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領受神的愛,被神愛的感覺像什麼?你是否也曾有類似疑惑?
以羅馬當時社會文化而言,受洗就像被上帝「領養」。很多時候,基督徒覺得是「自己選擇」了耶穌,然而,是我們做了這決定沒錯,但更確切來說,應是在我們尚未認識神之前,「上帝就選擇」了你我。
葛米勒(Greg Miller)牧師以領養兒子Max過程的見證指出,被上帝「領養」後會產生4個生命轉化。明白這件事,能領受來自神真實的愛。
被神愛就像走入有氧氣的房間
台中繁星教會邀請葛米勒(Greg Miller)牧師分享信息「因愛而生」。首先他詢問:「我們都知道上帝很愛我,但你今天真的體會到神的愛了嗎?」
神就是愛,無論上帝在哪,哪裡就有愛,因此也可視此為氧氣,氧氣會充滿房間各個角落,當被神愛就像走進有氧氣的房間,我們無法擺脫氧氣,因它無所不在,上帝的愛也是如此。
信主前,我們生活的主要動力來源是恐懼、掌控、催促,使我們對他人產生自我防禦,築起內心高牆,以保護自己受傷害,認識神前我們都這樣活著。
羅馬書8:14-15,「因為凡被神的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但當成為神的兒女,有聖靈在我們裡面,被神的愛完全包圍、淹沒我們,裡面便不再是奴僕的心。
「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在英文聖經為「but ye received the spirit of adoption」,意即我們被神「領養」,這是很有趣的詞彙,在聖經中並不常見,為何保羅會使用此字詞?這要從羅馬當時社會文化說起。
「領養」代表恆久的愛
在當時的羅馬社會,「領養」是很真實的社會現象,因此,保羅使用該詞,使羅馬信徒更了解上帝的本質。
於當時的法律,無論新生兒身體有何先天性缺陷,又或是出於任何原因,父母有權將孩子送走,且不會因此觸法。然而,對於領養孩子的父母而言,既選擇領養孩子,就必須視為己出,且永遠無法反悔、退還或否認,這關係是永遠的。
保羅在此處使用「領養」一詞,顯露上帝恆久不變的愛,以及我們是被神揀選的蒙恩兒女。
葛米勒夫妻有2個親生兒子、2個領養孩子,領養過程令其大開眼界。雖聽過身邊許多關於領養的「麻煩事」,但夫妻覺得,這是上帝要他們做的事。
首先領養的孩子,是來自韓國的女兒,她在四個月大時成為家庭一員,現在已24歲。第二位是來自台灣的兒子,於2歲時來到家中,現在已15歲。
兩次領養,葛米勒夫妻都深刻經歷到羅馬書8章的啟示,以及上帝對世人的愛。怎麼說呢?
