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土地的關係,呼應著人與上帝的關係。
起初,神創造天地,託付予人類管理,當人類始祖犯罪後,土地受到咒詛,也咒詛了人,土地不再為人類效力。直到挪亞時代大洪水過後,神與人重新立約,立約對象包括:人類後裔和所有生物,於是,人、土地、萬物之間再次連結起來,土地再次帶給人類祝福,與人形成新關係。
事實上,人如何對待土地,反映出人的靈性狀態。
面對當代生態問題,是否也彰顯出基督徒的靈性問題呢?生態與靈性之間有何關係?基督徒該如何面對生態危機?
從創世記看生態與靈性
5月20日,台灣神學院舉辦雙連講座「生態與靈性(Ecology and Spirituality)」。
當人類為改善生存條件而耗盡地球資源,實已帶給地球嚴重後果 ── 生態系統失衡、溫室效應、氣候變遷、糧食危機、水土流失(Soil Erosion)及生物多樣性喪失(Loss of Biodiversity)。此外,不公義的工業化進程也造成生態災難,使地球進入「迅速老化」過程。
當代生態及倫理問題,是否彰顯出基督徒的靈性問題?生態與靈性之間有何關係?基督徒當如何面對生態危機?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舊約助理教授曾宗盛,分享從創世記來看生態靈性,從「創造」的主題進入生態與靈性相關議題,從生態脈絡下,探討神與人類及萬物的關係。
「大地之母」有聖經根據?
創世記第一章記載,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後來大地出現,地要生出生命之物,各從其類。從此處可看出,上帝創造萬物,使大地能生長出動、植物。所有生命皆從大地而來,因此稱大地為「母親」,並非異教習俗,乃是有聖經根據。
神以自己的形象造人,且賦予人類使命:「要生養眾多,遍滿這地」。因此,人類與大地有著密切關係。
上帝託付人類「治理、管理海裡的魚、天空的鳥和地上各樣活物的生物。」(創世記1:28-30)可見,上帝、人類、萬物與土地之間,實有密切關係。
人與土地的關係,呼應「人與上帝的關係」
耶和華上帝造人(ha’adam),在聖經創世記2:7如此記載,「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之氣吹入他的鼻孔,這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有生命的人)。」並且,神託付人看守伊甸園,為人造配偶——用亞當的肋骨建造出夏娃。
原先,人受造是要保護土地或伊甸園,而人與土地的關係,正呼應人與上帝的關係。當始祖違背了神,土地就因著人的罪而受詛咒。
土地必因你的緣故受詛咒,你必終生勞苦才能從土地得吃的。土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 ...你必汗流滿面才有食物可吃,直到你歸了土地,因為你是從土地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世記3:17b-19)。人最後也會回歸到土地,可見,人和土地的關係非常密切。
創世記第四章記載,當該隱殺了亞伯,大地向神哀號,控訴人類「流無辜人血的罪」,流血和暴力使人受土地詛咒。
現在你必從這地受詛咒,這地開了口,從你手裡接受你弟弟的血。你耕種土地,它不再給你效力;你必飄盪在地上。(創世記4:11-12)創世記第四章以後提到,土地不再為人效力,不再有農作物出現。
人受土地詛咒的後果,對此,該隱曾說:「看哪,今日你趕我離開這塊土地,不能見你的面,我必流離飄蕩在地上,...於是該隱離開上帝的面,去住在伊甸園東邊挪得之地。」(創世記4:14、16)
「臉面」(paneh)透露人與上帝和土地的關係:人對兄弟顯示兇惡「臉面」,導致人必須躲避神的「臉面」,結果是飄蕩在土地的「臉面」上。
挪亞時代大洪水後,神重新立約
人、土地、萬物再次連結起來
創世記第六章記載,當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大惡極,終日心裡所想盡都是惡事,於是神決定將所造的人和走獸、爬行動物,及天空的飛鳥,都從地面上除滅。在大洪水來臨前,神吩咐挪亞與家人、動物進入方舟,洪水過後,凡有血肉在地上行動的都死了。
當大洪水消退,大地浮現,大洪水將大地「洗淨」,第一創造消失,大洪水過後的世界就是第二創造。
大洪水後,挪亞與家人築壇,向神奉獻祭物,神重新決定:「我不再因人的緣故詛咒地,因為人從幼年就心裡懷著惡念,我也不再照我曾做毀滅一切生物了。地還存在的時候,撒種、收割、寒暑、冬夏、晝夜都永不止息。」(創世記4:14、16)此後,大地按照大自然的規律來運作。
然而大洪水之後,人心無太大改變,改變的是上帝——神與人重新立約,立約對象包括:人類後裔和所有生物。
「我與你們立我的約:凡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滅絕,也不再有洪水毀壞這地了。」神並以彩虹為永約的記號。
上帝和挪亞、人類、及天地萬物立約,並將萬物與地上昆蟲再次交付在人手中,類似創造之初。
大洪水後,人類再次被賦予治理大地及管理萬物之責。挪亞成為「土地之子」,耕作土地就開始有豐收,土地可以生產,神祝福人的工作,使人有豐富收成。
由此可見,大洪水之後,人、土地、萬物之間再次連結起來,土地(adamah)再次帶給人類(adam)祝福,土地與人形成新關係。
人分散全地是一個祝福
創世記第十章敘述挪亞的三個兒子:閃、含、雅弗,與其媳婦們生養後代,三個家族繁衍發展為七十個民族,分布在全地,世界各民族遍滿全地。
創世記第十一章則從另個角度秒數,人類從原本集中在示拿的巴比倫平原,往外擴展、分散於全地面上。之後,上帝變亂「全地的語言」,顯示上帝介入,反對單一思想與極權,祂讓人類遍佈世界,發展多元化。
人類從巴別塔分散在全地上,正如人類始祖被逐出伊甸園之後,往全地分散。從某種角度而言,分散到全世界是一個祝福。
總結來說,詮釋創世記1-11章,人與土地和上帝的關係,開啟一個視野,進一步探討「生態與靈性」的關係,包括:土地、大氣、海洋、生物、環境等生態議題,從這些主題思想:人如何對待土地,會反映出人的靈性狀態。
從大自然中體會靈修之道
例如,從「海洋與靈性」來說,海水、海洋做為神的創造,海作代表生命的起源,海洋跟世人的生活有何關聯?
現代海上活動的療癒方法越發普及,親近大海(如聽海聲)帶給人療癒,成為一種靈修管道。
曾宗盛教授分享自身與海相遇的經驗,其台東外婆家就在海邊,因此童年經驗中時常與海洋接觸。到台北讀書後遭遇挫折時,會到台東聽海浪,待上數小時,後來才知道,那是一種「心靈療癒」。海也啟發了其個人靈修經驗,他會坐在海邊唱詩歌、讀經與默想。
透過神創造的大自然萬物,人可以重新認識自己與受造物、生態與靈性的關係,在與大自然的關係中培養靈性,體會靈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