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劉若蒨老師與家長分享,如何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 (圖/記者林稚雯)

日常生活中,若孩子時常生氣、大叫、哭鬧、固執己見……等,讓大人覺得「不講理」的反應,身為家長的你會如何和孩子進行溝通?

 

「喝斥其聽話、不要吵鬧?」、「語帶威脅的警告孩子?」又或是「自己也生氣抓狂」...最終,親子間的教導溝通就無疾而終!

 

其實,若能好好理解孩子的情緒從何而來,就能更好的做出引導,讓孩子從小學會面對並處理情緒。

水湳浸信會近年來大量投入兒童教育事工,除了希望能藉此成為在地社區祝福、吸引更多鄰里厝邊走入教會,也希望幫助孩子,讓他們的生命能從小就建造在磐石之上。

 

這個夏天,水湳浸信會為孩子打造了專屬營會,也在週末定期舉辦「孩子王」活動,邀請大小朋友們一起參加寓教於樂的活動;8月下旬,另邀請「以上帝的話祝福兒童」做為事工異象,新竹北門聖教會-美門培訓中心劉若蒨講師前來分享「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過度高壓易造成情緒失控

談到「孩童情緒」,劉若蒨援引知名學者洪蘭的看法。

 

洪蘭指出,若孩子能從小認識情緒,並學會以適當的方式來表達內心感受,外在的行為就能因此有直接的改變。

 

很多時候,孩童哭鬧不配合,抝直的脾氣代表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內在需求,當大人的回應與自己預期不同時,極其失望的反應就是情緒大爆發,有些時候是言詞上的發洩,更甚者則會用肢體語言來宣洩內心失望。久而久之,情緒失控不受約束,甚至成為社會所認為的「熊孩子」,該怎麼辦?

  • news-details
  • 講座中設計許多與家長互動的環節,透過實際演練,讓大人可以更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圖/記者林稚雯)

     

依循上述的孩童情緒模式,再加上回顧近30年來的相關研究成果,劉若蒨表示,大腦的特性是「用進廢退」,常常使用的迴路會變大,而不常使用的則會被剪除,若是越習慣用情緒來表達感受,長期下來就會養成容易衝動的性格,可能會對往後人生帶來不好的影響。

 

不論在個人的學習或職場,甚至是人際與家庭互動,「情緒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穩定的情緒,不但成為個人健康與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對於各方面的表現與關係建造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

 

甚至,在2022年的世界經濟論壇中,大會提醒,當代職場所需要的工作能核心技能之一,就是好的情緒能力

 

然而,今世代的孩子普遍都面臨情緒困擾。國人死因相關統計顯示,「自殺」位居青少年10大死因,有許多孩子因為情感、人際關係無法順利開展選擇輕生,大約有30%的國中生想過自殺,25%曾有自傷行為。

 

同時,校園霸凌的情況也在逐年增加,2007年時小學4至6年級被霸凌的比例僅有9.9%,2014年則上升至25%;再加上當代孩童普遍從小就成長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太多、太快、太早的壓力,也讓他們很容易長期困在身心俱疲的處境。

  • news-details
  • 彙整近30年來重要研究,劉若蒨提醒,很多孩子長期處於身心俱疲狀態,亟需關心。 (圖/記者林稚雯)

美國知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培恩(Kim John Payne)指出,蠻橫不講理、脾氣一觸即發,只想即時滿足需求的孩童,他們正處在「靈魂發燒」的狀態。「靈魂發燒」的孩子們,不僅因內心無法排遣的情緒燒灼,始終保持在心情不好的狀態,一有不慎,這把火就也會向他人撲燒過去,進而衍生出更大的災難。

 

以實例來看,若孩子的個性是情緒內隱,可能會在情緒上退縮,反而用出奇不意的言行刺傷他人;而情緒外顯的孩子,就會常常用發怒或怪罪別人,來表達個人內在的不安。

 

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

劉若蒨提醒,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也曾做過相關研究,證實「有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也有較高挫折忍受度,連帶在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上,也較為傑出。」

 

據此,她表示,家長可成為孩子最佳的情緒教練,只要給予適當的提點、教導,孩子的先天脾氣是能夠被導正的。

 

首先,家長則可從「對情緒有正確認知」入手。明白「情緒」的產生,是人們在遇到事情時,所產生的心理感受、外在表現與身體反應的總和。實際上,情緒沒有對錯,而是分「正向」與「負向」。

 

正向情緒意指較能為眾人喜歡與接受表達的反應,負向情緒則可能是會造成自己與他人的不適感。

 

但,兩者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無所謂對錯,也不用是非或道德論斷,藉以否定/評論他人或自己的感覺。

  • news-details
  • 正確認知情緒,需知道實際上情緒沒有對錯,而是分「正向」與「負向」,都是感受的一部分。(圖/記者林稚雯)

身為家長,不論孩子表達出來的情緒反應為何,擔任情緒教練的第一堂課,就是「不反對」也「不忽視」孩子的表達。不論是哀傷、憤怒或恐懼的情緒,實際上這些都是真實感受的一部分。

 

認清感受,除了能帶領孩子學習接受「負面情緒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進而趁著這個情緒性的時刻,讓他們有機會表達想法,並讓親子間在互相討論溝通中,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舉個例子來說,劉若蒨用短影片呈現了一段小女孩與媽媽互動的故事。約莫幼稚園至小學低年級年齡的女孩,在車上聽到媽媽對她說「對不起,下午的時候我好餓,所以我一口氣把妳的所有糖果都吃光了。」

 

