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在曠野經歷四十年,被神挪去了驕傲和自信。神如此操練摩西,是為要讓他的生命成為「屬靈領袖」榜樣,可帶出祂所預備的「新領導人」……
《雙職事奉:扭轉歷史的16位聖經人物》一書由「啟示出版社」出版,作者孔毅(Roger I. Kung)提到,根據聖經中的記載,基督徒可從神所興起的「屬靈領袖」摩西學習到——神如何從尋找一個人,到慢慢磨練一個人。
「屬世領袖」與「屬靈領袖」的差別
實際上,做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時是不需要領袖的;人之所以需要被領導,通常是因為有一堆人無法單靠自己的力量前進,故而需要領袖。
一般來說,能被人們視為可追隨的領袖,都需要具備下列三個特點:
(1)能力比我們強
(2)讓我們能信得過
(3)這個人要有一個中心思想或理念,原則不能變來變去。(因人們很難去跟隨一個不確定的東西,每個人都渴望確定和穩定。)
世人在尋找的是「屬世領袖」,而神所尋找的是「屬靈領袖」,兩者間差異甚大。
所謂世界上的領袖,通常是行事高調而且經常出現在媒體版面上。(例:賈伯斯、馬雲等。)
相較於人們仰望的屬世領袖,多半是傾向嘩眾取寵、耀武揚威,神在尋找的卻是一個「特別的人」。
從聖經記載、以色列人的故事、教會歷史中可發現,一個人只要合乎「屬靈條件」且「願意盡心竭力跟隨神」,儘管這人有明顯缺點,通常也會得到神的重用。
重要的是,這個人也必須具有「用『對的方式』將工作『做好』的扭轉五力」。其中包含了,將事情做好的眼力、魅力、動力、魄力,以及將事情做對的德力。「德力」中很重要的一環,是「屬靈的企圖心」。
很多人都以為,企圖心是一種偏向「屬世」的指涉;實際上,企圖心「屬中性」更是「做成事情的必要條件」,關鍵在於人們如何運用。故此,企圖心又可分為「正向企圖心(屬靈)」跟「負向企圖心(屬世)」。
當今神家中的領導人,若想克盡對下一代的責任,必須同時具備「屬靈、捨己、有權柄」三項特質,其中又以「屬靈(或具備屬靈企圖心)」為首要。
「屬靈領袖」一但不屬靈,就和「屬世領袖」沒什麼差別,儘管充滿魅力跟幹勁,因道德和靈性已經破產,神的祝福挪去,終究難以成事。
摩西是神所揀選的「屬靈領袖」
摩西從小在埃及皇宮長大,養尊處優,甚至有機會繼承法老的王位,因此難免驕傲自大。
經驗顯示,這類領袖通常難以招聚到優秀人才,更別說要率領眾人。所以,摩西的驕傲自大所帶出的自以為是,也是神首要對付的重點。
聖經中提到,摩西長大得知身世之後,加上從親生母親得知,自己蒙召要做以色列人的拯救者,便不願意繼續待在埃及的皇室享受榮華富貴,更不打算日後繼承王位。
摩西的認宗本是好的,他也願意跟以色列同胞們一起受苦,但「他的作法」卻是「非我不行」。早期的他血氣方剛,認為既然神呼召他做以色列人的領袖,那就要用「他的方法」來拯救百姓。
但事實證明,摩西單靠自己不僅只能打死一個埃及人,還得不到同胞的諒解。這也顯示了,一個自以為強、非我不行的人,即使做的是「跟命定有關的事」,若「不懂得在過程中依靠神」,終將「徒勞無功」或「事倍功半」。
當時,法老王覺得被其親手教養長大的人出賣了,而想殺摩西;於此同時,亦無法得到以色列同胞的保護。絕不認錯的他,為了保全自身的性命,只好逃到曠野。
聖經中的「曠野」,如同現下所說的「罰區」。每個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身處過罰區,那種感覺就像是一位運動選手,因犯規或重大錯誤而被迫退出比賽,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高興采烈地在場內比賽,而自己卻在場外無能為力;這是很大的身心靈煎熬,更是一種考驗。
摩西生命中的前40年,是在埃及宮廷度過,後來因為殺了一個埃及人,唯恐被法老追殺,便逃至米甸地躲避。
身處罰區的摩西,埃及的一切已離他遠去、成了一介平民,每天只能與羊群對望,他的才能有如英雄無用武之地,更沒有官爵地位可升。
直到神的時候到了,讓摩西走出罰區,神才開始重用他率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一轉眼又是四十年過去。
神讓摩西陷在罰區中,是因神要大大使用一個人之前,必先透過環境磨鍊其「個性」及「習性」。
畢竟,摩西或許能在「宮中」很快學到聰明及知識,但智慧及品格的養成卻是來自「曠野」,且更費時日。而且比起「成功」,「失敗」反而更能教會我們更多事,進而讓人變得謙卑。
摩西在這場罰區的操練中——
卑微地仍服事→對付「驕傲」
看不見仍信靠神→對付「自信」
不可能仍順服→對付「自我」
摩西在曠野經歷四十年,他雖已被挪去了「驕傲」和「自信」,卻一度連「企圖心」也失去了,故三次拒絕接受作領袖的職務。
但神卻堅持,因摩西已經被磨練到夠資格,後來也在「堅信神必同在的信心中」,順服接下這個自認不可能的任務。
摩西的扭轉五力
