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大里思恩堂舉辦「大腦合作社夏令營」,帶領家長與孩子,一同認識大腦的奧妙。(圖 / shutterstock)

「大腦」和「教育」有何關聯?

 

「大腦」是人受造最棒的禮物之一,使人有思考、記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大腦」也是負責控制身體活動與情緒表達的重要器官。

 

面對如此寶貴的恩賜,每個孩子都應把握還在長大的階段,認識並善待自己的腦部;同樣的,父母在引領孩子時,也需注意大腦結構,方能讓美好人生,從「頭」開始!

把握暑假光陰,大里思恩堂於12-15日舉辦「大腦合作社夏令營」,邀請風使全人教育中心師資團隊,帶領父母與孩子一同認識大腦結構,以及如何把握大腦可塑性,提升能力,減少壞習慣帶來的傷腦行為,相信「好習慣」的建立,將是使學習與生活更美好的不二方法。夏令營吸引39位孩童與會,一起從小開始,成為「腦博士」。

 

15日下午,由志在推廣大腦科普的講師—蔡志東博士,進行親職講座「美好關係,從『頭』開始」。

 

蔡志東表示,人類受造時,大腦即被設計為有極高可塑性,從年幼至年老,腦部都有能力不斷接受訊息與改變,這也代表,不論父母或孩子,都能「從做中學」,一步步使自己從平庸變為卓越。

  • news-details
  • 蔡志東分享大腦受造時的特性,就是能不斷改變,以此鼓勵大家持續學習,勿輕易放棄。(圖 / 記者林稚雯)

用愛創造大腦可塑性

以自身成長歷程分享,蔡志東回顧,父母在他4歲時離異,自此他在隔代教養環境長大。

 

照理來說,失去父母的關愛和教導,孩子很可能走上偏路,對此,蔡志東非常感謝,一路上遇到許多良善家族長輩,受教育時,遇到的老師各對學生關心有加,加上許多獎助學金資助,滿滿的愛,都讓人感知到,雖雙親不在身邊,但每個人都願盡一己之力,補足他所失去的呵護。

 

「既然知道了,也記住了他人的好,就讓我不斷提醒自己『蔡志東,沒有人欠你什麼啊』,好好長大、好好培養自己未來的能力,就是報答親友師長的最好方法。」

 

帶著豐盛的愛與資源,蔡志東順利取得生命科學博士學位,接著進入中研院,開始博士後研究;若無意外,多數人會選擇持續在當中服務,取得更好學術成果及名聲。

 

但在此時,蔡志東卻認為,「回應恩典、給出去的時候到了!」待研究告一段落,隨即自中研院離職,開始投入親職教育工作

 

群體中成長,建立人際關係

善用學術知能,蔡志東推動的教育事工,以「腦科學」為基,藉以傳揚創造的智慧。「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按照人受造之初的設計,來養育與學習。」

 

《創世記》中載明世界誕生的過程,從第一位人類出現,再到野獸飛鳥、萬物都起了名字,最終,人類從「一個人」到有了「同伴」。

 

藉以也顯見,人是需要在群體中生活的物種,人無法只靠自己,就算刻意離群索居,也是不健康狀態。

  • news-details
  • 帶著孩子從小認識大腦構造,知道自己在長大過程中,腦袋會發生哪些變化。(圖 / 大里思恩堂 FB)

因此,蔡志東呼籲家長們,大腦被造為「社交的腦」,用以感知訊息、學會彼此相愛

 

為要建造關係,「讓孩子在部落中長大」,是健康成長、尋得卓越的重要關鍵。

 

「部落」指的是,讓一群人聚在這裡。隨著現今「少子化」問題越發嚴重,加上家長對孩子的照顧愈無微不至,使得孩子鮮少有與同齡人相處的經驗。

 

此情況下,就算家長很願意與孩子互動、玩耍,實際上彼此仍存在位份、表達能力、思維的差距,意即,親子相處,無法取代「同儕間的共同探索」。

 

以「腦部發育」為例,「前額葉皮質」為腦部重要區塊,用以掌管規劃、組織、解決問題、記憶、注意力、自我抑制等複雜能力。

 

而此重要部位,是腦部「最晚完成發育的位置」。小時的我們,會有大人看來不成熟、少根筋舉止,或是無法為言行負責,都是因「前額葉皮質」還在發展之因。

 

而,當孩子與孩子一同學習、活動,除能促進認知、學習,以及語言能力發展;從小學習與人相處,也可使孩子自小就習得建立關係的能力。

 

「關係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賦予人生最精彩的意義。」

 

蔡志東引用神經科學家約翰‧卡喬波的觀點說明,不論是腦結構發展,或是智力的平均數值,都與人際關係的發展,呈現正相關。

 

同時,人若從小在關係良好、有愛的環境中長大,一生中面臨精神發展異常的機率也越低。

  • news-details
  • 蔡志東鼓勵,讓孩子從小在群體中長大,能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及多種軟實力。(圖 / 大里思恩堂 FB)

自由玩!快樂長大

據此,蔡志東提醒,讓孩子健康長大的另一個關鍵,還要做到「充分活動與玩樂」。

 

