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展望會邁入一甲子!特於日前(24)舉辦60週年國際影響力論壇,會中除發表「國內兒童資助計畫」的SROI社會投資報酬率調查報告,揭示實質影響力之外,也特別與眾教會分享「全球青少年研究報告」對教會開放研究成果,未來,更專注於世界展望會、案家與教會攜手,一起關心全台灣的下一代。
一甲子的努力,台灣世展從受助國轉為資助國 台灣世界展望會邁入60週年,與會的中華民國大使準副總統蕭美琴表示,從前她在偏鄉服務,非常感謝展望會對偏鄉兒少、家庭的付出與協助資源募集,尤其,今年4月初花蓮發生大地震震災,展望會第一時間即時前往花蓮協助災民。 台灣世界展望會發表「國內兒童資助計畫」的SROI社會投資報酬率調查報告,揭示實質影響力。 從展望會國內兒童資助計畫的社會投資報酬率計算,資助人每投入1元,就可創造13.4倍的影響力!蕭美琴鼓勵:「這報酬率比股市還高,大家應該踴躍參與,讓善的循環為兒童帶來實際效益。」 台灣世界展望會董事長丁廣欽分享,展望會在國內共有約 4.5萬名資助童,在國內貧窮線以下的家庭兒童中,每8名就有1名是展望會直接服務的對象,國外援助部分則每年幫助18萬名脆弱地區中奮力生存的兒少,期盼大家和展望會一同攜手向前。 隨著台灣經濟進步,60年來,台灣世展會已從受助國轉為資助國,並在全球人道援助舞台上亦展現卓越影響力。緬甸展望會會長Dr. Kyi Minn讚許:「台灣世界展望會「以兒童為中心」發展出各種大型倡議行動,對兒童個人生命產生極大影響,這範例全球少見!」 國內服務部份,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針對SROI研究指出,展望會為國內資助兒童帶來正向影響中價值最高的影響力為「增進回饋互助的心」,約有7成家庭、8成資助童在展望會的幫助下,有感恩互助的想法,在問卷回饋中更有資助童說: 「我在世界展望會是最幸福的小孩!」
展望會也與教會夥伴分享跨26國、2.5萬名青少年跨信仰的「開放世代」——全球青少年研究報告。 「全球青少年研究報告」中關於台灣跨信仰青少年的分析結果: 台灣世界展望會服務的兒少個案,超過4.5萬名,其中青少年佔六成。在台灣各角落,教會也有超過5000間。
擔任台灣世界展望會董事,也是台中思恩堂的主任牧師杜明達說:「教會與展望會合作,不論是對青少年的經濟、生存、就業,特別是信仰,可以一起關懷、經營。」期能針對與教會夥伴交流如何針對Z世代的特性需要,並陪伴青少年,獲得發展支持及豐盛生命。
報告中總結了以臺灣為主的調查結果,節錄部份內容如下(取樣1005名,臺灣13-17歲青少年,於2021年調查):
1、承認自己是基督徒青少年有15%;但自認沒有信仰者尚有50%。
2、15%當中,有6%是虔誠基督徒(自我認同為基督徒,並表示他們已做出個人承諾,要追随耶穌基督。)。另有9%是自我認同為基督徒,是尚未做出要追隨耶穌基督個人承諾的「名義上基督徒」。
3、虔誠的基督,全球青少年比例為22%,但台灣僅6%
在全球範圍內四分之三的虔誠基督徒「非常同意」,他們與耶穌的連結為他們帶來快樂與滿足。然而台灣虔誠基督徒「非常同意」比例較全球少了10個百分點。臺灣的相同群體相較全球青少年,並未體會到如此快樂與滿足。
4、臺灣名義上基督徒相比全球基徒青少年,更滿意自己與主耶穌的關係。
5、與全球相較,臺灣青少年不太能感到樂觀、受到深切關懷和自信。他們的情緒樣態通常比全球平均水準更為壓抑。
6、臺灣青少年和全球青少年在社群關係問題上,平均回報的滿意度大致相同。臺灣青少年更在乎是否融入社群並且能感到自在。
這些數據顯示出許多門徒訓練的機會!
