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news-details
《福音400恩典臺灣》首映會於21日辦在台南活水教會。下圖:節目總策劃林靜芸(中)、台南君王祭司會幕葉杰瑜牧師夫婦(右)。(圖/記者辛毓珊)

「我們何其有幸,在這個時間點身為媒體記者;神培養我們到今天,我們正踩在這個時間點上,不做任何事情是虧欠神的。」GOOD TV紀錄報導《福音400恩典臺灣》總策劃林靜芸說。

 

我們必須把神的作為在這時間點上說出來。」在這台灣400年時,一同回顧神與台灣的故事。而觀影用意,並非在重播歷史,而是去看見各時代上帝的手,肢體間彼此認識,族群傷口也將愈發得醫治。

 

因認識先於醫治,當彼此能用對方「鄉談」來訴說神的榮耀時,那是何等一份超越的認識!第一個五旬節,聖靈就在門徒說起眾人鄉談後、充滿了那地、初代教會建立神的榮耀如同水充滿了洋海...

相關閱讀》

《福音400恩典臺灣》台南首映|上篇 翻轉苦悶台灣史!你我是「恩典的拼圖」,真實的醫治將領台灣進入命定

《福音400恩典臺灣》台南首映|中篇 401年好戲剛開始!關鍵拼圖帶出神的軍隊,再一次我們述說合一的故事

  • news-details
  • 紀錄報導《福音400恩典臺灣》全系列共18集,歷史橫跨早期台灣、荷治時代、清領時代、日治時代及當代臺灣,並包括福音400綜覽以及學者訪談專輯。(圖/記者辛毓珊)
  • news-details
  • 21日台南首映會時,回家團隊的南北家人們合影,中間:《福音400恩典臺灣》系列總策劃林靜芸姐妹、右一:台南君王祭司會幕葉杰瑜牧師。(圖/記者辛毓珊)
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受造之物切望等候 神的眾子顯出來。

—羅馬書8:18-19

台灣好像「少了一個孩子」

尋找平埔族的感動從未消失

10年前,回家團隊開始走進部落、拜訪台灣各原住民族,但當走完十幾個族群後,林靜芸卻覺得好像「少了一個孩子」。

 

她說:「那時,我很想去找出平埔族,卻一直不知道他們在哪裡,沒有線索也不知道如何開始,好像荒煙蔓草。」一時間,僅能暫且擱置。

 

直到COVID-19期間,林靜芸出乎意料看到一些平埔族的影片、考古和書籍,開啟了對台灣史更完整深入的認識,也發現,心中那份對平埔族的熱情竟從未消散、新的感動更源源不絕。

 

疫情快結束時,她與幾位牧師分享看見,並詢問:「我們是否有機會繼續探訪之旅,來尋找平埔族?」然而當時,大家規劃了幾次行程都沒有成功,不是這個人染疫、就是那個人臨時有事。

 

「主啊,祢是不是不要我們去走呢?」最後,團隊就購買了印有臺灣古地名地圖的T恤、一人一件,象徵性的回應感動,原本,林靜芸以為這件事情就此結束,未料自去(2023)年開始,神打開了大門

 

平埔族「入埔200年」躬逢其盛

從200年再接到「台灣400年」

打從閱讀台灣歷史之初,林靜芸就想走進台灣偏鄉,一次向GoodTV請了一周的假、計畫自駕遊前往埔里,啟程前兩三周,她才得知:自己剛好遇上中部平埔族到埔里共同開發的「第200年」

 

「哇!入埔200年,我躬逢其盛!」渴望一探究竟的她,首先去敲愛蘭教會的門,之後又拜訪了附近的牛眠教會大湳教會

 

「這些都是以前巴宰族或噶哈巫族所成立的教會;當時,他們去馬雅各那邊聽到福音,回來就全村改信基督,三年內陸續成立了教會。」入埔200年(2023年),正好是這三間教會的150、151和152年。

 

三間教會也共有宣教士馬雅各、甘為霖及馬偕的到訪足跡,林靜芸感動地說:「神開啟了我的眼睛,即使是在埔里偏鄉,祂的作為也這麼驚奇!」回台北後.她與同工分享,深感「這時間點」很值得發新聞。

 

於是,從中部平埔族的入埔200年,到當地三間教會的150年、151年、152年,GoodTV也延伸想到2024年為「台南400年」

 

「我們何其有幸,在這個時間點作為媒體記者;神培養我們到今天,讓我們正踩在這個時間點上,不做任何事情是虧欠神。」

 

就從那時起,《福音400恩典臺灣》團隊開始建立,每個人都有自己一份寶貴的恩賜,可以集合獻上發揮所能,成員也勤於南下、多次進到部落拜訪,讓當地平埔族的長老們深感欣慰、一同歸榮耀於神。

 

「我覺得太好了!這個時間點,正是我們一起感謝上帝的時候。」

 

「這真的是一趟神蹟之旅!」

只求忠於所見、忠於放下個人

「神一路帶領我們,對我們而言,這真的是一趟神蹟之旅。」

 

