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講員孔毅被譽為「iRAM之父」、「手機中文化之父」。(圖/記者林子騫)

「為什麼我的信仰,對工作一點幫助都沒有?」有「iRAM之父」、「手機中文化之父」稱號的孔毅坦言,自己也曾有過此疑問,直到回歸聖經、並實踐上帝的教導,發現神的應許又真又活!

 

現今,面對危機四圍環繞的時代,孔毅從40年豐富的職場經歷,分析危機處理的要點,幫助大家跳脫世界的律,成為關鍵少數、在世界發光!

11/23、24日「職場興起特會」,由前跨國企業總裁孔毅老師主講三場信息,武昌教會和高雄職場合一事奉協會共同主辦。

 

今(23)日上午,於高雄武昌教會舉辦第一場講座,主題為「危機處理—看不見的更關鍵:當代信徒應具備的『雙職觀』」。

 

【講員 孔毅(Roger I. Kung) 簡介】

◆ 出生於上海,於台灣成長,現居美國,已有4個孫子女。

◆ 40年工作經歷,曾任摩托羅拉(Motorola)總公司資深副總裁兼個人通訊事業部亞太區總裁英特爾(Intel)經理人與領導者,被譽為「iRAM之父」「手機中文化之父」,多項專業成就享譽國際,亦為交大傑出校友

◆ 普世宣教神學院(Global Mission Seminary)榮譽神學博士,出身傳統信仰家庭,1972年赴美求學加入查經班,開始接觸基督信仰並於教會服事。曾任執事會主席,2014年起投入職場門訓至今,並於商學院及神學院任教,著有《雙職事奉》等4本書。

信息一開始,孔毅很坦白地分享,自己曾創業失敗10次,那時他常問自己:「為什麼我的信仰,對工作一點幫助都沒有?」

 

於是,他如浪子回頭般,重新讀聖經、用微小的信心回到神面前尋求,促使公司管理大幅改變,最後取得亮眼成績,與知名跨國公司合併。

 

正因其10次失敗經歷,讓孔毅對人生的定義,做出很大改變。

 

從職場退休後,他繼續服事;因深感宣教需要策略和計畫,故將多年「企業管理」的概念帶入,創立兩家宣教的「公司」—扭轉力公司及E28領導力學院。

 

全球危機:緊迫性、擴大性、近身性

孔毅分析,近年不論是疫情或俄烏戰爭,延續的時間都比大家所預期更長;同時,在全球化、科技進步和多元主義的背景下,世界瞬息萬變。可以說,「不確定」成為這時代的記號

 

然而,人很難跟隨「不確定」的東西,會不知如何處理應變,正因如此,基督徒與世人相比,該如何找到並抓住那「確定」的關鍵

 

從屬靈角度,「罪與惡」帶給世界的破壞,長久以來在家庭、職場、政府等不同面向呈現。而面對種種「危機」,顧名思義,除了「危險」,還有一個「看不見的機會」在後面

 

可惜的是,世人大多看見「危險」,便試圖以自身能力應變,卻常越做越糟,如同民數記13、14章中,10個探子雖曾親眼看過神施行大能,但在窺探迦南地後,卻用「眼睛」所見、回報困難部分,僅有2人看見機會

 

可見,絕大部分的人,都相信「看得見」的表象,因此一旦危機出現,就逃離、或信心軟弱地隨從世界

 

後續,10個探子付上了慘痛代價,最終,只有極少數進入迦南地。後者,用超越理性、靈裡的眼睛看見「機會」,突破困境,進而得著超出所求所想的獎賞

 

聖經有無數的故事,都在提醒類似的事。以下,孔毅用貼近生活的方式,帶大家觀察《以斯帖記》,對應實務上會遇到的狀況。特別,其中面對「史上最大滅猶事件」的威脅,正好能為目前許多人關心的台海危機,帶來啟發。

  • news-details
  • 此次聚會由高雄跨教派青年牧者群帶領敬拜。(圖/記者林子騫)

從精彩的四幕劇,看以斯帖的轉變與危機處理要點

故事的重點在於:神的子民不只禱告等候,還要有「行動」,也就是「將工作和信仰合在一起」,因為神很多的工作,是在與人的「互動」中完成。

1.第一個關鍵時刻:被立為后

根據以斯帖記第1到2章記載,以斯帖的非凡魅力,包含其無所求的「德力」,也就是感召能力,讓她相由心生,受到國王和眾人喜愛,甚至連「情敵們」都喜歡她。

 

