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祭祖問題,向來是中國人對於決志信主的心理關口。(圖/shutterstock)

中國的孝道與基督信仰,有何共通之處?我們作為中國基督徒,又如何在信仰上作至大的孝道?香港葡萄樹生命果子事工創辦人鄧啟耀牧師在27日晚間的講座中,藉祭祖題目再引申至中國人的孝道精神層面,為大家一一講解。

孝道是從祭祖開始嗎?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祭祖的習俗?鄧牧師從《竹書紀年》中引出,從黃帝駕崩時,其臣左徹已為黃帝立廟祀之。以後,慢慢形成一種「祖有功,宗有德」的概念:尊始祖或開國功臣為「祖」,而其後的有德君王則被尊為「君」。自此,便衍生祖宗崇拜。



至於祭天與祭祖有什麼關係?查古人祭天,初以天(上帝)作「主祀」,追思祖先為「配祀」,換句話說,祭天是以上帝為主角,祖先是配角。可是《詩經·周頌·思文》有一句「后稷配天,克配彼天」,「配」字既有「合資格」之餘,亦有「配角」含義。



后稷,姬姓名棄,出生於稷山(今山西運城稷山縣),帝舜時,黎民百姓缺糧,帝命令他播種百穀,並封他於邰(相傳今陝西省咸陽市武功縣西南),號曰「后稷」,另外賜姓姬氏。故此,解讀上的意思,以后稷的德行功績,後世子孫認為他夠資格跟上帝同在,所以特別在祭天大典時追思他。
 


但當以明君、賢臣與上帝同等,一同來接受祭祀傳統,這已開始偏離了從殷商祭天的原意。
 


鄧牧師認為,上帝是上帝,人是人,將兩者放在同等地位,既僭越上帝的尊榮,也反映西周以後的人對祭祀觀念,開始人神混雜,敬天傳統亦悄悄變質。



藉《創世記》第一章11至13節,與24至25節兩段經文作例:不論植物或動物,經文中不斷強調「各從其類」的重要性,他從而引申說明人神不可混雜的論點。

 

祭天與祭祖

中國先民為何既敬拜上帝,又追思祖先?

據《禮記》所云,中國先祖認為萬物的根源來自天父上帝,郊祀上帝之禮是最高的敬拜之禮;人的根源則來自祖先,以宗廟追思祖先之祭是最高的仁愛之禮。故古時在郊外祭天的目的,是向上帝和祖先表達子孫的感恩的心。

 

但這願望與表達,他認為是把人變成上帝一般來崇拜,然後更乾脆以人代替上帝。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20:3-5

 

天父知道人容易受外界引誘,去膜拜看得見的有形偶像,這包括了聖賢的古人與先祖。

 

如何盡孝?

何謂至德要道?實指的是「孝道」。

 

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孝」是一切德行之根本。據《孝經·開宗明義》所說,「孝道」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是侍奉君王,最後到個人的安身立命。而「孝敬父母」,在聖經中也可從《出埃及記》、《利未記》、《馬可福音》、《馬太福音》等發現到相關經文。 

 

《孝經·聖治》中,孔子對曾子的答話中,除了強調「莫大於孝」(沒有比孝道更大),更逐步將「敬重父親,沒有比在祭天時候,將祖先配祀天帝更為重大」(嚴父莫大於配天)。

 

古人知道,先祖之根,根於上帝。祭先祖不能不祭上帝,祭上帝配以祭先祖。如今國人祭祀黃帝與祖先,卻不敬拜黃帝敬祭之祖-上帝,鄧牧師絕不認同。

 

「某年母親節,幾位姐姐勸我少去一次周日崇拜,陪媽媽去吃飯。我想到的方法是,先到有最早時間作崇拜的教會,完結後立刻跑去跟媽媽吃飯慶祝,這不是兩全其美嗎?」

 

藉這件往事,鄧牧師說明作為中國人,固然要盡守孝道,因這是中國文化的美德。他同時勸告眾人,我們同時為基督徒,故既要持守真理,也要作美好見證。對於父母在世時,我們當然要盡孝;對於父母去世,作為信徒,卻非跟著作偶像崇拜,可以作適當紀念,例如以花代香燭。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