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從跨年夜一名16歲少年跳樓憾事,一同關心及學習「如何關懷青少年心理健康」?(圖/shutterstock)

12月31日跨年夜,一名16歲少年從高樓墜樓身亡。報導指出,根據警方初步調查,其雙親透露,當天早上見少年情緒低落,經詢問後回答「沒事」,未料晚間發生憾事。詳細墜樓原因尚待釐清。

 

青年輕生的悲劇時有所聞,令人心痛。現代青少年面臨的心理困境為何?你我可以如何幫助、關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平日裡做好預防工作?專訪長期在教學第一現場的得勝者教育協會台北辦公室主任李玉珍回應此議題。

更複雜的壓力源,造成青少年「情緒風暴」

前仆後繼的校園事件,顯示「心理健康」問題已成校園危機。也曾有教育局長官問道:「該如何讓校園的孩子更加快樂?

 

青少年心理壓力主要來自同儕、課業、家庭,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等各方面壓力。

 

李玉珍分享,有青少年心理健康門診的精神科醫生提到,台灣青少年的「情緒風暴」,指的是內在、外在經歷極大震盪,導致無法完全接住自身焦慮、挫折、失落,無法掌握情緒變化狀態。

 

當無法面對外在壓力環境,缺乏處理挫折和失落的復原力,以致產生無能為力的感受,最後為選擇減輕痛苦,最簡單方式就是逃避,例如:不去上學、自我封閉,最嚴重是結束生命。

  • news-details
  • 長期在校園第一教學現場的得勝者教育協會李玉珍主任,受訪談此議題,邀請大家一同關心下一代。(圖/李玉珍 提供)

現代社會的壓力源比過去世代更為複雜

課業壓力:以前學童多半只要面對單一升學考試壓力,現今教育環境多元,學習東西變多,且競爭更加激烈,在父母、家庭、社會的期待下,易使青少年陷入疲累、焦慮。

 

人際壓力:手機時代來臨、社群媒體比較、資訊爆炸等,讓青少年過早接觸成人世界問題,卻無法一一過濾、處理這些資訊,進而帶來內在焦慮,人際關係存於虛擬與實體之間,變得更加複雜。這現象甚至可能因為延後離家,讓他們遲遲無法變成「大人」。

 

家庭壓力:曾有一篇「憂鬱世代」主題報導指出:「用心的父母卻養出最不快樂的世代」;這世代的父母可能更加用心給予孩子更多學習資源,但許多忙碌打拚的父母,習慣速戰速決,少了單純陪伴孩子的時間,致使家庭失去原本支持系統;然而,用心的父母需要能同理孩子的心。

 

再者,「家庭結構的改變」,例如離婚、單親、隔代教養,也可能帶給青少年壓力。

  • news-details
  • 青少年心理壓力主要來自:同儕、課業、家庭,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等各方面因素。(圖/shutterstock)

培養青少年健康「心理韌性」三步驟

如何在平日裡關懷青少年心理健康?又如何能觀察出青少年的情緒異狀

 

非洲有句諺語說「用全村的力量救一個孩子」,突顯「教育和養育必須集體合作」之重要。

 

從預防角度而言——

 

第一步,是培養健康的情緒教育幫助青少年從小有「自我覺察」能力,於生活中建立情緒辭彙,察覺自己現在「怎麼了?」,並能表達出真實情緒及想法。

 

第二步,是讓青少年擁有支持系統和力量。以致深知自己在心裡低落時,有人可以傾聽,從而建立心理安全感。因此,父母、師長、輔導們要願意付上代價,花時間傾聽陪伴他們,很重要的是在溝通中,放下自己「先入為主」想法,避免太快指責、否定而能讓其感到被重視與理解,並擁有安全敞開情緒的空間。

 

第三步,是「愛與接納」。即使父母與青少年有不同想法,仍應學習讓其感到被愛、被接納,以致他們即使遇失敗或挫折,也有內在情感的復原力

 

當一個人的內在真實需要被重視與理解後,自然能培養出健康的「心理韌性」

 

所謂心理韌性,並非指「抗壓性」,而是指:能接納失敗、挫折的能力,是能屈能伸的能力,是擁有覺察的能力,看自己「合乎中道」。這必須透過家庭、學校、教會的幫助,在青少年自我認同階段,使之真實認識自己,建立正確自我形象、自我認同及自我價值,確知外在成績、關係、手機都不能定義一個人。

  • news-details
  • 當青少年的內在真實需要被重視與理解,自然能培養出健康的「心理韌性」。(圖/shutterstock)

觀察出「異狀」的三原則

若從小缺乏健康情緒教育,青少年則不一定有辦法「說出情緒」,這時,旁人的「觀察」便非常重要。

 

他們在行為模式、情緒表現、人際溝通三方面,一定會發生改變,例如:總是很疲倦、學習表現下降,越發孤僻、易怒、沉默,生活作息越不正常、飲食失調,逃避上學、對生活失去興趣,回到家關門不互動、不想去聚會,或大熱天卻非得穿著長袖……等「反常」狀態,都是需要注意的警訊。

 

情緒累積是慢慢發生的,若是到了想自我了斷,往往已經走到很後端,因此,大人若在前面就能觀察出孩子的「狀況」,就有機會進一步予以關懷。依循上述三步驟基本原則,可以從觀察到的狀況,詢問他:「我觀察到你最近OOO,要不要談談你怎麼了?」從而慢慢引導青少年說出內心情緒。

 

李玉珍提醒,教會除了禱告,同時需要讓青少年有一個「傾訴」過程。若是情況已非「陪伴與傾聽」可解決,也當適時尋求醫生、心理諮商等專業協助,例如,有些孩子可能不是單純情緒壓力,而是生理上先天因素,例如:過動症、妥瑞症等,就需醫療上專業幫助。

  • news-details
  • 大人若在前面就能觀察出孩子的「狀況」,就有機會進一步予以關懷。(圖/shutterstock)

得勝者作業本「我有話想說」,讓孩子說出內心想法

以得勝者教育協會教學現場為例,透過在學校得勝教育的課程,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管理情緒的能力。

 

得勝課程的作業本中有一欄「我有話想說」,目的是讓孩子能寫出心裡話,批改作業老師總會仔細看學生的回應,並運用同理技巧及智慧話語來回應。大多數透過課程教學、筆談過程,可讓青少年知道有人在關心與支持他,當其更加明白如何解決、面對問題,及如何調節情緒,壓力就能被稀釋掉。

 

也曾有孩子寫下「活著真的好累」、「真的很想一走了之」等想放棄生命的心聲,團隊經過評估,若認為屬較嚴重情況,也會通報學校,啟動學校危機處理流程,展開校園輔導機制。

 

箴言4:23,「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發出。

 

耶穌來,是要讓人的生命得的更豐盛,而仇敵則要來偷竊、殺害、毀壞,仇敵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人的心思意念放下似是而非謊言,以致使人失去如何面對事情的方向和轉折。

 

因此,我們應當幫助孩子保守己心,得以正面態度在生活中有智慧判斷,做出聰明、美好品格的選擇,而能真正活出比金銀更有價值的富足人生!

  • news-details
  • 透過學校的得勝教育課程,提升孩子解決問題及管理情緒的能力。(圖/李玉珍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