女孩聽了媽媽的話,臉一癟,先是囁嚅地說「好啦,沒關係,但你吃這麼多糖,你會頭痛吧?」隨後自行開始翻找背包,把許多從學校拿到的東西一項、項講解給媽媽聽。

 

這時,媽媽問小女孩,「突然拿這麼多東西出來,實際上是在轉移自身注意力對嗎?是否聽到糖果都被我吃掉了,你其實很生氣?對不起。」

 

這讓女孩愣了一下後說:「嗯,對啦,其實我有一點生氣,但又沒有那麼生氣,比較多的是出乎意料。下次我們可以一起分享萬聖節拿到的糖果,你想吃可以跟我說。」

 

隨後,在媽媽持續和孩子坦承的道歉、溝通後,最終小女孩有機會說明自己的感受和期待,也不再介意糖果在無預期情況下,被他人吃光了。

  • news-details
  • 生活化的分享,讓與會家長更有共鳴,積極提問與分享。(圖/記者林稚雯)

情緒調節,及早開始

在這個情境中,孩子其實產生了失望、難過、生氣、委屈等多種不同情緒,這些負向的感受,實則會不斷積累,若疊加到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管理的範圍,就會產生情緒爆炸或崩潰的反應。

 

劉若蒨提醒,與其讓情緒不斷累積壓抑後才著手處理,更好的做法,是與孩子一同建立處理機制,能學會表達心聲、處理情緒的方法。

  • news-details
  • 一件事情的發展,可能讓孩子持續疊加不同的感受。建議若發現孩子有負向情緒出現時,應及早解決。(圖/記者林稚雯)

目前,坊間有廣為流傳的「快樂八招」,包括:

1.心存感激

拿一本小冊子,隨手、隨時寫下讓自己覺得感謝與快樂的事情。

 

2.時時行善

對人慷慨、保持善意,有時一點點的付出,就能贏得他人的笑容、讚許及更多回饋。

 

3.收集快樂

留心能讓自己感到驚喜與快樂的時光,不妨將這些時刻如相片圖像般存於腦中,可作為難過低潮時的抗鬱良方。

 

4.感謝他人

對於受到的幫助,不分大小,全都向他人表達謝意。

 

5.學習原諒與道歉

若受到傷害、誤會,或是無意間傷了他人,學會原諒與道歉,讓這個不愉快能夠過去,持續往前走。

 

6.珍惜家人朋友

對於生活的滿意程度,其實最大的關鍵在於人際關係是否良好與和諧。

 

7.愛自己的身體

充分運動、充分休息,找到健康與讓自己快樂的生活方式,都能有效在短時間改變心情。

 

8.找出並記錄克服困難的成功經驗和想法

生活中免不了會遇到難關,若記下曾經克服困難的方法,就有機會於下一次低潮時,有辦法「心意更新而變化」,有能力跨越難關。

  • news-details
  • 體驗活動中,家長分享害怕無法依指示完成動作、怕自己下次無法一樣達標,其實孩子也很容易有相同的感受。(圖/記者林稚雯)

對孩子而言,正向的情緒經驗存得越多,孩子就越有勇氣面對困境、消除負向情緒經驗;當正向情緒得以從童年開始積存,就能成為未來遭遇挫折時的重要資本。

 

特別是以信仰的觀點來看,學習用正向態度來面對挫折、不悅,除了能增進情緒智商,進而讓生活過得更好,聖經更提醒我們要「常常喜樂、凡事謝恩。」越能凡事感恩的人,也就越容易獲得更多的快樂。

 

除了孩子能把握生活情境開始練習,家長成為情緒教練時,則可依照7步驟進行引導:

 

1.覺察孩子的情緒狀態

若有負向情緒的發生,則盡早引導其抒發。

 

2.穩住自己的情緒

也讓自己處於情緒平緩的狀態,再帶領孩子。

 

3.尊重、接納

行為是一種選擇,而情緒不是,不批判孩子對於事件的正向或負向感受。

 

4.同理、確認

大人的反應是最影響孩子的。是否將來能有情緒調節能力、同理心,對人事物的反應,也會影響孩子是否能交到朋友、學習狀態及成績表現。

 

5.辨識、標明

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他人予取予求。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6.協助表達並釐清情緒產生的原因或想法

讓孩子練習人際上的情緒調節,包含採取何種方式,進行社會溝通,與他人發生衝突時,如何控制負向情緒等。

 

7.情緒調節

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或是進行認知轉化。很多時候「人不是被事情所困擾,而是被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負向信念就帶出負向情緒與行為,改變信念就能讓情緒與行為大有不同。

  • news-details
  • 水湳浸信會許峻豪主任牧師分享事工異象,希望讓更多家長看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圖/記者林稚雯)

回應本次講座,水湳浸信會許峻豪主任牧師在受訪時表示,教會非常看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希望整合多方資源與力量,幫助更多家長用正向的方式來教養引導孩童。將聖經的價值「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內化到每個家庭中,亦能成為他們願意更多參與教會、認識神的契機。

 

遵循著這個異象,水湳浸信會從去年10月起,就把握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告終的契機,再加上大毅基金會提供辦理活動需要的資源,陸續推出了桌遊課、情緒營,每週六上午為孩子們打造「孩子王」系列活動。

 

除此之外,也安排每月一次的親子手作DIY、給家長的增能講座等,期待能更多深耕社區,讓基督信仰成為每個家庭的祝福。

  • news-details
  • 講座分享信息之餘,一旁也展示了孩子在暑期營會中的繪畫成果。(圖/記者林稚雯)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