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上圖:左至右,陳維恩牧師、王天佑牧師、杜明達牧師;下圖:大合照。(圖/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 提供)

「我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太福音9:36)

 

這段經文道出了當今全球仍有大量族群,從未有過機會聽聞福音...,他們該如何聽見並接受呢?

 

「2025 TOGETHER跨文化宣教大會」,透過多場專題演講與工作坊,呼籲台灣教會與信徒回應大使命,投身跨文化宣教事工。

2月16-18日在台北復興堂舉行,由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細胞小組教會宣教網絡(CCMN)聯合主辦、UMOT聯合差傳協辨的「TOGETHER跨文化宣教大會」。

 

這場為期兩天的宣教大會,匯集了超過360位來自台灣與各地的牧者及基督徒,共同探討跨文化宣教的異象與實踐。大會主題「讓萬民都聽見」,強調教會在跨文化宣教中的角色與使命。

 

當代宣教挑戰:三分之一人口從未聽聞福音

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簡稱RA)陳維恩牧師藉專題指出,「萬民」是指當今世界人口可分為三類:三分之一是基督徒三分之一雖非基督徒但生活中有接觸基督信仰的機會(未得之民最後三分之一則是完全沒有機會接觸福音的族群(未觸之民

 

「有些人即使做夢夢見耶穌,想要認識祂,卻完全沒有任何資源可以查考,因為他們的周遭沒有任何認識耶穌的人。」陳維恩點出。

 

根據香港差傳事工聯會最新調查,全球基督教宣教士約40萬人,但僅有3%投入未得之民和未觸之民的福音工作。更令人擔憂的是,教會奉獻中僅有3.2%用於差傳事工,其中投入未得之民的比例更低

 

地方教會在宣教中的角色

五股禮拜堂主任牧師王天佑在會中分享,教會參與跨文化宣教不僅是實現神的應許,更是彰顯神的榮耀。

 

他以自身堂會為例,雖然位處偏鄉、會友多為勞工,卻能支持18位宣教士在五個國家服事。「我們沒有財主,但只要同心,就能成就神的託付。」

 

宣教士提醒打破宣教迷思

具有6年柬埔寨宣教經驗的Yuna宣教士表示,常見的迷思是我連鄰居都還沒傳福音給他們,為什麼要到遠方去?

 

她指出:「台灣的基督徒比例雖然不到10%,但至少我們擁有多種版本的聖經、遍地的教會,人們想要認識信仰時,可以很容易就近找到各種資源。但在很多地方,特別是穆斯林地區,像伊拉克,高達13個省份完全沒有教會,也沒有基督徒。

 

值得注意的是,Yuna提到「柬埔寨」,當地基督徒比例若加上各種宗派和天主教,也僅有2%到3%。「尤其當地教會目前未脫離宣教士的支柱,幾乎看不到能夠自立、自養的穩定紮植體系。」這個例子,突顯出跨文化宣教,在建立本地化教會的面向上尤為重要

  • news-details
  • 台中思恩堂主任牧師杜明達分享「談福音的方向性」。(圖/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 提供)

  • news-details
  • 五股禮拜堂牧師王天佑。(圖/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 提供)

短宣效益與挑戰

舊鞋救命楊右任弟兄,在工作坊中分享短宣的真實果效。

 

他指出,短宣不僅帶來參與者生命的成長,更能幫助教會看見宣教的重要性。「短宣不該只是一次性的體驗,而該是我們對大使命的起點,而非終點。」楊右任說。

 

他提醒,短宣極富正面意義,相對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參與者不理解當地文化、缺乏長期規劃等。因此建議,短宣隊要事先了解當地文化,並與當地宣教士密切聯繫、配合,「就像把三百個磚頭,放在對的工地上,才能成為更大計劃的一部分。

  • news-details
  • 在工作坊中,楊右任帶領學員,用情境模擬的方式,分組討論在跨文化宣教現場遇到困難時,如何調整福音策略。(圖/記者詹英村)

宣教士培訓與關顧

大會也安排了多場工作坊,討論宣教士的培訓與關顧。

 

內地會牧師袁樂國強調,宣教士在工場,面臨的挑戰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從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到日常生活大小事,都需要極大的適應力。

