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同在」是基督徒得以亨通、順利的秘訣。然,現代社會的速成文化,我們每天都面臨著各種屬靈與道德的挑戰,要想持續經歷神的同在,須學會分辨與摒棄各樣攔阻與神同行的事物,正如《聖經》提到的「當滅之物」。
當滅之物的意義為何?現代有哪些當滅之物是我們應避免或摒棄的?本報專訪竹南靈糧堂曾惠香牧師回應。
追求神同在,須除去一切攔阻
根據《約書亞記》第7章,可看見以色列人無論是過約旦河,或攻打耶利哥城都無往不利,因神與他們同在。
接著,由於亞干私自藏匿了「當滅之物」,違背神的命令,導致神不與他們同在,並於隨後戰役慘敗,直到約書亞求問並聽了神的吩咐採取行動,將罪從營中清除。
從中可見,若要經歷神的同在,我們須竭力除去一切會攔阻,或削弱祂同在的事物,這不僅會涉及外在行為,還有內在的態度與動機。
當滅之物包含實體和非實體
曾惠香牧師分享,經文講的「當滅之物」,就像一些被告知「不要碰、不要拿」的東西,這些物品往往具危險性,在不適當時候使用,後果恐怕難以想像。
例如:未成年騎車。該法律除了保障用路人生命、財產安全外,同時也保護未成年人的安全,因這年齡層的人外表看似成年,但心智與駕車技術尚未成熟,若受外在刺激或突發狀況,易緊張失控、發生車禍。
另外,現代社會快速變遷,與科技發展下帶來的新誘惑。例如:手機、電腦科技產品,當我們過度依賴,容易忽視屬靈生活、無法專注於神的話語,應小心這些看似無害的事物。
她表示,這部分自己有很大改進空間。自從擁有手機後,都用它寫講稿,因無論何時、身處何地都能把握瑣碎時間書寫,但也因此多了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如:寫到一半,教會姊妹傳來的訊息打斷工作,但一回覆就是回一堆,一轉眼就過了大把時間。
以及,要小心「非實體」的當滅之物,有時不易察覺。如:貪婪、對財富的追逐。她澄清,並非指弟兄姊妹不能投資、買股票,而是不鼓勵「投機」。有位弟兄曾沉迷金錢和炒股,最終喜樂被股價指數綑綁,失去與神親密關係。
「非實體」的當滅之物也可能是情緒。是否被輕微冒犯就抓狂,氣得跳腳?若不除掉的話,難以沿襲主耶穌美好腳蹤,做和平之子。
私慾要過一段時間才會有所外顯,代表內裡還有其他當滅之物,當神點出問題提醒時,我們要主動奮力而戰,在祂面前真實悔改,如此才能脫去舊人,穿上新人,擁有更新的生命。
總的來說,無論財富、工作或3C科技產品,當它們取代神於生命的優先次序時,當立即處理與摒棄,「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馬太福音6:21)
2點自我提問,擺脫當滅之物枷鎖
而要擺脫當滅之物枷鎖,首先需要靈裡強壯,以帶出思辨能力省察,不妨問自己兩個問題反思:「我跟神關係如何?」、「我『裡面』可以見光嗎?神的真光可否進來?」
現今世代存在不少「躺平」的基督徒,期待每次「按手禱告」都有仙女棒般的立即果效;並非指不能按手禱告,而是要知悉,按手的領袖僅能支持、陪伴我們走出來。
但生命想要有蛻變,需委身教會,生命碰撞生命顯明內在東西,操練更新及履行神給予的祝福管道,才能成為世代的勇士!
「求神幫助我們,當神的光照進來,有分辨的靈丟棄不屬神的!」
除掉當滅之物的祝福
曾惠香猶記,信主後知道要讀經禱告,國中起,從閱讀小說與漫畫的時間上,開始分別為聖留給神,因而更認識神、自己,以及未來的道路。
有次禱告時,領受到家裡有偶像的意念,母親聽聞不可置信,其多次整理家務中並未尋見,特別尋找才發現家裡真有一本偶像的書籍和照片,母女都嚇了一跳。
很奇妙的是,在這之後,母親的眼睛彷彿被打開一樣,原本一直找不到的黃金,在找過數次的抽屜裡發現。可見當滅之物存在生命時,可能會蒙蔽人的眼目。
當被問到,當滅之物來自社會風潮或所愛之人時,基督徒當如何平衡信仰與生活?
曾惠香認為,並不存在「平衡」之說,因承認這個、另一個就不平衡,應只有「次序」之分,並以「知名手機中文化之父」孔毅老師的分享共勉。
現代生活步調忙碌,孔毅老師被問到如何顧及服事、工作和家庭時,以玻璃球(珍貴)、彈力球(較不珍貴)來比喻。
信仰、家庭是我們終其一生的玻璃球,無法隨意丟棄,工作卻是彈力球。
不過,這三者間難以完全切割,應當放在一起,為著愛神之先,可以更愛我的家、無論有無長官在背後督促,都在工作上盡心竭力;因為愛神,所以在事奉中榮耀神,進入神的當中安息。
「沒有平衡只有安息,且要竭力進入(安息)才行。」曾惠香總結說道。
「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傳道書12:14
相關新聞》
總是做錯決定? 孔毅:搞懂「第一」與「唯一」,雙職事奉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