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於中華福音神學院舉辦的「聖經真的沒有錯嗎?聖經底本無誤論的再思」研討會暨新書發表會,華神新約助理教授吳存仁、華神延伸部部長王瑞珍及鑽研聖經考古研究的劉光啟牧師,分別從新舊約抄本用詞、古蘭經與聖經之衝突及考古學解析《聖經》無誤,提供更宏觀的觀點。
新舊約用詞不一 探究新約作者引用舊約經文合法性問題
華神新約助理教授吳存仁以希伯來書為例,探討「新約作者引用舊約合法性的問題」。觀看許多新約《聖經》作者,都有引用舊約書卷的異象、神學、用字等,卻也被質疑引用舊約經文時,與舊約用詞不一的問題。
他舉例,希伯來書作者在引用舊約時,常會有一段引言:「所以基督到世上來的時候就說…」如第10章5~7節。但作者從何知道基督曾這樣說?這是許多人讀經時會產生疑問。而對比希伯來書和詩篇40篇,會發現希伯來書作者引用詩篇時,與原始經文單字用字有不一樣之處,例如最常被提出的就是將「耳朵」一詞譯為「身體」,經過多方抄本比對,排除文士在抄寫過程中自行添加用詞,所以造成希伯來書作者被質疑自行換字或捏造用詞。
「聖經真的沒有錯嗎-聖經底本無誤論的再思」一書,期待幫助大家對於聖經底本無誤論有更深的認識及了解。 (圖片提供/橄欖華宣出版發行集團)
差異到底為何存在?吳存仁指出,作者在撰寫時的立場,常是從「解經」的面向來解決抄本存在的問題,也有人認為新約作者純粹是從新約的角度看舊約。另外藉著考古,新的抄本出土,也會產生看待問題的新發現及新角度。像是希伯來書長久被詬病與舊約經文用字不一的問題,在20世紀初找到的希伯來書蒲草紙抄本中,發現與希伯來書作者的許多用字完全一致,因此獲得有力證據為支持,平反捏造用詞的問題。
回到經文本身,希伯來書作者在引用舊約時寫上:「所以基督到世上來的時候就說…」,重點不是基督真的用口說,而是強調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以肉身行動為救贖,自己成為那更美的祭,在希伯來書中有許多如同這樣「圖像性」的描述言詞。
希伯來書作者特意將舊約中的「耳朵」一詞譯為「身體」,是要用「身體」凸顯出耶穌獻己為祭,因此作者以身體代替原本的聆聽(耳朵)一詞,反倒將經文的意思詮釋的更好,也更符合新約時代的信仰內涵。
「聖經無誤論觀點讓我們可以憑信心相信耶穌、接受救恩,相信聖經無誤幫助我走完一生道路及獲得主美好的應許,我也相信聖經無誤,對於每一位基督徒生命的保證無誤,因此聖經的無誤非常重要!」吳存仁說。
從聖經與古蘭經的衝突 回應耶穌是真神及救贖主
《古蘭經》包含很多《聖經》也有的人物和事件,特別是關於伊斯蘭教先知們的故事。長期關注與研究穆斯林及向其宣教的王瑞珍表示,伊斯蘭教理論上把《古蘭經》和《聖經》都當作「天經」,實際上卻獨尊《古蘭經》,甚至明指妄言真主是馬利亞和彌賽亞就是不信真道,且若《聖經》與《古蘭經》有衝突,要以《古蘭經》為準則。
《古蘭經》和《聖經》的衝突多不勝數,其中「神論、基督論和穆聖(穆罕默德)論」,是兩者信仰觀最大的不同,這也是為何《聖經》學者需要將一些經文刪除及重新詮釋。王瑞真引用《古蘭經》內容首先指出與基督教的「神論」衝突,如《古蘭經》認為安拉(阿拉)才是天地者和獨一主宰;《古蘭經》信神格唯一論,不信聖子與聖靈是神;偏重神的權威,而非神的慈愛與威嚴並重。
「基督論」的衝突包括,《古蘭經》認為耶穌只是其中一位先知,他不是神和神的兒子,只是安拉的使者,耶穌也沒有死在十字架上。基督教相信唯靠耶穌得救,《古蘭經》卻說,人不能藉著耶穌成為神的兒女,需要憑自己的善功得救。「穆聖(穆罕默德)論」之衝突為,《古蘭經》將《聖經》中提及或預表耶穌基督的角色,全認為是指穆罕默德,他才是信仰的最高權威。
針對《古蘭經》的觀點,王瑞珍回應「耶穌基督是真神」,這不是用辯論的,而是從耶穌所說的話「應驗的」,特別是宣教上的應驗。耶穌說福音要傳遍天下、傳給萬民、傳到地極,這樣的預言並不是任何一位宗教偉人可以輕易做到的,如今卻正在發生。「他(耶穌)說到做到,就知道他的話多麼有分量!」
耶穌基督一定是救贖主,若非如此,不會有那麼大的動力讓初期的使徒為福音賣命,以至於影響2千多年來無數基督徒效法使徒腳蹤,完成宣教大使命。而「穆聖論」更是不可相信,王瑞珍列出以賽亞書中4首「僕人之歌」裡17個特徵,完全都應驗在耶穌身上,而不是應驗在穆罕默德身上。
考古學不能直接否定或證明聖經 要仔細明辨
有許多人認為考古學否定了聖經,劉光啟牧師表示,若更深了解聖經考古,會發現考古所呈現出的歷史與聖經所呈現的歷史,是兩種不同面向,所以並不能夠以考古學否定或證明聖經,考古學反而是讓我們看見更多聖經的背景。
他認為,關於考古學提出的證據並不能成為鐵證,因為很多是需要經過詮釋,人的詮釋與自身的主觀經驗、看法和神學觀有關。某些考古學家很會「講故事」,不要因為在媒體上看到了好像很有公信力的說詞,就完全相信,而是需要仔細去看他們如何論證所提出的證據和詮釋。
而考古尚未發現的東西,不代表聖經所說是假,因為很多時候歷史是無法經過考古發現,或只是目前尚未被發現,所以「沒有發現並不代表沒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