當摩西接受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使命後,讓他能「衝破逆境」的關鍵是以下的「扭轉五力」。
(一)眼力:不輕易妥協於當前的誘惑
摩西領受神呼召的使命後,就動身回埃及去見法老。
在耶和華行了多個神蹟打擊埃及之後,法老為了說服摩西連同以色列人繼續留在埃及,便開出一堆條件,但摩西並不妥協。
最後,法老又抓準了人性弱點,以「財寶」為談判手段。但此時的摩西已經擁有「清楚的屬靈眼光」,看穿法老的詭計,而堅持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去事奉耶和華。
重點:基督徒需注意,撒但經常透過一些「看似合理的妥協」,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放棄原則」或「降低標準」。
(二)魄力:即使沒辦法也會想出辦法
當摩西率領近兩百萬名以色列人走到紅海,遭遇前所有的絕境考驗。當時眾人眼見法老軍隊已經追殺過來,卻無處可逃。
「人」的盡頭,方是「神」的起頭。當摩西展現出對神的堅信,神就吩咐他繼續率領以色列人往前走,並將手中的杖伸向大海,將紅海一分為二。等到以色列人都平安穿越紅海,海就又合而為一,將追兵一舉淹沒。
重點:作為一名領袖,必須「學會解決沒有辦法的考驗」;對於屬靈領袖,更要學會「在過程中懂得信靠神」。
(三)魅力:在孤獨和困惑中仍激勵人
以色列百姓在曠野的四十年,困境不斷,質疑或背叛摩西的次數更多達十次以上。
可想而知,這必然對領導人造成巨大的壓力,也讓摩西不免對神起了困惑,一度自怨自艾、向神求死。
但摩西即使身心壓力大,並因不被百姓了解而時常感到寂寞,但他仍能在必要時候激勵百姓。
重點:一個真正的領導人,即使在事件當中,他自己是最痛心的那個人,但為了有效地激勵他人持續向前,仍要把情緒訴諸腦後。
(四)動力:再累也不停止前進且勇敢克敵
「動力」即是一種「執行力」。摩西帶領近兩百萬名烏合之眾及老弱婦孺走出埃及、進入曠野,一人身兼神的使者、領袖、祭司、先知、判官、教師、作者(摩西五經)的重任,導致其精疲力竭。
摩西後來聽從岳父葉忒羅的建議,從百姓中揀選一些有能力、有道德、敬畏神的人,來協助分治百姓,小事由他們處理,大事再上呈摩西。但摩西的擔子仍不輕省,還要時時面對百姓們的軟弱和抱怨。
重點:幸而因有神的同在,讓摩西能秉持著盼望往前行。
(五)德力:恆心忍耐並謙卑接受批評
在曠野接受神親自操練下,摩西的個性從原先的「驕傲自大」,四十年後變成「恆心忍耐」,並且能夠「謙卑地接受批評」。
摩西自從接下神賦予的「屬靈領袖」角色,就一路遭受百姓批評,至終連自己的姊姊及兄長也因為嫉妒,為了升高自己而反對他。摩西面對排山倒海的批評聲浪,依舊謙遜以對。
重點:這也提醒當今世代的領導者,既然要站在眾人之前,就要有「受教的心理準備和雅量」,因爲一個人對於他人的批評是否接受,以及如何反應,最能清楚凸顯個人的氣度與高度。
摩西的至終考驗
自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一路恆心忍耐的摩西,到了後來,自身也不免因為「一時不順服」而「犯錯」。
熬過四十年的曠野之路,正當摩西準備要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際,卻突然被神喊停,因神要他「吩咐」磐石流水出來,他卻在會眾面前用杖「擊打」磐石兩下,使水流出來,而得罪了神,導致他也無法進入應許的迦南地。
從某一方面來說,神對祂所重用的僕人是非常嚴格的,有時一點點小的錯誤就會受到相當大的處罰,更何況摩西當初又是在以色列會眾面前,做了「不聽從神指示的壞榜樣」,影響更大;是故,做神工的人必須要小心,以免因著一點點不順服就遭到極大的管教。
從領導學角度來看,當一個領袖已經失去了領導百姓的熱情和動力,他對追隨者的影響力便會減弱。而且真正的領導是一個「狀態」,而非「資格」或「位份」,有人願意跟隨並聽從指揮,這才是領導,反之則不然。
以摩西為例,當他因為任務繁重,而跟神求死時,對神而言,他就已經不在「領導狀態」了。因此,神便會開始「預備接班人」,興起「新的領袖」,也就是約書亞來接續執行神的計劃。
對約書亞來說,摩西如同「導師」般的角色;但在神的計劃當中,約書亞的定位是「摩西的接班人」,其命定是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
在此可見,摩西在曠野接受神的操練四十年,約書亞則是在往後的四十年中,在曠野接受摩西的操練——如何事奉神和帶領百姓。
孔毅分析,就神的心意來看,「領袖」的至終考驗是要帶出「新的領導人」。所以,如果你有機會跟一位主所重用的僕人同工,以他為生命的導師,不僅可以從導師身上學習到許多寶貴的人生智慧,更重要的是,還能見證其對神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