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中台神學院舉辦「當今宣教新契機」講座,張仁愛牧師(左)、杜林茜(右)應邀,針對基層宣教、印尼宣教分享服事經歷。(圖 / 記者林稚雯)

基層工作者、移工與新住民皆為台灣社會不可或缺一份子,各自在不同工作崗位、角色中盡心盡力,使社會人們日常生活得以正常運作。然而,幾個族群中,僅有「少數人」已認識耶穌基督,實在需有更多福音工人願意投入服事

 

為此,中台神學院邀請杜林茜牧師、張仁愛牧師,分享長年委身牧養的經歷與看見,倆人不約而同表示,「足夠的愛與關心」是領人歸主重要關鍵!

疫情大流行暫告一段落,然所帶來的經濟破壞和衰退,以及廣泛而劇烈的全球性社會、文化關係改變仍在持續。

 

為因應時代趨勢,中台神學院於6日舉辦「當今宣教新契機–宣教專題講座」,邀請各界牧者從「跨文化宣教、校園宣教、基層宣教、媒體宣教」四個角度進行分享,提供基督肢體在疫情後回應大使命時,能「將新酒裝在新皮袋」,為神完成大事!

 

基層福音仍待耕耘

談及台灣社會現況,基層宣教訓練學院院長杜林茜牧師以「台灣宣教路」為題,從社會與教會現況看起,嘗試理出使福音於基層廣傳的可能性。

 

杜林茜表示,據統計,截至2022年止,台灣人口共有2357萬多人;絕大多數為漢族(97.7%),另依據遷徙來源分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三大族群,其他則是由包含原住民與新住民等20多個不同民族共同構成。

  • news-details
  • 據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統計,杜林茜提醒,教會增多但信徒人數卻減少,需有更多人深耕「基層福音宣教」。(圖 / 記者林稚雯)

造成台灣族群多元性的成因,少子化和老年化為一重要因素。

 

人口結構改變,造成勞動供給間的明顯緊縮,除勞動參與率萎縮,當前台灣整體就業市場並面臨「晚入早出」(晚入職場早退休)及「高出低進」(高薪出走,低薪引進外勞)兩大挑戰。

 

勤懇在各領域深耕者,如:勞工朋友、市場小販、運將(司機)、百貨服務業、農漁民、外配、移工……等基層百姓,佔總人口65%-70%之多,當中數是未聞福音的禾場,亟待有人加以牧養關心

 

面對需牧養的百姓如此之多,能投入服事的工人卻愈少。

 

2022年最新發布的《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指出,過去5年間,有3年因疫情緣故,台灣教會不論在聚會人數、基督徒人口,皆明顯驟降。

 

該報告亦提到,2017年的教會普查,當時得出台灣教會總數為4,409家,到了2022年,數量上升到4,714家。經調查單位查證後,得知5年間,有285家教會已停止聚會、或關閉堂會,並新增305家。

  • news-details
  • 中台神學院院長趙大衛於開幕式致歡迎詞,誠摯歡迎眾人一同關心疫後宣教契機。(圖 / 記者林稚雯)

杜林茜進一步解析,調查數據值得注意之處。當教會數量愈多,信徒人數卻是下降狀態,這代表,過去普遍認為植堂或建構福音中心,為最佳福音策略,然而,帶動復興的觀點需有所調整。

 

她指出,「基層福音」需有更多工人投入服事,且能以更草根性方式融入待牧養族群,才是推動基層群體歸主的有效方法

 

貼近牧養族群的「心」

以自身經驗為例分享,杜林茜曾在中華福音神學院及美國富勒神學院完成聖碩、宣教碩士、教牧博士學位裝備,有感神學院所學,較趨向學術性,培養出來的傳道人適合與白領階層應對,但對於基層工作者來說,多半會產生「距離感」

 

「對於基層朋友來說,也許他們書念得不多,但他們非常懂得讀人、讀你的心。」面對基層百姓,傳福音策略若是不斷傳講聖經與神學,則太過艱澀,反而可能使人失去認識福音的意願。杜林茜表示,很多時候,就是直接讓基層朋友感覺到「你很愛他、關心他」,實為有效牧養方式。

  • news-details
  • 會場除證道分享,也由中台神學院敬拜團帶領與會者,透過詩歌讚美來到神面前。(圖 / 記者林稚雯)

杜林茜多年來持續至各教會、機構傳遞異象,包括每三個月一次舉辦基層機構聯禱會、每年五月推動眾教會「為基層群體歸主」禱告會。

 

南來北往的過程,陸續接觸到許多對福音不排斥,但對信主仍觀望的弟兄姊妹。面對這些福音朋友,所能做的就是聆聽人們面對的難處與心中憂慮,也在其有需要時,盡可能用最快速度趕到身邊探望。

 

「你對他的愛與關心,他們一定感受得到,久而久之(他們)就不再排斥福音,甚至願意認真認識信仰,最終受洗。」杜林茜說,曾有一位南部基層姐妹總親切喊她「杜姊姊」,生活中不論大小事,都會想辦法請教她。當牧者與福音朋友建立起緊密關係,後續跟進、牧養,自然而然就成了能持續性的工作。

 

因而呼籲,期待有愈多神學院、教會能培育工人委身基層服事,進而推動基層群體歸主運動,使教會復興願景早日完成。

 

