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楊興裕牧師具應用心理學碩士學位,與眾人分享如何認識情緒、照顧自己。(圖 / 記者林稚雯)

「情緒」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感受機制,隨著不同事件可能產生難沮喪、生氣、開心、驚喜、苦樂參半等不同反應,一個人越能細緻辨別出各樣感受,就有越高機率掌握發生何事會產生這樣的情緒,進而更好地認識自己與他人。

 

對此,楊興裕牧師提醒,若不了解情緒,除了無法妥善對待自己,也可能在未能察覺他人的狀況下,成了他人口中的白目仔或討厭鬼。

 

該如何標明情緒、妥善應對呢?建議學習以下步驟,成為掌控情緒的主人。

LOVEGO小家教會持續以多元管道牧養信徒、接觸福音朋友,除開設數種新媒體課程,亦每月固定舉辦「柴米講堂」,從人們日常中常會遇見的難題切入,提供與會者實用且融入基督信仰的生活化教導。

 

2月份,柴米講堂由楊興裕牧師分享信息「探索情緒,讓你不再有苦難言!」從及時察覺、標明情緒與疏導情緒三層面談起。

 

希望幫助眾人能在情緒高漲時,依舊清楚表達內心想法,從而既能照顧自己,同時得與外界有效溝通,避免有苦/ 有氣說不出,一口氣憋到內傷,損己不利人。

 

認識情緒、不斷定好壞

楊興裕提醒,認識情緒第一步,是知道情緒的產生是種自然表露,用意在於表達當時感受;情緒無所謂好壞,改以「正向」或「負向」來標定較為適合。

 

其次,若是情緒長時間未能妥善表達,對於人事物各樣感受會一直積壓心中,當負向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很可能會改以行為來展現,例如,社會新聞中常見的家暴、鬥毆、叫囂互罵等,多半是情緒未能適時排解,以致最終爆發的例子。

 

更具體而言,大腦中有「前額葉」與「杏仁核」兩區塊掌管情緒;前者負責掌管理性、計畫、思考功能,後者則掌管感性與各樣情緒功能。此奇妙分配,相信是上帝造人時所提供的「保護機制」,使人平時可妥善規劃與思考,遇到各樣事物後能有不同感受,讓生活中有喜怒哀樂存在。

  • news-details
  • 講座中設計許多環節,讓參與者彼此分享。(圖 / 記者林稚雯)

情緒產生四階段

然而,面對一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解讀和反應。「情緒」是如何產生的呢?

 

楊興裕說明,情緒構成會經過「主觀認知」、「心理反應」、「生理反應」、「行為表現」四階段:

 

1.主觀認知:

事情發生會牽動個人認知,藉著經年累月累積,最後產出各自不同判定;也因每人成長背景、經歷有所不同,產生的認知有千百種樣貌。

 

2.心理反應:

奠基在主觀認知上,延伸出的相應情緒。以演講為例,許多講者可能會認為,到場人數多寡代表自己受歡迎與否:滿座等於受歡迎,空位很多代表不受歡迎,後者易產生沮喪、難過反應。

 

3.生理反應:

伴隨心理感受,生理機能也隨之啟動。例如,生氣時會導致血壓升高,緊張會心跳加快、手抖,害怕時會顫抖等現象。

 

4.行為表現:

綜合主觀認知、心理與生理反應,大腦最後會決定人應對事件採取的舉動。

 

情緒可構成分為四階段,亦須注意,四階段可能是在很短瞬間就完成的連動反映。

  • news-details
  • 楊興裕牧師拆解情緒,指出情緒的產生會有四階段。(圖 / 記者林稚雯)

情緒ABC,打造新的行為與反應

為了更好認識與拆解情緒,楊興裕介紹「情緒ABC」理論,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表示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

 

「情緒ABC」代表,指的是「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信念或想法B (Belief)」、「情緒和行為(Consequence)」,理論認為,當A誘發事件出現後,對事件所持的B信念或想法,才是引起個人C情緒和行為的更直接原因。

 

因此,當A事件發生後,只要能調整B信念,就會有不同的C行為出現,以認知行為療法的方式來看,當我們能鬆動已建立起的信念,就有機會產生不同應對方式。

 

楊興裕以此提醒,針對人生中產生的信念,多數時候「發生過但不記得的事情,可能帶來更大影響」,因為從相關研究來看,留在潛意識的信念更能不知不覺中影響表現出的情緒與人際互動。

 

「這時,我們可以從『標明情緒』做起,以更留心的方式,認識自己為什麼會有各種行為與情緒的產生。」

  • news-details
  • 楊興裕透過生動解說,讓眾人產生共鳴,更加認識情緒。(圖 / 記者林稚雯)

標明情緒第一步,能從建立「情緒詞彙列表」開始,分成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兩份清單。當我們能越細緻將不同情緒列進表中,即越能在情緒出現時找到相應形容,進而更認識自己,並更多去想:可以有什麼樣的不同思考、行動。

 

而標定情緒後須要進一步抒發,不能依舊悶在心裡。

 

楊興裕分享,家中有一處稱為「情緒紀念館」的角落;在主臥室中,浴室門手把故障、凹了進去,成因是他與師母的一次爭吵,在生氣甩門時,讓浴室門手把撞到牆而損毀。

 

當夫妻倆冷靜下來、和好後,決定不把門把換掉,反將此做紀錄,提醒彼此情緒壓抑後爆發的結果

 

打造新的行為與反應第二步,則建議:學會「使用我信息」、「表達情緒、不說想法」、「客觀表達」。

 

也就是說,當有情緒出現時,表達上以「我」的個人感覺為主,不要用「都是」、「常常」、「你造成的」…等語氣絕對字眼,如此易讓他人感到被指責、引起更大衝突。

 

當我們只專注談「我的感受」以及「描述事件而不批評論斷」,就能達到將情緒抒發、感到平靜效果,這時若再回頭檢視情緒詞彙列表,還能更細緻和人說明自身感受,越溫和但真誠表露,也有助增進人際關係、得到更多支持。

  • news-details
  • 會後,與會者進一步向楊興裕牧師請教問題。(圖 / 記者林稚雯)

並提到,「寫情緒日記」也是照顧自己的妙方,不論是提筆寫或用電腦打字,記下自己一天情緒,都是抒發方式之一。

 

身為基督徒還能做到更深入的全人調整,就是安靜到神面前、禱告呼求神。「先從到神面前說人話開始,向神傾心吐意,然後安靜下來,讓從神而來的感到與啟示進到生命中。」

 

從神領受安慰、讓氣憤或難過平復後,當記得,不要再說論斷批評的話,讓負向循環就此中止。因「伸冤在神」,毋須單憑己力就要討回個人認為的公道。

 

最後楊興裕共勉,「有些事件可能是中性的,只是因為我們過往的經驗,而將事情解讀為負向。」學會更多方式來認識與調節情緒,不妨也多培養同理心,用多角度與觀點來看待事物,不讓自己走進情緒死胡同。

 

如果無法得到他人同理,至少我們也都能當自己的好父母。援用黃維仁博士曾提出的說法:「讓我們把快樂的權利,從對方手上拿回來!」、「我們無法讓地球冷卻,但我們可以關門打開冷氣!」

 

鼓勵你我,在困難中為自己加油,如此同樣會帶來力量,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 news-details
  • 與會者合影留念。(圖 / 記者林稚雯)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