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第13屆台灣牧者國是論壇174位與會牧者,過半舉手表示自己是55歲以上的「壯世代」族群。(圖/記者辛毓珊)

「我們要有眼光,上帝給我們智慧,教會越早佈局,就越早有所收成。」

 

由台基盟主辦的第13屆台灣牧者國是論壇,10至12日辦於台南大員皇冠假日酒店,174位與會牧者來自全台17縣市,有18個福音機構34位牧者及自越南返台的雙職牧師。11日上午,壯世代科教文協會秘書長吳小萍透過數據分享,臺灣因「人口老化」及「少子化」雙重因素加劇,國家正面臨前所未見的困局,長壽社會勢不可擋,究竟對台灣會是一個「負擔」?還是一份「禮物」呢?

 

逆轉勝的關鍵全在於有無異象夏凱納靈糧堂劉群茂牧師且認為「教會具有最大優勢」,並幽默道:「大家都會來到這個年紀,我們總有一天等到你(65歲)!」並興奮疾呼:「所以教會就是要好好做!我們做年長者(事工)盼望無窮,會成為最增長的團隊!

  • news-details
  • 第13屆台灣牧者國是論壇辦於台南大員皇冠假日酒店,會議主題多元包括:面對貧窮、反歧視法、超高齡社會、壯世代、世代交替、數位化轉型、聯合宣教及華人福音運動等。下圖:台南聖教會出勤30位同工協辦,由青年牧者主領敬拜。(圖/記者辛毓珊)
  • news-details
  • 壯世代科教文協會秘書長吳小萍。(圖/記者辛毓珊)

「我們的老化速度太快了」

需要快速轉化舊思維打開出路

今日一趨勢,教會不得不重視,壯世代科教文協會秘書長吳小萍透過數據分享,臺灣正面臨的一個國家政策困局

 

臺灣在「人口老化」及「少子化趨勢」世界排名數一數二,且因兩個因素加乘,未來挑戰前所未見。

 

臺灣於1993年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7%;接著於2018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14%,進入「高齡社會」,短短七年後(2025年)超過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

 

國發會並預估台灣總人口,將在2030年開始低於2300萬人、年齡中位數為48.7歲;至2039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逾30%。

 

「2047年(民國136年)臺灣老化程度就會超過日本,成為全世界第二老的國家。」吳小萍說:「到2070年台灣人口將是1,497萬,跟1970年(100年前)人口數一樣。」但減少族群乃15至64歲。

 

顯見,社會結構正急速轉變。甚至早在步入超高齡社會前,部分縣市早已成為「超高齡縣市」包含:臺北市、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花蓮縣和基隆市;據2023年天下報導統計,2022年全臺灣有179個村里「無出生人口(零出生率)」,且有11個村已連續5年沒有新生兒。

 

「其實臺灣已經有87個村里不見了,原因就是『人口數太少』而被合併。」在日本有個名詞叫「限界集落」,即超過50%都是65歲以上的老人而邁向凋零的聚落,社區也面對被邊緣化及諸多問題衍生。

 

國發會也在去(2024)年發佈資料時明言:「臺灣已經無法回頭了」。因新生兒越來越少、高齡者越來越多的封閉循環,上述景象已成為一個不可逆的未來,不是少數人催生就可以翻轉的趨勢。

 


因情況前所未見,政府包含社會其實都還來不及反應,吳小萍因而呼籲.教會需要加快腳步思考,用全新思維來面對新時代,並說明,人口快速老化原因之一也包括:台灣人平均壽命長,名列世界前10。

 

過去百歲人瑞稀奇,但現在已不是新聞,資料顯示出一個「跳躍式成長」吳小萍說:「去(2024)年重陽節時,臺灣百歲以上的人數是5542人,光去年,過100歲生日的人就有2034人。」

 

百歲已不再罕見,甚至未來可能會變成常態。而究竟「長壽的社會」對台灣而言,會是一個「負擔」?還是一份「禮物」呢?逆轉勝的關鍵即在於有新的異象、方向,一轉過去對「高齡」的想法。

 

相關閱讀》不受限年齡「壯世代之春」革命正展開!生命盡頭神開啟他「第三人生」

 

效法聖經裡「壯世代」的典範人物

過去,社會面對高齡多認為要「退休」、過「減法人生」,日子不是遊山玩水,就是無欲無求、斷捨離、健康至上、含飴弄孫,以為「不要有病痛離世」就是晚年最好的結局,但真的是如此嗎?

 

其實「聖經」才是你我的標竿,何為蒙福的長壽人生?約書亞記14:10-11節道出「壯世代」典範人物迦勒的形象,「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也因此,約書亞為對方祝福,將希伯崙給他為業。

 

韓國湖西大學的創始人姜錫圭教授,曾在95歲生日那天潸然淚下,因自65歲風光離職後,他承襲舊思維認為此生已經沒有更重要的事情,便選擇在享樂中等待死亡到來,卻未料竟白白浪費了30年

 

95歲那年,他才恍然大悟:「原來人生遠比自己想像地要長。如果不是有意識地去生活,時間只會白白流走。」因而決定開始計畫未來,因若還能活10年,他不想再回首時繼續後悔;最後他享年103歲。

 

人在地上的年日都是神所賜的恩典,聖經有福的長壽人物還包括:亞伯拉罕,他75歲出哈蘭,100歲生以撒、死於175歲,或是雅各,他見法老時130歲、享年147歲,還有摩西,他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時80歲,死時120歲且「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申命記34:7)」。

 

如果神所給在世年日就是百歲

你會如何安排自己這一生呢?