用愛產生影響力

「基督教工業福音團契」桃竹苗負責人張仁愛牧師,分享「如何向印尼伊斯蘭教徒傳福音」。

 

張仁愛本身為印尼華裔,擁有印尼長大背景,使其更加明白印尼當地信仰現況,以及伊斯蘭教成印尼信仰大宗由來。

  • news-details
  • 印尼長大的張仁愛牧師,來台後,委身服事台灣印尼移工與新住民20多年。(圖 / 記者林稚雯)

張仁愛說明,伊斯蘭教進入印尼前,當地已有印度教和佛教傳入,直到13世紀,阿拉伯穆斯林商人至當地經商,該國統治者成為伊斯蘭教徒,加上相關教義於社會普遍流傳,使得印尼人普遍成為伊斯蘭教徒。

 

其後,15至16世紀間,荷蘭人、葡萄牙人陸續進入印尼,導致國內時有衝突、內戰發生,最後多由荷蘭得利,因此,基督教雖然隨西方國家進入印尼,卻未能產生影響力。

 

目前,印尼政府承認有6種合法宗教,但據統計,高達86%印尼人民為穆斯林,相關政策也規定,印尼身分證上需註記信仰宗教,且在路上不得隨意傳教給已有表明信仰者。

 

張仁愛認為,印尼境內雖多有限制,但目前台灣是宗教自由國家,加上約有27萬印尼人因工作或就學來台,我們當把握機會做好家門前的跨文化宣教,把握時機將耶穌基督好消息傳給他們,進而有機會使在台印尼朋友將信仰帶回國家

  • news-details
  • 台灣屬宗教自由國家,除面對面關懷陪談,張仁愛牧師也印製多種印尼文手冊、見證集,使印尼朋友們有機會於閱讀過程認識耶穌。(圖 / 記者林稚雯)

張仁愛同樣相信,基督信仰中的「彼此相愛」為傳福音最好途徑。

 

以印尼朋友主要是「為工作來台」特性來看,不論是在工廠,或是聘用其為看護的家庭,雇主都應予以關愛,用好行為為主作見證。

 

談及工福目前事工,張仁愛分享,團隊從幫助印尼朋友「融入台灣生活」開始做起,例如:印製手冊大小的月曆,除能隨身攜帶、記錄日常大小事,手冊後半並附上日常基礎用語字典,將中文與印尼文/發音同時呈現,使印尼朋友能據此與人溝通,表達生活需要。

 

此外,也有參與移民署服務站、衛生所志工服事,藉此幫助印尼朋友可順利填寫表格、身體不適時有辦法得到需要醫療,看似微小的種種幫助,都能讓張仁愛與同工們,有機會接觸到尚不認識神的印尼人,進而有家戶探訪、邀請參加福音餐會的契機。

  • news-details
  • 張仁愛牧師設計的年曆小冊,除了可當行事曆隨身攜帶與記事,後面也附上中印對照日常用語字典,幫助印尼朋友能有效表達生活需求。(圖 / 記者林稚雯)

最後,張仁愛分享Sati和Susi兩位看護工信主見證。來自印尼不同城市的他們,都因在台感受到從神而來的照顧與愛,願意信主。

 

Susi姐妹信主契機,單單是因感受到雇主的愛與關心,對方願用更多體貼,提供良好日常用品、飲食,照顧孤身來台工作的Susi,最終讓她深受感動,期能因著信主,成為與雇主同有愛心的生命榜樣。

 

「Sati姐妹信主過程,就多了幾分曲折離奇挑戰。」張仁愛說,雇用Sati的雇主是一位基督徒,但一開始對傳福音不夠熱心,僅是將Sati帶到他面前,希望能委由牧師關心。

 

當張仁愛與Sati建立關係,慢慢和其傳講基督後,起先遭斷然拒絕。Sati表示:「我不要當基督徒,不想和雇主成為相同的樣子。」

 

聽到Sati的說法,張仁愛便好奇多問幾句,才知道在工作上,Sati屢遭雇主指責弄壞電器、使用不當以致馬桶阻塞,將錯歸其頭上、扣薪資等。

 

聽見上述,張仁愛找機會向雇主詢問,確認真有其事後,反過來問對方:「這些東西在壞掉前,是否已用了很久?」雇主坦承回答,於是張仁愛提醒,物品用久了本就容易故障,若一味將責任歸咎移工,非正確做法。

 

雇主聽見牧者提醒,內心感到非常抱歉,不只哭著抱住Sati的腳、深深致歉,也將原本扣掉工資悉數返還,另加上一筆金額作為賠償。而,當Sati感受到雇主真摯歉意,同樣止不住眼淚,兩人哭成一團

 

張仁愛表示,雇主願放下身段、坦承錯誤,除了撫平Sati原本被冤枉、深感不平的內心,也藉此為神得著Sati的靈魂,使其願意受洗歸主。

 

藉此例子,張仁愛勉勵,期望眾教會能更多與印尼教會、神學院同工, 支持其宣教差傳所需費用,並與工福多所配搭,同心在牧養移工、新住民事工中同奔天路!

  • news-details
  • 中台神學院本次講座,吸引上百位牧者同工與會,一同看見如何把握生活每個契機,向未得之民傳福音。(圖 / 記者林稚雯)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