以弗所書1:15-16,「因此,我既聽見你們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就為你們不住地感謝神,禱告的時候常提到你們」,從經文可見,上帝強而有力之「愛的聲明」。「領養我們」不是今天的選擇,乃是祂早就想做的——甚至,在人尚未出生,也不認識祂之時。
另一個關於羅馬的法律,是被領養的兒女享受的權利,等同親生兒女,並無身分區別,繼承權利是平等的。
同樣的,耶穌領受的產業,身為神兒女的我們一樣能領受。羅馬書8:17,「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做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代表我們有能力「愛人與被愛」。
領受領養的應許後,對這份愛的自然回應,使我們稱呼神為「阿爸!父!(Abba, Father)」。阿爸並非正式詞彙,它不如「父親」正式,是種獨特的情感表達。耶穌在生活與服事中,曾多次對神這樣呼喊,因神說,你我都是祂的「兒女」,所以我們和耶穌一樣,與天父也有如此深刻關係。
被上帝領養只是開始,彼此關係會隨著與神親近而逐漸加深。以下,葛米勒提出伴隨而來的「4個生命轉變」:
1. 成為新家一份子
從整本聖經可觀察到,上帝談論的是「一個家庭」。
馬太福音6:9,「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耶穌說「我們的父親」,而非「我的父親」,表示你我同有一位天上的父。
因此,無論出生在哪個國家、擁有什麼語言和膚色,你我都是一家人。明白這點,生命會產生很大改變,前提是我們相信耶穌。
葛米勒回憶,當決定領養兒子Max時,雖尚未辦理領養手續,但是家人、父母、兄弟、教會朋友,都在為兒子的到來做準備,且認定他就是家庭一員。
兒子在原生家庭中是被拒絕的,但上帝給他「新的家庭」;這就像我們成長過程,也會遇糟糕經歷,但當相信耶穌基督,人的過去將被接納,成為「永恆大家庭」一員。
2.名字的轉化
當葛米勒夫妻於孤兒院接到Max,在美國大使館辦理相關手續和美國護照,葛米勒從櫃檯人員接過護照,打開後朗誦兒子名字:馬克西姆斯,伊恩.米勒(Maximus Ian Miller),內心有滿滿感動。
「Max這是你的名字,上面有我的姓氏,你是我們家的孩子!」
名字相當重要,因名字代表身分,並顯明人的特質。從聖經可以看到,很多人遇見神後,神改變他們的名字。例如:亞伯蘭變成亞伯拉罕,掃羅改名成保羅,表示人與上帝互動的過程,生命會被轉化,因此,上帝賜下新名。
因著成長背景、家庭環境、身體缺陷或某種生活方式,我們曾有過其他名字、頭銜,如:聖經時代的人稱盲人為巴底買,這些頭銜可能會跟著人一輩子,因而與「核心身分」爭戰。
但當我們來到上帝面前,祂會挪去這些稱呼、消除負面感覺,總結為一個名字—神的兒女。
雖然耶穌有很多稱謂,比如:彌賽亞、救世主,祂也做很多服事,但當施洗約翰為耶穌施洗的那天,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表示不是工人、員工或奴隸,而是「兒子」。
3. 屬於自己的新家
在領養的兒子尚未到家裡,甚至不知道他們是誰時,葛米勒與師母便預備所有2歲男孩需要的一切。Max並無為此工作或附上什麼代價,葛米勒費心為兒子預備一切,只因自己是父親,有照顧、供應、保護孩子之責。
同理,當我們接受基督,自己不只是家庭一份子、名字被改變,也擁有自己的家。而神的家中有豐盛生命,照著神的能力,我們能擁有所有的需要和保護,只因為我們住在神的家中。
4. 為我負責到底的人
作為一名父親,會在背後保護、看著孩子的步伐,關心其交友圈,與未來種種機會。
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沒有人願意為我們負責,於是只能自己奮鬥,開創屬於自己的道路。但,只要相信神,從今時起的人生,阿爸父就會為我們負責,並站在身邊與你我同行,這是多麼美好!
約翰福音1:12,「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做神的兒女。」成為神兒女唯一途徑,就是通過耶穌基督。講道尾聲,葛米勒詢問在場慕道友,「你相信耶穌嗎?願意接受祂嗎?」
並提醒已受洗的基督徒,要每日心意更新而變化。人接受救恩時,靈魂就重生,從而擁有新生命,但某部分的靈魂,可能因成長環境、創傷經歷而受影響,仍有既定思維模式。
因而,我們在呼喊「阿爸!父!」的同時,思想還是受「老我」影響,有時仍會對恐懼作出反應,或對人和上帝築起內心高牆。然而,成為神兒女之後,神已賜轉化力量,這就是生命一切蛻變的開始。
轉化過程須「循序漸進」,每個人蛻變速度不一,葛米勒認為,這是很正常且被允許的,因這並非競賽,亦非要使人感到羞愧。
葛米勒邀請你我運用神的轉化力量,使心意更新而變化,我們將不再是「受害者」,而是「得勝者」,能改變看待自己與上帝的眼光,享受與天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