吳小萍耳聞不少專業人士分享,未來,台灣人即使活到120甚至是140歲,也都有可能,「所以,如果神給你的年日就是『百歲』,你會如何安排自己的這一生呢?」

 

人生常被分成三階段,「第一人生」力求自我栽培,以儲備能量進入社會,「第二人生」則進入社會承擔責任後,不斷在滿足生理、安全、社會及尊嚴等需求中循環,之後進入「第三人生」。

 

過去普遍活到70、80歲時,對65歲以後的想像有限,但若可活到100歲,退休還有三分之一強的年日(35年),那是何等大不同的光景!現代人第三人生大可精彩非凡、波瀾壯闊!因為此時的自己,已擁有更豐富的心智與資源,能尋求自我實現甚至是自我超越。

 

因而,壯世代科教文協會提出「壯世代」運動,盼這帶著異象的字眼,能改變欠缺方向感的時代,「我們才有機會走出一個不一樣的臺灣。」願教會帶領銀髮族出埃及,興起壯世代進入蒙福的迦南美地。

 

實現詩篇92:1節,「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好顯明耶和華是正直的。他是我的磐石,在他毫無不義。

  • news-details
  • 夏凱納靈糧堂主任牧師劉群茂。(圖/記者辛毓珊)

年長者事工教會具有最大優勢

「總有一天等到你(65歲)」

面對高齡人口,劉群茂牧師表示「這一群人」是教會只要用心去經營,就會收成果效的一族群,「教會只要願意花時間做,沒有『沒有的』啦!」但不做,未來趨勢是很可怕的。」

 

超高齡社會,每5人中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長者,這也會反映於教會結構,「所以萬一你們教會有1/5都是65歲以上的人,你也不要太難過,因為這就是臺灣現在的人口結構。」年長者事工也事不宜遲。

 

劉群茂且認為「教會具有最大優勢」,因有別於世俗的負面標籤,教會能在愛中看見「需要」與「異象」,進而大大擁抱這族群。

 

年長者擁有財富、老練成熟、多數也健康,但一般規劃活動,不是養生就是遊山玩水、唱卡拉OK,他說:「真的浪費了他們的人生,其實他們也很不滿意,但沒有一個好的引導,他們也不知道可以做什麼。」

 

「我們要有眼光,上帝給我們智慧,教會越早佈局、越早進入,也越早有所收成。」

 

20多年前,神帶領夏凱納靈糧堂加入國家長照系統,那時教會還未諳此領域,起初僅派一位同工負責,然20年後,機構已將近600個員工,每月發薪高達兩千萬,成為7縣市裡社會局相當倚重的民間單位。

 

教會也在牧養上設立專責的「華冠牧區,讓年長者按自身需要來發展模式,擁有主體性經營。

 

劉群茂強調:「你不能把年長的混在一般牧區。」但他也坦承,在過渡期間裡,要把華冠牧區從其他牧區中拉出來很難。

 

因傳統觀念中,人很擔心被貼上「老人家」的標籤,怕一旦去了華冠牧區就「變老了」,如同社會視老人院為老人的墳墓,因而關鍵其實就在「我們如何看待年長者」?對劉群茂而言,他的眼光是要帶動上百位年長肢體環遊世界宣教,「我裡面充滿了期待,因為這一群人真的非常精彩!」

 

「我們的心態一定要改變,即使是兒少工作,若只當做來『照顧』孩子,給他們看看聖經卡通,事工也會做得很無聊,連兒童也變成負擔。」相同的,若教會只把老人事工看作「把人聚在一起」、「照顧他們」、「安排無關痛癢的活動」,也將結不出果子。

 

教會應該有從神而來的活潑盼望,甦醒年長者的「第二春」!如此不但能激勵內部肢體,對外也是充滿吸引力的福音工作。

 

「而且大家都會來到這個年紀,」劉群茂說:「我們總有一天等到你(65歲)。」他總勉勵年長事工領袖說:「不用怕,你的牧區一定成長。大家統統都會升到你那邊,所有牧區做的最後都歸給你。」

 

並興奮疾呼:「所以教會就是要好好做!我們做年長者(事工)盼望無窮,成為教會最增長的團隊!」

 

也勉勵,「年老」不是結束在「下流老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好像很悲戚、很可憐、很孤獨、很沒落,「不是,你來到教會,上帝給我們的人生目標是你要得滿足。」

 

如同約伯「年紀老邁,日子滿足而死」(約伯記42:17b)。教會充滿愛的情感因為神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19 )」,而這份愛,也是許多年長者內心裡最大的需要。

