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張傳琳牧師受邀請到新酒浸信會分享講座《如何陪伴憂鬱症患者》,現場也有社區居民報名參加。(圖/記者盧玟靜)

「不要想太多」 、「你就是太糾結」、「世界上比你不幸的人多得很」...這些看似鼓勵的話語,其實,會讓人感到不被理解、接納,甚至加重負擔。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壓力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台灣多所大學設立「心理假」,諮商心理師公會2024年調查更顯示,「對未來感到迷惘」是大學生壓力之首。

 

國際最新研究指出,憂鬱症影響力不僅限於年輕族群,老年憂鬱症狀與記憶力衰退高度相關,恐增加失智風險。無論年齡,憂鬱症已悄然來襲,對個人及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教會作為個人、家庭和社區重要的支持力量,如何幫助身陷憂鬱幽谷的弟兄姊妹?

新酒浸信會盧哲盛牧師深感教會在這方面需要,特邀請心理學博士張傳琳牧師,以憂鬱症者家屬角度切入,解密如何成為一個好陪伴者。

 

認識憂鬱症:不只是一時情緒低落

憂鬱症雖然被稱為21世紀的「隱形殺手」,每個人可能都有「憂鬱情緒」,但不必過度恐慌,因兩者間仍有所差別。

張傳琳牧師強調,憂鬱症不只是心情不好,若以下症狀同時出現5項(或更多)持續2週以上,並影響到日常生活,就應考慮尋求專業幫助。

 

  • 幾乎整天且每天心情憂鬱,或由他人觀察得知(如常常哭泣)
  • 幾乎整天且每天明顯對對所有活動降低興趣
  • 體重明顯減輕/增加(一個月內體重變化超過5%),或每天食慾降低/增加
  • 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眠
  • 幾乎每天精神動作激動或遲緩
  • 幾乎每天感覺自我無價值,或有過度、不恰當的罪惡感
  • 幾乎每天思考能⼒和專注⼒降低或猶豫不決
  • 反覆想到死亡,有自殺念頭

憂鬱症的成因複雜,非單一因素造成,還可能與腦內物質失衡有關,同時受心理與社會因素影響。

 

基因遺傳:研究顯示,憂鬱症有遺傳傾向,約30%與基因有關

單胺假說: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功能不足,可能引發憂鬱症

生活壓力: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如人際關係、工作、經濟等,都可能誘發憂鬱症

性格因素:個性悲觀、偏執,對挫折易渲染且總耿耿於懷、易負面思考的人,較容易罹患憂鬱症

  • news-details
  • 上:盧哲盛牧師表示,因教會弟兄姊妹家人有這方面的困難,且憂鬱症也是現今普遍的疾病之一,所以舉辦這次講座。下:會眾仔細聆聽分享。(圖/記者盧玟靜)

用共情/同理做有品質的陪伴

面對憂鬱症,及早尋求協助、接受治療為關鍵,只要獲得正確治療,且獲得親朋好友、社會的足夠支持,多數患者可以大幅改善,甚至康復。

 

根據研究表⽰,憂鬱症患者接受藥物治療,7成能恢復情緒及⽣活功能;若再加上⼼理治療,可以運⽤放鬆技巧、減輕憂鬱症症狀,治癒率則提⾼到8成。

 

而陪伴者最重要的態度是「共情/同理」,核⼼意義是「在⾃⼰和他⼈之間游移」。需靜下心、淨空自己,嘗試進入他人故事,從對方立場感知事情,最後覺察並尊重彼此的差異。

許多人出於好意,卻無意說出令憂鬱症患者感壓力的話,她提醒,底下這些話應避免:

「加油!」

「不要想太多」

「你就是太糾結」

「你要知足、要惜福」

「其實你過得並不差」

「這只是小事」

「世界上比你不幸的人多得很」

「以前比這個大的困難我都遭遇過,我都沒有憂鬱,你有什麼好憂鬱的?」

 

這些話語看似鼓勵,卻可能使他們感到不被理解、接納,甚至加重負擔。

相反地,可參考底下7個和患者有效溝通的技巧:

1)不評價、不責備批評

避免說:「你想太多了」、「別人比你更慘」,這樣的話會讓患者感覺被否定。

 

2)以行動代替建議

比如,「我們一起去散步」、「我陪你去吃點東西」,而非「你應該多運動」、「多出去走走就好了」。

 

3)給予空間,不勉強表達

靜靜陪伴在患者身邊,不逼問「你怎麼了」、「你發生了什麼」。

 

4)表達陪伴意願、情緒支持

表示自己願意理解對方感受、陪伴,以及情緒支持,例如:「我很在意你」、「我想要理解你」、「你願意和我說嗎?」

 

5)專注聆聽

⼀對⼀獨處是最好的陪伴⽅式,可降低社交壓⼒

 

6)適度表達讚美、肯定

讓對⽅感受到⾃⼰有價值

 

7)給予具體可行的付出

審視自己的狀態給予,不要許做不到的承諾,避免造成失望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 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 我怎樣愛你們, 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約翰福音3:34

先愛自己,才能愛人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詩篇46:10),陪伴憂鬱症患者需付出大量時間與精力,往往也承受巨大壓力,所以學會自我照顧至關重要。

 

分享尾聲,張傳琳提醒陪伴者要學會五個要點:1)自我照顧2)設下界線,避免過度承擔,給自己喘息空間;3)若自身狀況不佳,應尋求專業協助4) 建⽴⽀持系統,和其他陪伴者交流,互相支持;5)肯定自己的努力與付出,以保持身心靈健康。

 

憂鬱症不是絕症,透過適當治療、陪伴,多數患者都能大幅改善,甚至康復。

 

教會是憂鬱症患者的避風港之一,提供溫暖與支持;你我也可以因著彼此相愛(約翰福音13:34-35)成為陪伴者,用愛與同理,陪伴他們走出藍色幽谷,迎向陽光。

 

相關新聞》

張傳琳傳道47年事奉:人生就是約伯記,痛苦中仍義無反顧跟隨神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