傳統觀念中,父母多會希望孩子在課業上有好成績,因而會督促孩子用最多時間念書,甚至安排許多課外學科補習,然而,「玩樂休閒,不是浪費人生,就算在玩,大腦也還是在持續運作與學習之中。」

 

科學證明,孩子在遊戲玩樂中,大腦前端的神經連結將會產生變化,新神經迴路會不斷產生,使人有更好的情緒管理、制定計畫、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科學家們在追蹤研究中看見,讓孩子們走進自然、快樂玩耍,看起來在初期可能發展較為平庸,但,以一項美國對三年級學童學習表現跟社會技巧的研究為例,當孩子升到八年級,社交技巧較好的孩子,學業表現也連帶更為突出

  • news-details
  • 到戶外盡情玩樂、活動身體,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圖 / 大里思恩堂 FB)

避免過早接觸3C

蔡志東提醒,惟需注意,有助孩童發展的玩樂場域,是走進自然。

 

在網路世代,孩子需要的是,在自然環境中感受創造的美好。因此,父母當以身作則,若是孩子就在身邊,應放下3C產品,幫助孩子能在玩樂中有更多收穫。

 

「若是可以,盡量延遲給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就算要使用,也要注意孩子在網路世界中的社交網絡,是否不慎接觸色情訊息。

 

若是親子聯繫上需要,則建議,給孩子有通訊功能的簡單手機即可,不要大螢幕,也不要有上網功能,避免他們一機在手,就掉進網路虛擬世界中。」

 

讚美鼓勵,帶有能力

最後,回到「腦部成長與發展」的歷程,蔡志東叮嚀:「現在學不會,不代表永遠學不會。」孩子成長過程,家長願意用讚美、鼓勵來建造生命,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與勇敢。

 

而即時的讚美,需要做到:

1.做對了,就即時予以讚美鼓勵。

2.給出正向回應後,平實地鼓勵到底。不是浮誇地隨便鼓勵,也不是在讚美中夾雜苛責與批評。

3.語調有抑揚頓挫,可適時加入肢體動作。

4.公平對待每個孩子;「感覺受到平等對待」對孩子來說,同樣也是一種獎賞。

 

蔡志東進一步說明,孩童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大人在說話時,用重點條列方式,孩子更容易記住,且一次提到的項目,以四項為限,否則會超出孩子理解範圍。

  • news-details
  • 以讚美鼓勵取代責罵,能幫助孩子知道「夠好就夠了!」進而可放鬆學習、表達自我。(圖 / 大里思恩堂 FB)

勿輕易自我放棄

以親職講座與父母們分享,營會同時透過師資團隊的帶領,幫助孩子們更加認識自己的大腦,建立良好學習習慣。

 

風使全人教育中心特聘講師吳志堅、黃思華夫婦分享,在孩子多受照顧的時代,更加需要有機會練習獨立長大。

 

依照團隊巡迴全台各縣市發現,不論哪個城市,「過度保護」、「資訊量過大且不當」,是孩童普遍面臨的處境。

  • news-details
  • 吳志堅、黃思華夫婦鼓勵,希望小朋友們都從小建立「按部就班、不苛求自己」的學習習慣,也在讀書之餘,學會享受與同儕開心玩的快樂時光。(圖 / 記者林稚雯)

以「大腦」而言,孩童很需要趁自己還小時,建立起自我控管的能力,長大後,才能分辨善惡、辨別真偽。

 

吳志堅表示,孩子其實對自己和環境都有很敏銳的觀察,例如,為期四天的營會,有位小朋友在首日時看起來意興闌珊,好似對這次活動不感興趣。

 

吳志堅指出,孩子們要知道,自己的腦袋還在發育階段,固然「建立自制能力」十分重要,但更要先做到的是,明白「按部就班、夠好就好了」。

 

以這位孩子的表現來說,課程幫助他放下「要就做到最好,不然就不出聲」的執念,轉而學會,享受與同儕玩樂、出外打躲避球的快樂時光。

 

「孩子甚至能反過來鼓勵他人,告訴隊友說,不要緊張、不要為表現過度焦慮。」吳志堅分享。

 

就此,黃思華則提醒,要告訴所有小朋友,大腦的特性是「用盡退廢」,只要願意學、多練習,就有進步空間。而學習過程,有挫折實屬正常,不要一次成績不好,就選擇全盤放棄。

 

此外,學習過程中,讓大腦得到充分睡眠休息,十分重要,因而鼓勵孩子們,「先睡夠,腦力才會有最好發揮!人生不只限於考試分數的高低,不應為了追求高分,就犧牲掉應有的休閒與睡眠。」

 

同時,也想告訴爸爸媽媽,「在當代,家長深怕孩子們輸在起跑點,怕自己無法教出優秀的孩子。但,如同蔡博士提到的,讓大腦順應創造時的設計,(孩子)就會有最好的發展!」吳志堅夫婦如此勉勵。

  • news-details
  • 在大里思恩堂全體同工,以及風使全人教育中心團隊密切配合下,孩子們度過了愉快的4天,也更知道,如何有自信面對未來學習歷程。(圖 / 大里思恩堂 FB)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