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澆不熄信仰熱情,聖經與流行文化交織出深刻盼望信息。
一場豪大雨挾著狂風席捲台北,但在懷恩堂舉辦的講堂依然座無虛席,弟兄姊妹們不畏風雨,前來參加一年一度的「周聯華牧師紀念講座」。
今年講座聚焦「盼望」主題,邀請到基督教研究智庫創辦人林鴻信老師與內湖信友堂劉加恩牧師,從不同角度剖析盼望的信仰力量,並通過頒發神學獎項,激勵新一代神學研究者。
「盼望優先」的生命力量
上午場講員林鴻信老師以《在敵對盼望的世代中盼望不懈》為題,分享其恩師—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如何在二戰的廢墟中,重獲盼望的生命故事。
「相對於信徒很常提到要信靠神,我們卻較少提及『盼望』,」林老師觀察到這個現象。他強調,唯有奠基於神應許的盼望,才能讓人擁有真正的生命力量。林老師提出「盼望優先」的思維方式,呼籲基督徒應有更長遠眼光,避免短視近利。
他以「『可能』比『現實』優先」、「結束是新的開始」等全新思考方式,挑戰現場聽眾思考:「你目前的盼望為何?它如何影響你?到目前為止你生命中最有價值的盼望為何?」
林鴻信老師主講:「在敵對盼望的世代中盼望不懈!」(圖/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 提供)
從流行文化看救贖盼望
下午場由劉加恩牧師主講《救贖盼望:聖經與流行文化之分析》,獨特地透過金庸武俠小說、日本動漫與美國英雄電影,對照基督信仰的價值。
「武俠小說裡的角色最後常以離開江湖退隱山林作為最美的結局,但有信仰的我們,卻要活出在地如在天的生活。」劉牧師生動地比較。同時指出,流行文化中的角色,常因定位不明而惶惑不安,甚至厭棄生命,但信徒的生命價值卻是由永不改變的神所賜予。
劉牧師特別強調,日本動漫常圍繞「友情、努力、勝利」三大主題,將重心放在人本主義,此種盼望其實是短暫且虛空。「相對於此,基督信仰的盼望在於我們是『神本而非人本』,我們不足與卑微,所以更需要上帝的幫助,核心是神!」
劉加恩牧師主講:「救贖盼望: 聖經與流行文化之分析」。(圖/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 提供)
表彰神學精英 傳承周聯華牧師精神
講座中,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頒發「優秀神學研究著作獎」與「優良神學碩博士學位論文獎」。荷蘭自由大學宗教神學院新約助理教授蟻安廷博士以《從伊拉斯姆至麥伊:新約經文校勘學中的梵蒂岡抄本史》榮獲著作獎優等獎;浸會神學院畢業的李貞瑩以《從創世記第五十章十五至二十一節談約瑟與哥哥們的和好敘事》獲優等碩士論文獎。
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董事長黃台芬在閉幕致詞中透露,明年將是周聯華牧師逝世十周年,基金會將在三月籌辦特別紀念活動,讓周牧師對神學與教育的心志永續傳承。
綜合座談中,兩位講者與懷恩堂主任牧師吳榮滁、華神周學信老師一同回應聽眾提問,更深入探討盼望神學的實踐意義。今年的提問異常踴躍,台上四位牧者以幽默又精闢的方式回應,讓整天的神學饗宴畫下完美句點。
胡健斌博士接受頒獎、致詞。(圖/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 提供)
張楷弦博士接受頒獎、致詞。(圖/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 提供)
甄曉蘭顧問宣布得獎者名單,同時歡迎與會獲得優等碩士論文獎的李貞瑩。(圖/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 提供)
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黃董事長台芬致閉幕謝詞,感謝各位參與,同時邀請與會貴賓於明(2026)年三月周牧師安息十週年相見。(圖/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 提供)
綜合討論由四位老師主持:(左起)周學信老師、林鴻信老師、劉加恩牧師、吳榮滁牧師。(圖/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 提供)
即便台北下起豪大雨,弟兄姊妹仍為渴慕神學專題講座而匯聚。(圖/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