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在長屋內聚會的伊班族弟兄姐妹。 (照片提供/笛伴牧師)

台灣原住民最早的跨國、跨文化宣教事工之一,來自布農族的牧師──全所哲。於1971年受派前往東馬來西亞砂拉越(馬來語Sarawak,舊稱砂勞越),在當地傳福音十年之久,回國後仍心繫當地伊班族原住民弟兄姐妹。其四個子女,各自都以不同的方式參與、支持馬來西亞的宣教事工,甚至繼承其父志向。

西元1967年,台灣神學院院長、同時也是芥菜種會創辦人孫雅各牧師,看見砂拉越宣教禾場的需要說:「我們派遣原住民牧師到南洋原住民地區傳福音吧!」因其認為,台灣原住民跟南洋原住民同屬南島語系,語言結構應該很相近,雖然話不一定完全一樣,但台灣原住民生活方式有相似之處,所以差派原住民傳道到砂拉越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應該很適合。

 

還未來得及實現構想,孫雅各牧師就去世了,砂拉越宣教計劃由孫理蓮師母接手進行。她聘請當時長老教會的十八位牧長組成委員會,成立「焚棘海外宣道會」(Burning Bush Mission),於1968年10月21日差派了第一批共四位阿美族牧師去馬來西亞宣教,後來覺得那裡還有很大的需要,所以三年後(1971年)又派了第二批牧師去(三位阿美族,一位布農族),全所哲就是其中之一。就這樣全所哲就開始他在東馬砂拉越伊班族開拓宣教的工作,直到十年後簽證到期(台灣駐砂州的宣教士只有十年的簽證期限),全所哲才回國。

 

全所哲的四個子女,除了大兒子之外,都跟著父親到砂拉越。二兒子乎南.笛伴牧師,回想跟著父親在伊班族聚落傳道的日子,他說最受不了的就是晚上在長屋(Long House,傳統民居)睡覺,一定要面朝上,因為架高的屋子下方,就是飼養雞、豬等家禽的地方,而地板僅由木板、木材做成,空隙很大,下方動物的糞便味直衝而上,冬天還好,夏天時真的很難受,他每次都被熏的無法入眠,直到太累才昏昏沉沉睡去。

 

他也提到首次陪父親進入長屋,看到屋外垂掛著一大串的頭顱,有些心驚,他試著要拍下照片,但卻失敗。笛伴牧師說,伊班族為了保衛家園,會將敵人的首級砍下,但經過日本、英國的統治之後,此種傳統已不常見,去那裡宣教其實「還滿OK的」。

 

乎南.笛伴牧師憶述陪父親全所哲牧師進入伊班族長屋,看到屋前垂掛的人頭景象;及南投豐丘長老教會全慈祐牧師介紹「砂拉越宣教紀念館」內的展覽物件。(攝影/都希基路)

 

1971年被差派至馬來西亞的四位牧師。中間為伊班族語老師。 (照片提供/笛伴牧師)

 

掛在長屋外的人頭(上方黑黑的、毛毛的都是)。 (照片提供/笛伴牧師)

 

伊班族的傳統長屋。 (照片提供/笛伴牧師)

 

為延續宣教事工 蓋宣教中心

 

結束十年在東馬的宣教事工回國後,全所哲牧師於1982年8月受聘為南投豐丘長老教會第三任牧師,但由於心繫砂拉越伊班教會的基督徒,當台灣解嚴之後,牧師即以短宣方式,多次重回砂拉越繼續關懷伊班教會。1998年全所哲生病,為能延續伊班族的事工,他與曾在砂拉越宣教的林金元牧師討論後,決定要蓋一個「宣教信徒訓練中心」,希望能訓練出當地的宣教人才。等不到宣教中心蓋好,全所哲已於2002年安息主懷。

 

宣教中心於2006年6月落成啟用,並以全牧師的英文拼音(CHUAN SHUO CHEH,全所哲)為名,紀念這位愛伊班族、將耶穌介紹他們的台灣原住民牧師。在全牧師過世前,笛伴牧師於1997年陪他回馬來西亞伊班教會探視弟兄姐妹,一位當地牧者講了一段話,觸動笛伴牧師的心,承接其父的宣教負擔,成為台灣在東馬宣教的下一棒。

 

那位牧者所說的內容大概是:「這次全牧師來看我們,是他自掏腰包來的,不是教會差派或中會要他來的,所以,一定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才會來,我想那就是他所傳的耶穌,他想要將耶穌這個大禮物、很好的禮物,送給每一個伊班族人。雖然現在我們(伊班族人)是屬靈嬰兒,但以後我們也要像牧師一樣去傳福音。」普通的內容但卻讓笛伴牧師感動不已,從那時起,他幾乎每年都會安排回到東馬關心伊班族的弟兄姐妹,直到2017年封牧,正式被中會派到東馬宣教。

 

目前宣教中心有六、七個長屋的家庭一起聚會,有時聚會人數甚至高達200-300人,笛伴牧師表示,目前事工重心除了宣教,另外一個重點在培育長屋的敬拜領袖,成為「自治、自養、自傳」的教會。自從20多年前與神立約,笛伴牧師來回多次,他不覺辛苦,因為他說「伊班族是我的弟兄」。

 

全牧師(左)用伊班族語向大人小孩傳講聖經。 (照片提供/笛伴牧師)

 

1999年全牧師為雙胞胎嬰兒施嬰兒洗,這也是其最後一次為伊班信徒施洗。 (照片提供/笛伴牧師)

 

於2006年落成啟用的宣教中心。 (照片提供/笛伴牧師)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