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圖/特約記者謝宜彤)

你今天愛鄰舍了嗎?很多時候,是否對傳福音感到無力?或愛鄰舍無力呢?

 

其實,愛鄰舍不單是海外宣教,而是上帝把誰「帶到我們面前」,我們就「去成為他的鄰舍」。因此,不論你現在在什麼位置,都很重要!

 

董家驊牧師:「因此你可以禱告:主啊!祢把我放在現在這個位置,我可以在當中創造什麼樣的美與善?以反映祢的榮耀?

對宣教感到無力原因:「許多人不再需要福音」

3日至4日,由高福盟族群宣教組及高雄印尼使命團隊於高雄錫安堂後站教會,一同舉辦「移居者整全使命-宣教扁平化的契機與實踐研習會」,本篇記錄董家驊牧師分享「我們共同的呼召-整全使命」信息

 

與會一開始,董家驊提出一項問題供大家反思:「教會的使命是什麼?

 

在歷屆參與的宣教大會及年會,會發現一現象,不論哪一間教會、宣教歷史有多久、宣教預算有多少、是否為大教會,均會聽到同工提到:「參與宣教是少數人的事情」

  • news-details
  • 移居者整全使命-宣教扁平化的契機與實踐研習會現場。(圖/特約記者謝宜彤)

  • news-details
  • 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主講信息:「我們共同的呼召-整全使命」(上圖);高雄靈糧堂顧問駱世雄牧師,主持開場。(左下);高雄印尼使命團隊共同主責蔡博士(右下)。(圖/特約記者謝宜彤)

換言之,僅有「少數人」關心宣教。

 

究竟教會面臨的問題是什麼?為何這麼少人會關心宣教?係因沒有好的策略嗎?不!真相是:「許多人已失去傳福音熱情與動力、已不再覺得『需要福音』,因為不認為福音是好消息

 

何出如此?今日若某知名高檔餐廳推出99元吃到飽,這樣的「好消息」是會病毒式蔓延在各處,無需「主動」動員,這樣的好消息會很快口耳相傳地傳出去,為什麼?因為許多人認為「這是好消息」。

  • news-details
  • 還記得福音對自己來說是「好消息」時的那份感動嗎?(圖 / shutterstock)

*需要重新理解福音與每個時代的關係*

為什麼這個世代,許多人不再認為「福音」是「好消息」?已無法再次經歷福音?其實,每個時代都需要重新理解與尋找:福音對每個時代人類的共鳴!

 

以過去四十年為例,經歷過二戰的人們,面臨的是傳統秩序崩塌的世界,他們需要的是「重新建造的基礎」,而這樣的時代,上帝使用了葛理翰牧師(William Franklin Graham),勇敢在台上宣講「真實、有權柄的信息」,使那一代人得到共鳴。

 

而後陸續於嬰兒潮時期,那一代的人們,面臨的是「百廢待興的世界」,一個需要不斷提升物質水平的過程,從中看到上帝使用華理克牧師(Rick Warren),去看到當時人們的「需要」,讓福音如何回應需要,幫助這代人重建世界。

 

來到千禧世代,是一個物質環境穩定的世界,同時看到許多過去建立的組織、機構令人失望,因此上帝使用提摩太.凱勒牧師(Tim Keller),帶領這一代人重新面對這世代對信仰的懷疑,發出一個「信靠耶穌基督的邀請」。

 

你我當思考,接下來的Z世代、以及以下的世代,他們可能面臨的是:「人跟機器的分別是什麼?」、「人為何為人?」,如何讓福音對下個時代人類產生共鳴?

  • news-details
  • 一戰、二戰時期,人們面臨的是傳統秩序崩塌的世界。(圖 / shutterstock)

  • news-details
  • 嬰兒潮時期,那一代的人面臨的是「百廢待興的世界」。(圖 / shutterstock)

使命不應限縮在「教堂內」及「宗教框架內」

董家驊分享,自己於美國牧會時,一位優秀職場會友向他表示,花時間在職場上,對社會的貢獻會比花時間在教會多,因此自己參與聚會次數逐次減少。董家驊坦承,當下的聽完,真的有點被他說服

 

基於好奇心驅使,他開始搜尋世界知名企業的使命宣言,欲理解這些企業給予員工什麼樣的呼召與藍圖。越查詢越發現,這些企業的使命宣言,說到底,不正是耶穌基督給門徒的使命嗎?!

  • news-details
  • 現場敬拜(上圖);敬拜團敬拜(下圖)。(圖/特約記者謝宜彤)

一、知名手機企業使命宣言:

貢獻於世界,為心智創造工具,使人類能夠全面升級。

 

*對比聖經*

保羅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new creation)。保羅沒有說,他是被修復的人,我們不是被修復成犯罪前的樣子,乃是在基督裡被重新被創造,是真正的升級

二、知名搜尋引擎使命宣言

彙整全球資訊,供大眾使用,使人人受惠。

 

*對比聖經*

即,在既有基礎上創造美善價值使人受益,對比創世記,乃上帝按照祂的形象造人,要人生養眾多,並透過人手中的治理工作,在上帝創造的基礎上持續創造美善,使人類認識神的美與善。

 

三、知名線上社群使命宣言

賦予人創建社群能力,讓世界更緊密融合在一起。

 

*對比聖經*

勸人要與人和好,不正是保羅領受勸人與神和好,也與彼此和好的職分嗎?(哥林多後書5:18-19)而這樣「與人和好」的職分,並非口說無憑,乃是有耶穌基督,以自己的肉身,廢去人與神中間隔斷的牆。

  • news-details
  • 董家驊指出,這些企業使命宣言,說到底,不正是耶穌基督給門徒的使命嗎?(圖 / shutterstock)

以上三個宣言,不正是教會的使命嗎?這三個宣言皆強調:「使人受惠、賦予人能力、提升人」,而教會使命絕對不比這三家企業小。所以我們應反思:是否世界的公司,將其有缺陷的使命講得太精彩?還是:教會把一個完美、美好的使命,描述得太不精采?

