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使徒信經》常被基督教會誦念,精簡且易背誦,是一段神聖信仰告白。(圖/shutterstock)

「信經」是從初代教會留下的偉大遺產與智慧,幫助信徒分辨真正屬基督的身體;被稱為「信經中的信經」的《使徒信經》,這段用於受洗的信仰告白,幫助信徒在清楚認知中,進入到基督信仰。

 

《使徒信經》成書背景、主要傳遞訊息為何?《使徒信經》未被記載於聖經,為何有些教會必讀它?此次專訪靈糧神學院林瑋玲老師回應。

「信經中的信經」-《使徒信經》

一段受洗信仰告白,對抗異端觀點

談及「信經」出現源起,為耶穌離開後,歷史上不斷出現對耶穌與其教訓的各種「個人感動與領受」,因此,初代教會領袖、教父們為對抗各種異端,尤其是當時流行的希臘諾斯底思想,便產生信經。

 

由使徒及其傳人費時定讞的七個信經,是從初代教會留下的偉大遺產與智慧,幫助信徒確認誰是真正屬基督的身體,分辨誰是我們的弟兄。

 

信經地位僅次聖經,源自拉丁文「我信」;被稱為「信經中的信經」的《使徒信經》,最精簡且易背誦,最常被基督教會誦念。

 

《使徒信經》非使徒們所寫;從二世紀教父如伊格那丟(Ignatius)、愛任紐、特土良(Tertullian)的著作中,皆可看到《使徒信經》雛形,作為初信及慕道者學道內容。

 

新約聖經完全確定書卷前,常有許多異端觀點,當時最大異端為「希臘諾斯底主義」,當中認為物質是痛苦來源,是比真神還低位的神所創造,許多異端採「眾神」概念,其認知到的神並非基督徒所信的神。

 

若要向人傳福音,或為信徒施洗,需清楚傳遞所信為何。因此,《使徒信經》以較簡單信條,列出重要信仰內涵,這段用於受洗的信仰告白,幫助信徒在清楚認知中進入基督信仰,其中許多表述是在對付當時異端觀點

 

與其不斷反駁異端,不如直接說出真理是什麼。」林瑋玲認為。

  • news-details
  • 靈糧神學院林瑋玲老師受訪,分享《使徒信經》成書背景。(圖/靈糧神學院 提供)

《使徒信經》宣告所信是三位一體神、耶穌真實身分

 

《使徒信經》(The Apostles’Creed):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

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受死,埋葬;

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

升天,坐在全能父神的右邊;

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我信聖靈;

我信聖而公之教會;

我信聖徒相通;

我信罪得赦免;

我信身體復活; 我信永生。阿們。

 

《使徒信經》按聖父、聖子、聖靈順序分成三大部分,當中並談到「教會」及「基督再來的審判」。

 

全篇十二條以「我信」為起始,宣告所信是三位一體神,從上帝開始,祂是我們全能的父,此為基督信仰中「父神與兒女的親密關係」。

 

《使徒信經》描述耶穌的篇幅最大,因當時許多異端對耶穌身分有所質疑初代教會神學辯論中,有異端認為耶穌非神、非人,或者只是人,或是帶著特殊身分的「神人」、「半神半人」等。

 

主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獨生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這段告白表達出,耶穌不是一般人類,他是由聖靈感孕、童貞女馬利亞所生的人類,同時,是上帝的獨生子,代表耶穌也是神!

  • news-details
  • 《使徒信經》全篇十二條以「我信」為起始,宣告所信的是三位一體神。(圖/shutterstock)

《使徒信經》表明救恩從耶穌而來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此段描述道成肉身的耶穌在肉身中受苦、並真的受死、埋葬、降在陰間、又復活,表達出「救恩」是從耶穌而來。

 

升天,坐在全能父神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此段表達出耶穌有天會再回來且行審判,信祂的人會得著「永生」。

最後《使徒信經》並未多著墨描述聖靈,僅以「我信聖靈」帶過,更詳細可參考《尼西亞信經》。

  • news-details
  • 《使徒信經》清楚表明救恩從耶穌而來。(圖/shutterstock)

全世界只有一個教會,就是「基督的教會」

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表達出純正教會觀。耶穌離世後,權柄給了使徒,基督徒所傳福音不能與使徒教訓脫節。

 

使徒在耶穌未離世前會吵架,在耶穌升天後非常合一;所謂「聖而公之教會」,是因當時教會無分宗派名稱,僅在前面冠上地名,「公」代表全世界只有一個教會,就是基督的教會,是同一個身體、同一間教會。

 

「聖徒相通」代表彼此所信是相通且一致;若有人稱得到「秘傳」,即別人所不知道的耶穌第一手教導,自認其教導更正確、聖潔,在聖徒相通中則可被判為異端。

 

而「聖」代表一定跟神有關,因為神是「聖神」,不是人的哲學所思想出來的內容。

 


《使徒信經》濃縮基督教的信仰內容,包含:四福音與耶穌生平簡單敘述,成為傳統教會在禮拜儀式中必讀經典;傳統教會以此表明出信仰形成過程的正統性,包含:信義宗、聖公會、長老會等,多為宗教改革後,由路得、加爾文建立的教會;如今,有很多獨立教派並非不讀《使徒信經》,只是經聖靈更新運動,整個崇拜儀式完全更新,改變此一模式。

  • news-details
  • 《使徒信經》表達出純正教會觀,「聖而公之教會」代表全世界只有一個教會,就是基督的教會,是同一個身體、同一間教會;「聖徒相通」代表彼此所信是相通且一致。(圖/shutterstock)

回到起初「聖而公之」信仰態度

最後,林瑋玲分享,從耶穌基督與使徒的教導可發現,耶穌要門徒合一,「聖而公之」是一個正確信仰態度,因為若是從神聖的神來,是出自同一位神,就沒有誰比誰好的問題。在基督的身體裡合而為一,才有可能「聖徒相通」。

 

初代教會就是「典範」,宗教改革也是在「回到起初」。耶路撒冷教會之所以有巨大影響力,就是因為信徒彼此合而為一,可見團結才是力量,若基督徒如一盤散沙,當然缺乏影響力。

 

影響力與外在環境是否友善無關,也不在乎政府是否反對,因福音本是神的大能。初代教會面臨極不友善環境,但一點沒有影響其壯大,教會增長速度更是歷史典範。

 

《使徒信經》是一個神聖莊嚴信仰告白,表明「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誰」,知道這是一個具有無窮生命力的信仰,普世聖徒在基督身體裡面,世世代代彼此相愛,連結在這樣的告白中,教會便不會隨意分裂,將自己交付給祂,也完成神所交付的誡命與使命!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