 

「一個宣教士的背後,需要數百人的支持,包括禱告、經濟支持,以及各種專業的協助。」

 

UMOT 夏超凡牧師以早期來台宣教士馬偕為例,分析著說,當年若沒有母會持續34年的支持與代禱,來台投入北台灣的宣教事工,恐怕很難開展。

 

「即使當時母會收不到一封信,甚至搞不清楚台灣在哪裡,他們仍然憑信心持續支持。」他說:「這樣的助力,不只幫助了前線宣教,更改變了差派教會的生命。

 

夏凡超進一步鼓勵並呼籲教會信徒,即使沒有宣教呼召,也可以成為宣教事工的重要支持者!

 

「每個信徒都可以用自己的專業來參與宣教!」他說:「無論是醫療諮詢、電腦技術支援,還是為宣教士子女的教育提供協助,都是寶貴的服事。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以持續的禱告和關懷讓前線的宣教士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 news-details
  • UMOT 夏超凡牧師鼓勵,每一個人都可用自身專業參與宣教,或服事、或禱告、或奉獻,加強前線宣教。(圖/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 提供)

呼籲與行動

宣教呼召的檢驗與預備

陳維恩針對25至30歲、有宣教負擔的年輕人提出建議。

 

「第一步是回到教會,讓教會的牧者、長執們知道。」他強調,「宣教不是個人的事,而是神託付給教會的使命。

 

陳維恩指出,教會至少需要兩面檢驗擁有宣教熱情的年輕人:是否為忠心的會友?是否在教會中有美好的見證

 

我們不是在找完美的人,而是要一個在教會生活中成熟,能被拿出來作榜樣的人。

 

接下來的訓練,則依據宣教工場的性質、需要而有所不同,無論是向海外華人或是跨文化宣教,都需要專門的裝備。

 

RA專注於培訓投入未得之民未觸之民的宣教士。」他進一步補充說明:「我們不是包山包海,而是專注把這一塊做好。也可以說,不需要訓練的任務,一定不是很重要的;不需要標準的工作,應該也不會是太重要的工作。」

 

陳維恩再說,有志於跨文化宣教的宣教士,來到RA訓練期間,除了語言、事奉服事之外,每週只能上網一小時、不能在便利商店買東西等,總總的不方便就是要模擬宣教現場,幫助宣教士在被差派到現場前,預備好自己

  • news-details
  • 透過工作坊,Radius宣教訓練期能落實並鼓勵更多人起來參與宣教。(圖/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 提供)

感人見證與回應,最有價值的三贏

大會最後一日的焦點座談中,王天佑分享一位58歲的會友,放下工廠廠長的職位,前往日本宣教的故事。

 

弟兄身體其實面臨蠻多健康的挑戰,仍堅持埋在工場服事,至終能在日本建立福音據點,感動許多人投身宣教。

 

「讚美神!因他在人生最後五年,把生命獻給宣教,留下美好見證。」王天佑說:「這是最有智慧的『三贏』,贏了人生價值、贏了在地福音廣傳、更贏了親友開始軟化認同。這是極有價值的。

 

「這不是感動的問題,而是回應神的大使命。」他結論著說:「就像保羅說的,我們欠福音的債。」

 

很多人以為沒有感動,就不用回應宣教,但宣教不是憑感動,而是責任。

 

大會期間,激勵了多位牧者和信徒站立回應呼召,表達願意投身跨文化宣教。面對全球仍有大量未得之民的現實,台灣教會雖然年輕,但絕非能力不足,期待能有更多教會和基督徒參與在這福音使命中。

 

時值宣教先驅馬偕來台150週年,這場宣教大會不僅是一次聚會,更為台灣教會指出一條實踐大使命的道路。

 

台灣教會正面臨新的宣教浪潮,相信必興起更多人回應福音的呼召!

 

誠如先知回應主的呼召:「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以賽亞書6:8)

  • news-details
  • Q&A座談會,邀請教會以及機構一起來談談以「教會為本」的宣教,把大家兜在一起、聯合資源、成為肢體,一起與聖靈同工。 (圖/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 提供)

  • news-details
  • TOGETHER一起走!會中許多人回應上帝宣教的呼召。(圖/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