2.第一個定義時刻:承接使命

同時期,哈曼因立下戰功,被國王高升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猶太官員末底改堅持不跪拜他。此事加上哈曼家族的歷史背景,使他恨惡猶太人,便慫恿國王滅絕該族,並獲得許可。

 

滅族危機迫在眉睫,末底改趕緊請王后以斯帖幫忙,但最初,她還不了解自身命定,故先以「法規不容許她主動面見王」而拒絕。

 

此時,末底改提醒,「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以斯帖記4:14)

 

孔毅特別強調這段經文,指出:「你在世界上的職位,不單是為你自己的榮華富貴,而是為了國度,你帶著神國度的使命,也就是『雙職事奉』的精神。」

 

然後,以斯帖就理解了,但她沒有靠著血氣衝動行事,而是請大家先一起禁食禱告,希望領受接下來該如何進行。

 

孔毅分析,人的思考有3個層面,最外圍的是「現實面」,是憑眼見、靠感覺,就像以斯帖一開始,只看到法律規定不准,卻沒想到「為什麼自己成為王后」。

 

後來經過提醒,她的思路進入了更內層—眼睛看不見的「精神面」。她因對同胞的愛,而願意付出、承擔責任,甚至捨棄看得見的波斯王后位份、犧牲生命,進而確立最核心的「生命面」:知道自己是誰、為何而活,從而展現出膽識魄力。

 

一旦你找到國度的位份,你內心產生的滿足感,是不怕死的。」孔毅認為,許多耶穌的門徒勇於殉道,便是此原因。

  • news-details
  • 特會以敬拜開場。(圖/記者林子騫)

3.第二個關鍵時刻:除去哈曼

禁食禱告後,以斯帖知道,若想阻止哈曼,就必須由國王親自下手,前提是要讓哈曼成為「現行犯」—國王親眼看見。

 

行動的一開始,當以斯帖聽到國王願賜國土一半給她時,並沒得意忘形(以斯帖記第5章),而是先不動聲色(魅力-情緒控管),邀請國王和哈曼赴宴(眼力-策略能力)

 

很快地,神便出手,成就兩件以斯帖不知道的事

 

首先,祂讓哈曼的心變得驕傲,打定主意要求國王殺了末底改。同夜,國王莫名睡不著覺,便開始聽人念歷史書,正好被提醒末底改曾救過他的事。

 

於是,接下來就有了國王和哈曼的對話。後者原以為王要賞賜自己,結果卻是要尊榮末底改,讓哈曼內心逐漸潰敗;稍晚赴宴時,以斯帖終於向王說出「拯救族人」之目的,展現出其膽識能力(魄力)。

 

當下,由於哈曼內心已潰敗,所以當國王憤怒暫離席時,因哈曼急著向以斯帖求情,忘記了非宦官的男人不能與皇后獨處,於是等國王返回時,看到他還在房內,以為哈曼意圖不軌,便處決了他。

 

4.拯救全族

故事的結尾,猶太人得以轉守為攻,在仇敵身上報仇,末底改也被高升為宰相。

  • news-details
  • 主辦單位之一武昌教會,主任牧師郭俊豪受訪時表示,基督徒應為主興起發光,在各處發揮影響力,包括家庭和職場。我們一生都因著福音,不斷深化與上帝的關係,進而體現於做人做事的態度,所以「愛主」不只在教會內,更在教會外的生活中。(圖/記者林子騫)

危機處理的「扭轉五力」

從整個故事看見,藉著人的信心、神的能力,和神與人的互動當中,將危機化為轉機,也反映在「危機處理的扭轉五力:變商(XQ)」—運用於直向的「領導」,與橫向的「管理」上。

◆ 直向的「領導」指「定方向、處應變」,包含:策略能力(眼力)、原則能力(德力)及決策能力(魄力)

◆ 橫向的「管理」簡言之,是「帶對的人、做對的事」,包括:業績能力(動力)、原則能力(德力)和人脈能力(魅力)

 

上述二者交叉的核心,便是「德力 Ethics」

孔毅認為,「任何事情的做成,都需要這五力的配合;信徒需具備『變商』,不能只看眼見,而是要進入內心、跟神的互動當中。」

 

他指出,約瑟、以斯帖、尼希米和但以理,都非聖殿的神職人員,但在神的國度所完成的事,卻十分重大。因此,基督徒要把內心的信仰活在世俗中,而非將信仰留在聖殿中

 

以斯帖「拯救全族」,約瑟「把以色列人從迦南帶進埃及」,但,若約瑟沒當宰相,應無法完成此事;他們都不是「躺在沙發上」等待應許成就,而是冒著生命危險做出行動

 

孔毅在其著作《雙職事奉-扭轉歷史的16位聖經人物》中,所舉出的16人,都是藉著世界上的職位,領悟到神生他們在國度真正的目的

 

藉此鼓勵,人的一生會領受很多恩賜,但神生我們的目的、最重要的「那一件事」——特別是在危機當中——我們是否有把握住?