研究結果也顯示,台灣青少年最關心的公益議題:為全球氣候變遷、汙染、性別不平等、政治腐敗、教育機會不平等,卻僅有20%台灣青少年認為年輕世代有能力對世界產生正面而有意義的影響;但具有信仰的青少年相對更有追求正義的動力與信心,並願意承諾促進社會公義。 台灣展望會會長李紹齡表示,透過調查結果我們了解青少年想被更多看見和參與,但需要更多信心與支持;未來的世界屬於這群孩子,邀請大家和展望會一起陪伴他們,找到方法成為他們成長發展的力量。 在「開放世代—青少年信仰與發展」分眾論壇,展望會邀請臺灣北、中、南各地,投入青少年事工的牧者,台北的代表:台北真理堂 林呈旭主任牧師、台中:社團法人台中市校園之愛學生志工運動聯盟協會林世平牧師、台南:大光基督長老教會 蔡其佑牧師,與眾教會一起與談,討論教會青少年事發展與面對的挑戰。 論壇的中討論如何服事青少年、開展青少年事工的各樣問題,比如:青少年對自信普遍缺乏…,教會如何在信仰中幫助他們找到信心與盼望?
論壇透過Slido,快速的收集現場所有人的意見與反應。(圖/記者詹英村)
開展青少年事工,三大要項
現場眾牧者投出來最高的三個選項:創造同儕互動、提供心靈輔導與引導、強化情感支持。
主持與談的台灣世展會李紹齡會長,請三位與談者中最年輕的蔡其佑先發表觀點。
「我跟他們講話也是有代溝。」蔡其佑說:「我反而覺得是這個三選項以外的,提供『靈性體驗』是最重要的,因為其他的選項在別的地方,也能提供。唯有靈性體驗是只有教會有的!」
蔡其佑表示,如果以現在教會的「靈性體驗」來說,會發現年輕人很難有共嗚,「原因出在體驗的『媒介』!」蔡其佑表示,要研發新的方式和年青人對話。要去幫助教會所有的弟兄姊妹更新靈命,打造一個全教會從0-100歲,全員(內在靈性、靈命)都是年輕生命的教會,才能使年輕人有「靈性體驗」。
「青少年不會走向我們,我們要走向他們!」蔡其佑說。
他再說,特別在有社群網站之後,造成的國中、高中,分眾的文化不同。教會需要敏捷的事工團隊、機動性的應對、靈巧的真理論述,來回應Z世代關心公益、公義的問題,才能打中青少年的心。
「校園之愛則是透過『服務學習』,讓青少年,找到上帝。」林世平說。「校園之愛」從「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創造同儕歸屬感並引導青少年的方向,不在彼此的比較、內耗,而是轉向尋求生命有意義的事。
過程中同學們從被引導的「被動接受」,漸漸也開始「自發的」開始聚集、開展新的社會服務。「比如2018年,同學們發起『義煮』,餐飲科的同學們聯合起來,請兩個里的獨居長輩一起吃飯。」林世平說。
「在教會的孩子就是愛與接納中長大。」林世平說:「許多『北漂』的同學,仍舊常常回來校園之愛,與大家一起服事。」透過「服務學習」經營學生社團,青少年在同儕互動與牧者的陪伴中,找到生命的歸屬感。
林世平在校園開展「得勝者事工」,一開始,林世平仍在牧會擔任主任牧師時,還沒有團隊可以一起經營校園事工,他「只要完成工作,有空的時候,我就到禾場附近的便利商店,『坐檯』,漸漸開始『得勝者事工』。後來就開始有學生,一下課就在便利商店等我。」
林世平花時間用扎實的陪伴行動,回應青少年的需要,打開青少年的心,也開始有青少年加入事工成為領袖。
「我覺得是這些青少年提供我靈性培養和引導。」林呈旭開玩笑的說。他自認為是最沒有辦法和兒童、青少年相處的人,也曾逃避服事青少年,後來是以「補贖」的心,接下青少年事工。
青少年的好惡明顯,也不會因為「客套」、「人情」就不表達自己的情緒,也不會像「成人」一樣覺得講道無聊沒有收獲,還能「忍耐」到牧師講完道。「講道的前5分鐘吸引不了他們,他們就開始自己玩起來了。」林呈旭說。
「每次他們不回應,我就痛苦,只好向上帝禱告,求上帝幫助我了解他們!」林呈旭說:「他們讓我無助,但我常為他們禱告。」
後來,開始有同學敞開心,跟林呈旭有很深入的對話,還真情流露、哭了出來。
以自身服事經驗,林呈旭和眾教會分享,要服事青少年,神並不是揀選最有恩賜的同工,乃是要有「真的愛這些孩子」之心的同工。
同工不足,真理堂就開設青少年服事的門徒訓練班來培訓同工。「你自己有沒有率先好好的靈修、服事?」林呈旭鼓勵要委身參與服事青少年的同工與家長們,要自己做好屬靈的榜樣,但也要「給他們空間,放手去做。」
世展會期待,透過分享「全球青少年研究報告」,幫助眾教會了解台灣青少年的現況,更進一步攜手案家與教會,用基督之愛,持續關心並經營兒少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