從原來根本不知道方向,到每一步都有腳前的燈、路上的光,「看到,神自己要把將祂的故事告訴我們,我們就是獻上五餅二魚的心。」

 

林靜芸說:「我們只有一支筆和一台相機,神就一直將故事帶給我們,到最後可以將拼圖拼起來。我感到,這些都是神自己要告訴我們的──祂與台灣的故事,我們只是那忠實的記錄者。」

 

忠於所見、忠於捨己,無論是個人背景、看法或情緒,都在過程中放手,「神給我們看到什麼,我們就忠實把它講出來,沒有加油添醋。如果神使用這故事,那就會有人被感動。」

 

標準南部人但不了解在地歷史

「這趟旅程,就是認同之旅!」

林靜芸出生台南、成長於屏東、在高雄讀書,回顧這段製作節目的歷程時,她說:「我應該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南部人、臺灣人,但我對這段歷史卻完全不瞭解。」因為這年紀的人,多半研讀大陸歷史長大。

 

眼光的翻轉,起於第一次上山拜訪部落,才知當地教會發生過復興,「這不是我之前想像的『台灣』,原來山上就曾有神榮耀的作為。」

 

一路走來,聆聽各族群的心聲,也不斷在思考:什麼是「認同」?歷史這麼長,到底要認同哪一段時間呢?一次開車時,神突然讓她明白:「我的這一趟旅程,其實就是一個認同之旅!」

 

「我一直非常想瞭解這塊土地,還有哪些族群?他們有什麼故事?我想坐在他們中間,聽他們跟我講故事、去理解他們的辛苦、理解神對他們的愛、他們現在的光景、族群來往對他們造成了什麼掙扎...」

 

「我在那個過程中感同身受,而這過程的我,就是在認同台灣這塊土地。」

 

她才發現,自己竟長到這麼大,才開始做這件事,「認識台灣」好像才剛開始;高速公路上那些路名,不再只是標牌而己,而是期待走進去的地方,「這很簡單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但你我就要走出去。」

 

因為有這先準備好的合一土地

是神一點一滴把我們兜在一起

面對《福音400恩典臺灣》台南首映會當天,那令人動容的成果,林靜芸說:「這都不是一個人或GoodTV(的努力)而已。」

 

「若沒有這塊合一的土地先準備好,無論是首映會或什麼活動,都不會出現這樣的反應。GoodTV不過就是在一個神的時間點上,完成我們能做的事情;但在之前,這地已經有很多人在做合一連結的工作。」

 

世代同行、彼此成全,多少牧者澆灌台南多年,也對「台南400年」深有領受;而身為回家團隊的一員,她也表示,若非台南有一群年輕牧者願意服事父老、而父老有同行的心願,也不會有今日的跨區連結。

 

「這些小細節都不是我們安排的。我們只是將這故事帶到這裡,讓大家有一個共通的東西,讓我們可以對焦得更清楚。然後把神放在我們心中的感動分享出來;真的,是神一點一滴,把我們兜在一起。」

  • news-details
  • 上圖:回家團隊家人合影,左起: i-family 家庭教育平台總監林煜捷老師、林靜芸、GOOD TV 執行長曾國生、 i-family 家庭教育平台講師楊蕙妏、台南晨光教會沈維昭師母、台南君王祭司會幕團隊邵聖光牧師。下圖左起:林靜芸、西拉雅族萬正雄長老、台南君王祭司會幕鄭兆利師母與陳弘彬牧師、台南市基督教協進會理事長蔡安祿牧師、曾國生執行長、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周神助牧師、台南聖教會高敏智牧師,前排左起:台南父老基督磐石之家黃敏吉牧師、台南活水基督教會陳榮敏牧師。(圖/記者辛毓珊)
  • news-details
  • 林靜芸說:「若沒有這塊合一的土地先準備好,無論是首映會或什麼活動,都不會出現這樣的反應。GoodTV不過就是在一個神的時間點上,完成我們能做的事情;但在之前,這地已經有很多人在做合一連結的工作。」(圖/記者辛毓珊、葉杰瑜 提供)

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着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

 

「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鄉談,講說 神的大作為。」

—使徒行傳2:2-11

History,就是「His story」

神超越時空、奇妙打開台灣的門

觀賞紀錄報導的用意,其實並非在「重播歷史」,而是去看見每個時代「上帝的手」;台灣的福音成果,並非藉由某個人所完成,即使是自「荷蘭宣教士」首次傳入這地,也有其「當代環境的互相效力」。

 

共同的記憶,也讓你我發現彼此原來不遙遠,葉杰瑜說:「神對我們的帶領有些早、有些晚,但都是恩典,而最寶貴的是看到神的手。」

 

History就是「His story」(祂的故事),神藉宣教士做事,也藉時代中許多其他事物,來進行祂的計畫;神超越了時空。

 