  • news-details
  • 上左至右:主辦單位之一「高雄職場合一事奉協會」副執行長蔡金城教師、理事長趙之強牧師。趙之強表示,曾參加孔毅老師帶領的讀書會,有很大得著;許多人不知如何跨越「教會」與「職場」,孔毅老師的教導便是很棒的橋梁。

    下左:武昌教會顧問牧師鄭博仁牧師表示,感謝神在疫情之前,就將孔毅老師帶來台灣,幫助許多基督徒度過危機,也給了他很多新觀念,如「贏在拐點、彎道超車」,更知道如何在疫情中鼓勵弟兄姊妹。如今教會和企業都在危及存亡關鍵,無人有把握能生存下去,但上帝好似透過此疫情,不是打垮我們,而是讓人們在祂面前降服。因此,更要留意ekklesia在職場的面向。

    下右:新竹市基督教聯合關懷協會執行長、中華扭轉力協會秘書長黎源悅牧師,盼透過「職場贏家」課程,幫助基督徒在各界做光做鹽,帶出一代接一代的影響力與生命力。(圖/記者林子騫)

如何把《以斯帖記》活出來?別將神框在「教會內」

近二、三十年,困擾著教會界的三大難題,包含:教會對社會失去影響力、年輕人不進教會,以及如何向未得之民傳福音。

 

孔毅分析,近年北美的第二代信徒,流失率高達93%。這群人雖從小在教會長大,但長大獨立後卻不信上帝,原因如:父母沒有「活出聖經教導」、教會領袖不懂「教會外」的世界,無法幫助信徒實際需要…等,以致第二代信徒對基督信仰不以為然。

 

此外,「外部環境」的現代主義、自由主義...等,將「人權」無限放大,也是一大原因。

 

孔毅提醒,在耶穌的時代,越自認敬虔的人、其實越反對耶穌,他們將信仰侷限於「聖殿」;但耶穌說,敬拜的重點不在於特定地點,而是在「心中」。

 

如今,基督徒明顯處在一個新時代中,是否也是「典範轉移」之時?我們仍堅持使用「舊皮袋」、遵循舊慣例嗎?皆值得思考。

  • news-details
  • 聚會現場,許多職場人亦前來聆聽。(圖/記者林子騫)

「工作」的反思

創世記1:28,是人類工作的起源,不僅是神所允許,祂還親自差派人去工作;神是「投資者」的角色,人是「經營團隊」,祂要與我們一起工作

 

起初在伊甸園、尚未犯罪前的人類,還不需要傳福音,上帝先給人類工作的使命,後才給人傳福音的使命。

 

可見,「工作」本身是中性的,若用世界價值觀看待,它就是世俗的,若用聖經價值觀來看,它就是「聖」的,進而,讓全世界都成為事奉神的地方

 

「工作」不等於「賺錢」,而是指生活主軸會做的事,也就是每天睡醒就想到的事,包括:照顧嬰兒的母親、退休後的義工,或無償的事奉等。

 

因此,讓我們藉著工作,將最精華的時間獻給神,找回在社會上的尊嚴和使命,在最「世俗」的地方活出信仰;將門徒差派到各處,包含立法院、好萊塢等等,把這些地方都變成「聖」的。

 

反之,若我們毫無作為、直接放棄這些領域,等於給撒但開了方便的門。

 

耶穌「道(聖)成肉身(俗)」,讓基督徒可以在俗的地方,把「聖」活出來,所以聖俗需合在一起。例如,做偏鄉宣教工作時也能思考:如何幫助在地特色產品行銷,將利潤再用來繼續影響、改變世界?

 

此外,基督徒在工作上,更要追求卓越和有所作為,活出有意義的人生;當我們如此做,將會看見「連巴比倫王都向但以理的神下拜」這樣的事發生在我們周遭!因此,讓我們把最好的獻給神!

  • news-details
  • 會後,孔毅老師與牧者同工合影。(圖/記者林子騫)
  • news-details
  • 特會資訊,免費入場,24日上午已額滿。(圖/主辦單位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