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台灣真愛家庭協會講師延玲珍分享過去6年的遠距家庭生活。      (攝影/記者陳曉玫)

近年台灣產業外移潮,導致越來越多遠距家庭產生。許多男性為了工作,和妻子孩子一年見不到幾次面,成為所謂的「周公」、「季父」;有些人則因兒女求學問題,讓妻兒獨自住美國,而有「台獨份子」、「內在美」等稱號。

國際真愛家庭協會會長葉高芳曾表示,多年來輔導家庭的經驗中,最令她感到遺憾的就是重傷、終結不少幸福關係的「遠距家庭」。為避免這樣的慘劇發生,台灣真愛家庭協會9日下午舉辦「遠距家庭勤守護研習會」,由執行長邱維超、太太延玲珍分享走過6年遠距生活的經營之道,幫助弟兄姊妹學習「預防勝於治療」。

成為遠距家庭前 「三思」而後行

「每個選擇的背後都有一個掙扎的故事!」邱維超指出,做決定時一定會掙扎、為難,端看當事者想清楚決定的利弊得失了沒,是否因小失大?他列出三個客觀的面向和問題,建議夫妻「三思」。

第一思:「平時夫妻關係如何?是否有深層的溝通?」延玲珍指出,每個人都需要身邊的人傾聽重擔、分享成就並獲得肯定,如果夫妻平常就各忙各的,進入遠距生活後,夫妻關係又很疏離,就會給第三者介入的機會。

第二思:「親子之間的關係如何?」父子間的大小互動都可能對孩子成長產生影響。父親應花時間與孩子相處,了解他們的想法,成為支持;母親則應該扮演拉近父子、父女關係的橋梁,讓孩子知道父親的辛苦和用心。

第三思:「丈夫或妻子的工作可以允許對方一年出國幾次?」遠距家庭的相處不能只重質也要重量。以邱維超夫婦為例,當時他們就訂下「一年至少相聚6次、每次相處2個禮拜以上」的約定。

「我們在同一條船上!」 堅持同渡人生風浪

      了解更多

遠距家庭關係其實就像「假性單親」,夫妻常遇到覺得孤單的情緒陷阱。當找不到抒發出口時,有些人轉向孩子訴苦,卻又使孩子過早介入成人世界。面對家人位置的空缺,如何維持每個人的安全感,不至於彼此傷害,需建立「我們在同一條船上」的共識。

邱維超表示,6年的遠距家庭生活中,太太延玲珍和他堅持共同決定許多事情。雖然雙方都為此付上許多時間、金錢、體力的代價,卻成功維繫相依相助的關係。和一般夫妻比起來,遠距夫妻要更小心「婚姻中的失智症」,例如對方的想法、喜好、彼此特別的默契,都需要不斷更新,學習經營有創意的夫妻生活。

夫妻也應該是無話不談的親密伴侶,特別雙方遇上生命軟弱時,如何彼此坦誠,並接納對方的求援,是重要課題之一。也建議遠距家庭多多尋求教會、鄰舍、親友,甚至政府機構等各方面的協助,參與定期講座、節期聚餐等,讓生活多一份支持和歡樂。

從「遠距家庭十約」到委身神聖婚約

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執行長邱維超。      (攝影/記者陳曉玫)

面對許多決心成為遠距家庭的夫妻,邱維超提出夫妻應遵守的「遠距家庭十約」,包括「不可以減少溝通」、「不可以單獨與異性共處一室」、「不可以單獨與異性共餐」、「不單獨與異性共車」、「不與異性談夫妻之間的事」、「不隱瞞已婚身分」、「計畫每年的親子活動」、「鼓勵孩子在特殊日子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單獨和孩子約會」、「父母不可錯過孩子特殊的日子」。

但他表示,遠距家庭能免則免,到頭來婚姻中最大的保障,還是按著「神聖婚約」彼此委身。雙方積極的維繫,不要失去相慰相惜的情感,面對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若能以正確的態度、做法面對,危機都會是讓婚姻生命持續成長的契機。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