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新電影《最後的晚餐》3月14日於全美上映,獨特之處在於專注逾越節的受難,講述耶穌基督為救贖人類而捨己犧牲的故事。 (圖/The Last Supper FB)

我們是在恩典中跌跌撞撞,還是踉踉蹌蹌地陷入罪惡中?

 

《最後的晚餐》3月14日於全美上映,描述耶穌的服事、逾越節的受難,為救贖人類而犧牲的故事。基督教歌手克里斯·湯姆林(Chris Tomlin)首度跨足影視製作,未發表新歌《無比的愛》與電影完美契合,看見上帝運行其中。

 

「最後的晚餐」是一頓神聖的飯菜,是基督獻上自己的身體和寶血,餵養這飢餓的世界!電影中並刻畫出「兩位門徒」:彼得和猶大從走在一起到最終分歧的道路。從中不禁讓人省思,你我是讓基督來拯救、還是試圖拯救自己?

電影《最後的晚餐》3月14日於全美上映,由毛羅·博雷利(Mauro Borrelli)擔任編劇與導演,基督教歌手克里斯·湯姆林(Chris Tomlin)首度跨足影視製作。這部電影獨特之處是,描繪耶穌在最後晚餐前的服事、逾越節的受難,為救贖人類而犧牲自己的故事。

 

作家馬修·貝克洛(Matthew Becklo)的文章談及,《最後的晚餐》電影核心旅程是基督的兩位門徒:彼得和猶大從走在一起到最終分歧的道路。

 

兩人在麵包和魚倍增的開場場景中進行對話,後來,彼得發現猶大和撒但一樣,容易為了自身目的引用《聖經》。猶大背叛耶穌後,彼得與之對峙,並在發現猶大被吊死的屍體後,經歷類似絕望自殺的誘惑。

 

從這兩位門徒的互動中,引導觀眾反思,我們是在恩典中跌跌撞撞,還是像出賣者踉踉蹌蹌地陷入罪惡中?

 

人性的罪性弱點是與神的聖潔背離,然而,我們是允許自己被基督拯救,還是聽從如同魔鬼對猶大的低語、試圖拯救自己?

  • news-details
  • 《最後的晚餐》電影核心旅程是基督的兩位門徒:彼得和猶大從走在一起到最終分歧的道路。(圖/擷取自Pinnacle Peak Pictures YT頻道)

《最後的晚餐》表明基督獻上自己,餵養這飢餓世界

約翰福音第六章記載,耶穌提到自己就是「生命的糧」,這段分享卻導致許多門徒離開祂;從聖經歷史中餅和魚的奇蹟,到耶穌復活後的最後場景,貫穿整部《最後的晚餐》電影。

 

電影中,導演以逾越節儀式呈現,顯明出約翰福音6:56,耶穌說:「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他裡面。」門徒也試圖理解這新的盟約,有趣的是,門徒之一的多馬懷疑耶穌也許只是在打比喻。

 

最後的晚餐是一頓神聖飯菜,是基督獻上自己的身體和寶血餵養這個飢餓的世界。基督徒們被賦予紀念耶穌的職責,如此行了兩千年。

  • news-details
  • 《最後的晚餐》電影中,導演以逾越節儀式呈現。最後的晚餐是一頓神聖飯菜,是基督獻上自己的身體和寶血,餵養這飢餓的世界。(圖/擷取自Pinnacle Peak Pictures YT頻道)
  • news-details
  • 重現聖經中「耶穌向五千人講道」的場景。(圖/擷取自Pinnacle Peak Pictures YT頻道)

對聖餐、猶大角色有更深刻刻畫

據《CNA》報導,天主教徒的導演博雷利受訪表示,人們在教會領聖餐時常聽到經文「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路加福音22:19),這是如此重要時刻,畫面卻令人難以想像。他盡可能讓這部電影合理、準確地傳達聖經描繪的畫面,於是深入研究福音書和摩西五經。

 

許多電影中,除了背叛那一刻,猶大這位門徒通常不會被過多刻畫,而在《最後的晚餐》中,猶大一角更具份量,盼使觀眾有更多了解。博雷利想藉此表達,猶大不是一個壞人,而是一個被撒但擄走的人,因為內心不夠強大,無法從罪中走出來。

 

他認為,彼得和猶大的形象隱喻今日人們的光景:「兩個人在某時刻迷失方向,但一個人走錯了方向,找不到辦法走出,這就是猶大;另一個人(彼得)找到走出來的方法,所以有希望。

  • news-details
  • 導演想藉電影傳達,猶大不是一個壞人,而是一個被撒但擄走的人,因內心不夠強大,無法從罪中走出。(圖/擷取自Pinnacle Peak Pictures YT頻道)

新歌《無比的愛》與電影不謀而合

電影是將上帝的話語帶入生活,我真的被它完成的方式所感動。」執行製片人湯姆林分享,耶穌愛猶大——即使知道將遭其背叛,當電影栩栩如生呈現出這一幕,是如此充滿力量。

 

其新歌《無比的愛》(No Greater Love)將出現電影中。當《最後的晚餐》的創作者聯繫詢問他,是否有適合這部電影的歌曲時,還沒看過這部電影的湯姆林發現,未發表的新歌《無比的愛》表達內涵與電影完美契合。

 

當湯姆林在20世紀小說家歐內斯特·海明威的家中寫作靜修時,與鄉村音樂二人組佛喬航線(Florida Georgia Line)成員-泰勒·哈伯德(Tyler Hubbard),共同創作出《無比的愛》,當時的他並沒想到,這首歌會與一部正在上映的電影有關。

 

那時,他們想合力創作一首讚美詩,並希望歌曲主題集中在約翰福音15:13:「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湯姆林驚喜發現,當中一字一句都太適合《最後的晚餐》。

 

哇!我沒有想到這些碎片會像這樣拼湊起來,但只要我們忠誠跟隨上帝,與祂同行,就會經歷一連串令人驚奇的事情!

  • news-details
  • 新歌《無比的愛》(No Greater Love)將出現在電影《最後的晚餐》。(圖/擷取自Pinnacle Peak Pictures YT頻道)

「當你唱讚美詩時,你的靈魂正在向永活的上帝歌唱,沒有什麼比得上神的子民在神面前歌頌祂的聲音。」拿起吉他彈奏歌曲時,湯姆林總是祈禱,人們從中感受到神的存在。

 

電影製作過程,湯姆林看見上帝行在其中:「我總是禱告,上帝如果祢不出現,就不會產生任何真正持久的影響。我總是禱告,上帝的同在能感動人們!」 

 

盼望,透過《最後的晚餐》讓觀者重思耶穌為世人獻上的挽回祭,而每一個人是否願意吃下祂所賜的永活生命。

 

(參考資料:CNAwordonfireCBN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掰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

(哥林多前書11:23-26)

  • 《最後的晚餐》電影預告片。(影音/Pinnacle Peak Pictures YT頻道)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