 

故,問題不是年輕人要去公司才能發揮生命的使命,重點是,教會有無足夠認識、清楚在使命這個部分,我們不應把使命限縮在教堂、宗教活動裡面。

  • news-details
  • 神兒女不應把使命限縮在教堂、宗教活動裡面。(圖 / shutterstock)

你我是否在自己的位置「創造美與善」?

上帝子民的「整全使命」包含:大任命(the Creation Mandate,創世記1、2章)、大誡命(馬可福音12:29-31)、大使命(Great Commission,馬太福音第28:16-20)

 

其中大任命,看見上帝要人類在祂所創造的基礎上,持續「創造美與善」,以反映上帝的榮耀。這樣的任命,不單是物質界,更是非物質界上可以實踐。例如,當你走進家庭,要問自己,可以創造什麼樣的氛圍給家庭?這也是基督徒被上帝呼召要去創造的。

  • news-details
  • 上帝子民的「整全使命」,包含:大任命、大誡命、大使命。(圖 / shutterstock)

董家驊:「因此你可以禱告:主啊!祢把我放在現在這個位置,我可以在當中創造什麼樣的美與善以反映祢的榮耀?

 

有一位長輩因為聽了大任命的信息,在去醫院看病時,致力為每位排隊等候的病患禱告與祝福,以實踐在其所處位置的「大任命」,持續「創造」美與善。

  • news-details
  • 主啊!祢把我放在現在這個位置,我可以在當中創造什麼樣的美與善,以反映祢的榮耀?(圖 / shutterstock)

用同理的愛愛鄰舍,不當冷漠基督徒

在大誡命中,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意即:「去!做別人的鄰舍」,也就是,上帝帶到我們面前的人,我們要主動「去」成為他的鄰舍

 

比如,今天有人去到遠方,去愛遠方的人(宣教士), 我們需要有這樣的人,然,愛鄰舍不單是海外宣教,而是上帝把誰帶到我們面前,我們就去成為他的鄰舍

 

這樣的愛,並非一相情願的愛,尤其是移居者,更需具同理心、學習來理解,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去愛對方。當我們理解到這些移居者的處境與文化,才知道如何愛他們。因此,我們被呼召成為鄰舍,但我們更要「理解」上帝帶到我們眼前的人。

  • news-details
  • 現場會眾回應禱告。(圖/特約記者謝宜彤)

大使命中,耶穌說:「使萬民作我的門徒。」然現今許多教會,因著諸多困難,僅有辦活動、佈道會才會邀約慕道友,平常卻鮮少關心人。印度聖雄甘地也曾說:「我喜歡基督,但我不喜歡基督徒(I like your Christ, I do not like your Christians. Your Christians are so unlike your Christ)」

 

董家驊表示:「若我們真的把耶穌的教導當一回事,認真遵行,大使命就會變的很自然!當我們學習饒恕對方、擁抱彼此,就會發現,邀請人來教會並非易事,卻是很自然的事。因為這時候,你就是把握時間去創造上帝的美善,這就是整全的福音!

  • news-details
  • 現場大合照。(圖/特約記者謝宜彤)

移居者見證福音大能

會後,有三段美好的移居者見證影片,見證認識耶穌的美好:

 

一、印尼看護

分享者表示,以前生活沒有盼望,時常想輕生,家族信仰伊斯蘭教,但仍會尋求巫醫幫助,因此不自覺也讓孩子受到折磨。就在他渾渾噩噩尋找世上「真神」時,有一晚夢到了耶穌親自對自己說話:「我是復活的神,你不用害怕。」

 

之後來到台灣,結識了印尼來的宣教士,得知服事印尼人的聚會地點,因此終委身基督教,並經歷許多禱告與醫治神蹟。

 

二、新住民女

原本在印尼是基督徒,但因嫁來台灣語言不通,因此沒有上教會,最終遠離神,找不到平安。所幸後來被神挽回,找到印尼教會,認罪悔改,在此獲得建造,緊緊跟隨主,讓信仰堅固生命。

 

三、印尼學生

出生穆斯林家庭,父母早逝,因此被寄送到孤兒院,後經歷出養,養父母相繼離世,被一位佛教徒父母收養。當時他同時接觸到印度教、天主教、撒但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在這些不同信仰中,不自覺心裡開始認同基督教的教義。

 

最後來到台灣讀書,因著朋友關係,開始去到教會聚會。一開始對生命感到很不公平,年少時愛的人相繼離世,但在神的愛中,他認識了許多主內朋友,從而感受到「愛」,因此決定追隨耶穌,最終受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