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耳聞「假新聞」、「詐騙新聞」炒作…新世代年輕人大量透過社群媒體接收新聞,而新聞媒體引入人工智能(AI)運作,倫理問題與閱聽眾信任的挑戰已不可忽視!
「媒體素養」更是教學現場的一大課題!
臺北基督學院學務長沈湘燕特地前往拜訪聯合報,相信學院不只要擁有屬天而來的智慧,更要有在地的實際。
臺北基督學院學務長沈湘燕表示,臺北基督學院於1990年成立基督教文字宣傳主修、1998年更名為大傳系、2012年改為基督教博雅學系傳播主修,是華人世界唯一訓練「基督徒傳播人才」的大學教育。
25年間有近1000位畢業生,如今許多人各自在不同領域為主發光、發揮影響力。
用諸般智慧傳耶穌基督福音
沈湘燕學務長是臺北基督學院傳播主修創設者,然而她很清楚一路走來,「上帝才是真正的系主任,祂自己親自帶人來,師資、學生都是祂帶來的,超過我們所求所想。」
受訪時,回憶起25年前,當時她受邀擔任教職時,正在炙手可熱的報社媒體工作,對於是否轉任教職仍然存疑?沈湘燕真誠向神禱告三點:一,要跟神有關;二,要跟「大傳」有關;三,要跟年輕人有關。
而,「以基督辦學的學院」完全符合回應其禱告,隨即放棄報社全國版編輯的優渥待遇,順服神,來到臺北基督學院創設該系。
她一肩扛起擔任系主任的重責直到如今,走過風波,禱告中使她仍能堅守崗位。教學上,期許學生不只是聽課,亦能透過引導、討論、實踐與實習方式,提供更多機會得以思辨、從做中學。
特別,她更帶領傳播主修專業學生們,以影音反思社會現況、記錄從神而來的愛與恩典,從而養成「媒體素養」。
雖然臺北基督學院的傳播主修知名度不算高,但授課師資比起其他學校一點也不遜色,身為「教會學校」一分子,目標一直是「用諸般的智慧傳耶穌基督的福音」。
然,她有感於現代媒體多元發展、自媒體顯露頭角、不同載體運用與AI科技瞬息萬變,更謙卑地想精益求精,日前動身前往傳統媒體龍頭《聯合報》,拜訪昔日「戰友」:現任聯合線上資深副總經理張立,沈湘燕期能帶領學生們,除了教學理論,還能與企業實體的實務接軌,一起作育「媒體人才」!
傳統報業巨頭如大船轉彎
進入彎道才有機會超車
張立老師昔日曾擔任臺北基督學院師資群之一,教導新聞寫作相關課程,深受學生喜愛。現今,他投入聯合報已有20多年工作資歷,目前擔任聯合線上資深副總經理、聯合報總編輯,過去任新媒體中心主任時,開發了平板電腦APP「聯合報Plus」;目前並兼職於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
多年前,張立曾受邀至陽明交通大學演講時提及,科技數位世代傳播革命對傳統報業運作的影響甚鉅,過去早期記者還是手寫新聞,進而隨全球網路急速發展及行動載具出現,促使媒體數位多元化轉變,顛覆傳統新聞。媒體特性就是必須在任何時間、地點和載具,都能用不同形式提供訊息,且需具備搜尋、分享功能。
近十年,由於人手一機生活模式,新世代網路新聞需求量越來越大,求快、求新、求「搏眼球」,觀者需求也產生很大轉變,促使媒體必須迅速回應。
聯合線上資深副總經理張立,從事媒體工作2、30年,目前同時於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擔任教職。(圖 / 記者詹英村)
轉換「數位腦」,媒體對手無處不在
2011年4月聯合報編輯部成立「新媒體中心」,由時任聯合報副總編輯的張立接下聯合報plus改版任務。張立說,那是聯合報數位轉型一個很重要時間點,從web到mobile,開始有行動的概念。
並分析,媒體要找到轉折點,才能超前;如同賽車比賽時,唯在彎道才更有機會超車。對於聯合報轉型,他則以「大船轉彎」為喻,雖然比較慢,但人不會被甩出去,每個人也需適應彎道的存在。
智慧手機與社群興起,聯合報系在即時新聞戰場上一樣無法缺席。「每一天幾乎都有兩千則網路國內或國際新聞刊登,」張立表示:「全球24小時新聞不斷發生的大環境下,媒體對手無處不在。」
聯合報大樓內佔地1,500坪的編輯部,編輯部特色在於中央環形辦公桌,以360度角度擺設辦公桌,能更有效率解決溝通問題。(圖 / 記者詹英村)
聯合報數位轉型報告中也點出,數位洪流中,正考驗著媒體與記者,是否能即時轉換「數位腦」,更快速跟上腳步!或者,當搶發新聞的點閱數字「很漂亮」時,會否影響新聞的思考性?
兩人立於中央環形360度視窗的辦公室中,對談、探討。(圖 / 記者詹英村)
報導內容更提出,數位轉型只要有意願,沒有轉不了的,然而,追點閱數的工作模式摧毀不少新聞魂,網路編輯下釣魚標題,記者為了追點閱數而抄寫名人臉書貼文,達到點閱數目標創造網站流量後,在新聞人心中仍刻下數位傷痕。
聯合新聞網每月平均流量超過3億,能在此網站上架刊登一天、或幾個小時,能快速觸及廣大讀者。可是,近幾年假新聞流竄,新聞平台上「新聞真相」與「社群言論」被混淆,為追逐點閱數換取營收獲利的模式下,新聞可信度一落千丈。
當然,這並非是壞事,也促使媒體或新聞工作者藉此重新檢視自己。
「正派辦報」仍是聯合報理念,近幾年以「精準分眾」為目標,目前經營報紙、數位媒體及多元文創事業。張立坦言:「媒體若沒有基本的資金支撐,也無法持久。現階段文創商機模式已大量啟動。」
「現在的記者什麼事都要做,十八般武藝全部都要會。文字兼攝影,跨界能力是必要的。」張立提醒,「要做一位好記者,養成自己的專長是關鍵。」
沈湘燕也深有同感,期望能將學生在生命真理的學習基礎上,擴大媒體企業的實務認知,站住正確的媒體素養立場上,能更真實地將所學回饋社會。
她也提起,今(2024)年有一位典範-60歲壯世代的畢業生王燕莉,畢業後堅定擺上自身所學、所能的,來傳揚真理及福音。
王燕莉說道:「今年,能夠自臺北基督學院大傳系畢業後,求神繼續使用我的聲音及宣教的使命,結合兒子製播的Podcast和YouTube頻道,持續傳揚國度的福音!」
60歲壯世代的畢業生王燕莉(右)於今年畢業典禮中,與沈湘燕合影。(圖 /王燕莉 提供)
因此,臺北基督學院大傳系的課程設計將會朝向數位、AI科技等多元發展,讓新世代學子對於新聞媒體的熱忱,不致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