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受邀至台中繁星教會,分享信息「起行:激進的慷慨」。(圖/@繁星教會 YT)

基督徒跟世界的人最不一樣的是:我們有慷慨的上帝,以致能展現不同生命品質,其中一項就是『慷慨』。

 

身為基督徒,明白施比受更為有福,然而在競爭激烈環境,選擇慷慨往往伴隨極高代價。董家驊牧師以亞伯拉罕處理與姪子紛爭的見證,於新一年共勉基督徒,因著經歷神的慷慨,而選擇大方給予,讓善意泛起漣漪、循環不息。

給予者或獲得者?

12日,「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受邀至台中繁星教會,以「起行:激進的慷慨」為題分享信息。

 

《慷慨的感染力》書中有句話:「想快樂一小時就睡午覺,想快樂一天就釣魚,想快樂一個月就結婚,想快樂一年就繼承一筆遺產,想快樂一輩子就去幫助人。」然而,身處資源有限、競爭激烈的現實環境,許多人並非不願慷慨,而是害怕付出高昂代價。

 

慷慨不限於金錢,也包含時間、才能、善意、人脈等非物質的付出,且這些善意具感染力。你我可以從亞伯拉罕面對跟姪子羅得紛爭的方式,學習慷慨的智慧

  • news-details
  • 亞伯拉罕立下原則,不僅處理與羅得的個人問題,還有團隊的問題。(圖/shutterstock)

誠實面對問題的勇氣

創世記13:5-9,「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篷。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

 

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當時,亞伯拉罕面對資源有限的世界,旁邊並有外族人虎視眈眈他們一行人。

 

如此景況下,一個人通常會先對同行的姪子羅得下手為強,或武力恐嚇、以輩分鞏固自身利益,接著一步步收割其收穫,亞伯拉罕卻沒這麼做,反而意外的慷慨,想必羅得也嚇一跳。

 

首先,亞伯拉罕具誠實面對的勇氣,能與對方指出問題來討論—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創世記13:6)

 

董家驊分享,每當遇挑戰,會自問幾個問題:

 

1)發生什麼事情?

2)感受到的情緒為何?

3)我活在什麼故事裡?

例:活在不能犯錯,或倚靠人才能成就一切的故事裡,問自己此問題,能幫助處理更深層問題。

4)耶穌基督的福音如何挑戰我的故事?

 

這些提問,幫助他釐清內心掙扎,回歸神的真理與應許。

確立基本原則,回到真實關係

面對問題,亞伯拉罕與羅得確立原則:「你我不可以相爭,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創13:8),由此回到真實的關係裡。同樣原則,也適用基督群體,我們都是主裡一家人,不當有紛爭。

 

董家驊憶起大學時,受常來台講道的兩位牧者影響深遠,但當時雙方擁護者不大對話。那時,他領受到很深的「教會合一」負擔,然而每次跟前輩分享該負擔都被潑冷水,「走一條路還可以擁有朋友,想做合一、橋梁,是兩邊都沒有朋友。

 

一位長輩擔心其未來,吐露合一的唯一一條路,是壯大自己,使他人為獲得自身資源、就會合一。當下他聽了感到不舒服,但覺得這似乎是社會現實,後來逐漸有一體會:合一本就不是靠人的資源、交換式的交易。

 

正如以弗所書4:3說,「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合一使人認出彼此和睦關係,我們都在主裡合而為一。

  • news-details
  • 因經歷上帝是慷慨的神,使自己有能力給予。(圖/shutterstock)

言行表裡一致

亞伯拉罕不僅勇敢面對衝突,並強調言行表裡一致,「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創世記 13:8)。不單是他和羅得「個人」,「團隊」間也不可相爭。

 

現今許多群體衝突並非領導人間衝突,就董家驊接觸過的領袖實都很有雅量,群體衝突往往出自忠誠領導、幹部,礙於不好公開化,因此底下暗潮洶湧。

 

確立原則後,怎麼實施?「請你離開我。」(創世記13:9)令人納悶:「不是說不要相爭,為何要彼此分開?

 

其實分開不代表不合一,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合一就是什麼都要一起做,常會抓住形式,而忽略背後更重要精神。強迫合作反使雙方無法發揮,若彼此成全、以信任和善意為基礎,有時分開是「共好」最佳策略

 

且亞伯拉罕不以長輩自居,先讓羅得選擇離開方向,此相當反常,因希伯來人與華人文化相似,很尊敬長輩。從如何分開中,得見亞伯拉罕慷慨的激進。

 

經歷神的慷慨,而能樂意給予

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創世記 13:14-15)由此看到,羅得選擇一塊地離開後,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舉目觀看,一切都要賜給你。

 

一個人若知道上帝後來會這樣講,定會選擇慷慨,而為何,亞伯拉罕會在不曉得時就選擇如此做?

 

因上帝呼召他離開本族本家,踏上不確定旅程時,他就倚靠上帝,而經歷神的公義與信實,以致富足時知道「賞賜的是耶和華」,這一切都是祂的,所以亞伯拉罕能此慷慨。

 

你我是否相信一切都是上帝所賞賜?若覺得一切都是自己賺取的,便不易慷慨,只會為自己積攢更多。

 

要培養如亞伯拉罕的慷慨生命,關鍵是學習聆聽神的話,遵守聖經真理

 

身處資源豐富時,給予並不難,身處競爭激烈時,除非經歷過上帝是賞賜一切的神,否則難以選擇慷慨。

 

無論是亞伯拉罕的故事,或耶穌基督最終極的慷慨,當我們願意倒空、效法基督捨己,在還沒看到時就相信,神最終賜的一切會超乎人所求所想。

 

董家驊進一步分享見證說明,一次於雪梨服事結束,回洛杉磯的飛機上,正想將椅背往後靠、好好休息,沒想到椅子突然卡住,身後體型壯碩的乘客怒目、狠狠往椅子猛錘幾下,董家驊感到生氣,為了自身權利,於是到盥洗室冷靜,也準備待會的英語說詞。

 

正當他要走出盥洗室,請空姐協助時,神突然問:「你願意為我放棄這個權利嗎?

 

他內心不願,若為1或4小時航班還可答應,此卻是十多小時的航班。內心微弱聲音不斷,最終順服,忽然一股喜樂充滿他,幾乎就要方言禱告。

 

「若要附上代價才能有這一刻,我樂意接下來十幾個小時坐直挺挺地休息!」沒想到,對身後乘客展示善意後,對方主動要他將椅背靠後。董家驊突覺得上帝真好,有從神來的喜樂,又可以往後靠休息。

 

見證重點並非椅子可以往後靠,而是他由此經歷擁有對神的信心,知道一切都來自神,而成為慷慨給予的人

 

2025年,讓你我成為更慷慨的人,並非因自己是多好的人,而是因有慷慨的神,使自己能在金錢、時間、才能、創意上慷慨,並因著給予,有更多獲得與學習。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