 

屬靈的「第三家庭」觀念

三個「R」改變舊思維

劉群茂以市場為喻幽默道,教會「賣的產品(福音)打遍天下無敵手,無人可跟我們競爭的。」

 

因而教會所經營的活動,不要與世人無異,更要有重要的「門訓」來建造年長者的靈性

 

他也提出「三個R」勉勵教會轉化思維,包括:退休(Retire)、重新開始(Restart)、重新活躍(Reactivate)。

 

第一個「退休(Retire)」是容易讓人慢慢變得消極的不良概念,好像自我催眠「人生已結束」,教會要進到第二個「重新開始(Restart)」的理念,去開啟年長者的第二春,甚至要期許不只如此,更帶起對方在神的心意裡「重新活躍(Reactivate)」。

 

並給予「第三家庭」的觀念。第一家庭即原生家庭,結婚自組家庭為第二家庭,第三家庭則是「屬靈的家庭」。

 

對許多年長者而言,不只原生家庭的家人慢慢凋零,也會經歷到第二家庭中老伴離世、兒女不在身邊等情況。「前面兩個家庭對他來講都是日落西山,只有『第三家庭』使人充滿了盼望。」

 

永生神的教會就是神的家,弟兄姊妹是主內家人,劉群茂也坦言:「事實上到最後,第三家庭對許多人來講才是最親密的。」

  • news-details
  • 教會應該有從神而來的活潑盼望,甦醒年長者的「第二春」!讓生命充滿盼望,不但能激勵內部肢體,對外也是充滿吸引力的福音工作。(圖/記者辛毓珊)

人口老化之首嘉義縣牧長

激發思想如何去預備教會

民雄靈糧堂主任牧師李國煒感謝台基盟用心規劃議題,讓各縣市牧者得以跳脫地方或堂會思維,看到更大的國家藍圖,並重新調整眼光去看見臺灣教會的處境,進而激發自己思想如何去預備教會?

 

無論是校園或年長者議題,他說:「我想不分都市教會鄉鎮教會,都可以去關注到這一塊的需要」。

 

嘉義縣為全台人口老化之首,李國煒因而更見迫切性,「教會是最能回應年長者需要的,特別許多高齡人口子女不在身邊,退休後時間不知怎麼安排,教會也是唯一可以牧養到他們『靈性』的團體。」

 

他尤其被提醒面對高齡人口的牧養,不要只是「舉辦活動」,更要激發他們「擁有精彩的第三人生」。李國煒說:「所以不只是消極的看他(年長者)能不能受洗,而更要期待帶著他們去投入『第二春』或『黃金歲月』,在神的國度裡被上帝使用!」如此一來,長輩也較能脫離「青年外移、很少返家、不住唏噓」的糾結情感。

 

以「教會本質建造」

作為回應社會的根基

台南聖教會主任牧師高敏智,則深感「教會本質的建造」是回應一切議題的基礎,因神的心意即「建立教會」且要成為「屬神的軍隊」。

 

此次南聖30位牧者同工協辦活動,團隊中面孔老中青融合令人感動,得見各年齡層都可以在教會裡生命蓬勃、喜樂不息,許多社會難解的問題,也都可以在教會裡迎刃而解,「如果教會健康強盛的話,很多問題都不再會是問題。」

 

如同約翰三書1:2所言,神願意其兒女:「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

 

無論年記、全職或在職,都共同謙卑事奉、建造神的家;人人快樂老少健康,也能齊一踏出宣教步伐。

 

上週原民主日1400多位原民肢體齊聚南聖敬拜,聚會演奏國歌,大家沉浸在對國家的愛裡向神禱告,「哇!所有人都感動的流淚啊!」

 

即使都是不同族群,但都共飲於一位聖靈、流貫著共同的喜樂,凝聚一心敬拜神、為神行動。「(原住民主日)已經10年了,為什麼能走到10年,大家還是喜歡來?一定有他(教會)特別的原因。」

 

教會是他(基督)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以弗所書1:23),也是「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以弗所書2:22」,神的心意即「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以弗所書3:10)。

 

以弗所書3:20-21也應許,「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但願他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

  • news-details
  • 第13屆台灣牧者國是論壇中,來自全台17縣市的174位與會牧者互相交流。(圖/記者辛毓珊)
  • news-details
  • 眾牧者在美好團契中討論國事,氣氛輕鬆也熱絡。(圖/記者辛毓珊)
  • news-details
  • 教會如何因應「世代交替的挑戰」?佘日新教授於11日上午引題分享其重要性,坦言全球教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傳承危機,有正式傳承計畫的教會比例可能不到五分之一。(圖/記者辛毓珊)
  • news-details
  • 11日下午「世代交替」工作坊,由楊寧亞牧師主持,多位牧師從自身教會「傳承的心路歷程」真誠分享。下篇待續》教會如何因應「世代交替的挑戰」?(圖/記者辛毓珊)

 

相關閱讀》教會如何因應「世代交替的挑戰」?跨代精彩討論、十大精華原則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