助他們在信仰上扎根,從父母的信仰轉化成為自己的經歷。
現場會眾。(攝影/記者鄧敏如)
好人、壞人都需要得到神的救贖
使徒約翰在寫約翰福音第3及4章時,第3章清晰的指明尼哥底母的背景,第4章撒馬利亞婦人的事蹟,卻沒有提及過她的名字,但傳的都是同一個信息,就是在耶穌基督裡會有一個泉源湧流而出,人喝了活水不會再渴。
戴繼宗牧師比較兩章帶出的信息,「沒有一個人是壞到不需要得救」,曾經犯罪的人,但在主的恩典下都得赦免,這是世人都會接受及認同的信息;不受歡迎的是「沒有一個人是好到不需要得救」,無論是好人、壞人都必須重生。其實耶穌不一定要經過撒馬利亞,但祂想看到撒馬利亞人都得救。
「救贖的途徑」就是耶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戴繼宗牧師總結說,十字架是基督信仰的核心、獨特的信息,在其他信仰裡面是看不到的,若是挪開不強調,基督信仰就沒有意義。他因此提醒基督徒傳福音時要更多強調十字架帶來的救贖,這不像其他宗教的要籍著人的功德、努力來贏得,我們就是不用做些什麼就能得到這份救恩,這就是「本乎恩」。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羅馬書 3:23~24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