例如:台南平埔族雖在荷治時代領受了福音,但後卻因漢人政權入主而中斷逾百年,直到英國宣教士來訪,當地原住民一看,就說:「我們的紅毛親戚回來了!」遠古的記憶竟未抹煞,他們存著「等待的心」。

 

「這非常有意思,上帝借助這方式再次打開(台灣)宣教的門。」

 

台南君王祭司會幕團隊

(前身「12磨小豬」)

約在16年前,葉杰瑜自加拿大蒙召返台,神讓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呼召為「拓展神的國」;基於這點,他服事一路走來相當重「合一」,因明白合一方能帶下權柄

相關報導「要認識你是誰,一定要先認識我」天父的擁抱融化孤兒心 回到逃離的台灣點燃合一火種

 

慢慢地,台南一群中生代牧者因而走在一起(台南君王祭司會幕團隊),葉杰瑜說:「我們這群人有一個特質,就是負擔比事工的大小更重要,呼召也比恩賜、會友人數重要,國度看的其實是這兩樣。」

 

即使,身為較年輕的「中生代」,但境界也逐漸被神開啟、培育出「為父的心」,他分享:「為父的心,其實是一個『眼光』,能從父神的角度來看待事工、土地、歷史。」這眼光,會領人超越。

 

人將不會再被限制於「我的事工、我的教會、我的族群」,而是以根植於「愛」的天父眼光而跨越世界框架、帶來「生命樹的果實」。

 

因而,台南君王祭司會幕團隊樂於主動連結各宗派、各族群、各年齡、各縣市等不同團體,這樂意和主動,成為國度連結非常重要的功能

 

不小看自己唯一關鍵:清楚呼召

台灣也要脫離自卑、成為神兒子

你我都不要小看自己,葉杰瑜勉勵,回顧16年前的自己,沒錢、沒人脈、沒資源,然把握了唯一關鍵即「清楚呼召」

 

「人會自卑與眼光有關,是你認為『有一種人的眼光』正在衡量自己的價值,每個宗派不同,導致自卑的環境也不同。大概有10種族群,就有10種自卑。」能脫離自卑唯一要件,在乎透過神的眼光看待自己

 

「這太重要了!因為沒有人看你,能像神看你那般準確。」這份眼光,也讓葉杰瑜能「認出」父老們,他們不一定是很會看異象的先知,或擅長做大事的使徒,而是擁有「天父眼光」及「為父之心」的人。

 

台灣也何等需要脫離自卑,這島嶼長年被自卑所捆綁,即使現為當紅的世界焦點之一,卻仍然缺乏自信、期待著外國對自己的肯定;然「神的兒子」擁有自由,不需要自我證明,因為清楚知道「自己是誰」。

 

台灣的身份是從神而來的,台灣蒙恩也並非取決於自己的能力,而是在乎為神所創造、蒙神所揀選,葉杰瑜說:「有沒有恩賜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明白神神創造我、呼召我,我的存在就是神的榮耀。」

 

他相信:「神一定要醫治臺灣。神要使用臺灣,他會更大更多來幫助臺灣,得到醫治。」

 

被醫治前,必先「被認識」

用眾人「鄉談」訴說神作為

超越性的榮耀,就遍滿那地

為何《福音400恩典臺灣》能展現出濃厚的醫治氛圍?強烈的認同情感?因為被醫治前必先被認識,而影片讓眾肢體「彼此認識」了。

 

台灣,需要藉由「神的眼光」來了解自身歷史,台灣教會不僅會更認識自己,也會認出肢體來,大家且一同認識這位造就歷史的上帝。「這種你認識我,我看見你,(會幫助我們)裡面的傷口越來越恢復。」

 

葉杰瑜進一步從《使徒行傳》初代教會的建立來說明。

 

「你注意看,五旬節時,神的靈澆灌在他們當中,聖靈的形狀如同舌頭、像火焰一樣。他們開始用眾人的『鄉談』來訴說神的榮耀。

 

那是一份超越的認識。

 

「我可以藉著你出生之後第一個聽到的聲音、從小在講的話,來述說神的話語時,哇!那樣的一個醫治、那樣的一份榮耀,真的就在那時充滿了整個空間。」甚至在靈界裡,也產生很大的突破和爆炸。

 

「我們要來向神求這一個認識,借助這歷史,我們更加深入彼此認識,也更深被神所認識,更求告聖靈來到我們當中,使我們認識神的知識,如同水充滿洋海一樣,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復興。

 

「而這一個再來的復興,不僅是能力、恩賜的復興而己,乃是關乎身份的復興!

 

《福音400恩典臺灣》預告片觀賞連結:美麗島嶼篇學者篇

  • news-details
  • 被醫治前必先被認識,影片讓眾肢體「彼此認識」;出埃及記19:4-6a,「...且看見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圖/記者辛毓珊)
  • news-details
  • 21日首映會後,父老周神助牧師前來Ap133共享辦公室祝福。為父的心,其實是一個眼光,是能從父神的角度來看待事工、土地、歷史、你我,而這眼光會領人「超越」。(圖/葉杰瑜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