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彰化縣埔心鄉在牧者同工與熱心信徒的配搭下,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開齋節聚會,傳遞愛與溫暖。(圖/記者林稚雯)

Selamat Hari Raya Idul Fitr!(開齋節快樂)

Tuhan besertamu!(願上帝與你同在)

 

印尼社會文化,「開齋節」等同農曆新年的重要性,象徵一年新開始,是家人親友齊聚一堂、氣氛溫暖開心的節日。許多印尼朋友因在外地打拚,未能返鄉共度佳節,在台灣,有一群人顧念他們的需要,在開齋節這天準備佳餚及聚會,讓離鄉背井的印尼朋友們,感受到滿滿的愛與溫暖。

互相祝福問安,展現關懷之愛

隨著全球印尼社群結束一年一度的「齋戒月(Ramadan)」,緊接而來的是印尼文化中重要節日之一「開齋節」。

 

這是蘊含深刻社會和文化意義的節日,代表「感恩」也代表「潔淨與更新」;開齋節亦「強化家庭與社會聯繫」,為家庭成員齊聚拜訪親友的重要時刻,互相祝福、分享美食,化解可能存在的矛盾與隔閡,使關係更為友好!

 

以此精神為核心,今(2025)年開齋節這日(3月30日),透過彰化埔心基督教會、員林和平長老教會等多位牧長同工,及印尼華僑朱阿玲(Tju A Ling)、陳昇勇夫婦共同籌辦,一起為身處埔心鄉工作的印尼朋友們舉辦一場笑聲不斷的溫馨晚宴。

  • news-details
  • 眾人同樂,共度溫馨夜晚。(圖 / 記者林稚雯)
  • news-details
  • 藉著晚宴聚會,許多印尼朋友相聚一堂,彼此認識、關心。(圖 / 記者林稚雯)

活動開場,由埔心基督教會譚健生牧師主持,在一片親切的「Selamat Hari Raya Idul Fitri」、「Tuhan besertamu」問候聲中展開,與會眾人起身彼此祝福,拉近心的距離,也為晚會拉開美好序幕。

 

享用晚餐前,員林和平基督教會曹禎傳道帶領禱告,當中祝福在場每一位都能感受從神而來的愛與恩典!「儘管大家來自不同地方,說著不同語言,但因關心彼此的愛,讓大家能在時此刻相聚、共享豐盛筵席。」

 

禱告中,曹禎多次親切融入「Tuhan besertamu」這句祝福語,望能更貼近與會印尼朋友們的內心。

  • news-details
  • 譚健生牧師、曹禎傳道(左至右)配搭同工。(圖 / 記者林稚雯)

愛宴款待,同享豐盛美好

於印尼出生長大,婚後來台生活的朱阿玲分享,團隊為前來的每位賓客準備豐盛且道地的印尼新年晚餐,四道菜色包括:

 

1. Ketupat 與 Sambal Goreng Kentang:

Ketupat 發音類似「克圖帕」,是一種將白米包入編織而成的椰子葉囊中,水煮4小時而成的主食,米飯因長時間烹煮,吸收了葉子的色澤與香味,是東南亞開齋節標誌性食物之一。

 

除了 Ketupat,Sambal Goreng Kentang 是辣炒馬鈴薯丁,可讓食物味道更豐盛。

 

2. Opor Ayam:香辣椰奶雞肉,時常用來搭配 Ketupat 的配菜。

 

3. Rendang:巴東牛肉,一種用香料和椰奶慢燉的牛肉。

 

4. Sayur Lodeh:加入油豆腐、長豆與青木瓜等多種不同配料的椰漿蔬菜湯。

 

為使賓客能自行調味,吃得更豐富,每人套餐也都有一份仁當(Merandang),是用椰奶、多種辛香料與肉類燉煮至濃稠狀,可與 Ketupat 一同食用。

  • news-details
  • 花費一天時間準備而成的餐點,代表主人款待同鄉的心意。(圖 / 記者林稚雯)
  • news-details
  • 為烹調 Ketupat 而編織的椰子葉囊。(圖 / 記者林稚雯)

朱阿玲提到,這些菜色都是印尼過年期間非常重要的傳統美食,她與先生用上一整天時間預備,「希望能藉此與朋友們同享神的豐盛與美好。」

 

享用晚餐後,同工們為大家預備趣味互動遊戲,且考量到在場可能有習慣說國語的年輕人、較多講閩南語的長輩,以及使用印尼語的外籍朋友,因此,以最沒有隔閡的共同語言「數字」為元素,讓眾人透過加減乘除等數學運算,彼此有交流與合作機會。

  • news-details
  • 因著朱阿玲姊妹的熱心,促成這次晚餐聚會。(圖 / 記者林稚雯)

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譚健生再次分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問候方式,如,台灣人習慣以「吃飽了嗎?」表達關心;身為基督徒則多常用「平安喜樂」或「願上帝賜你平安」向人打招呼。

 

譚健生並講述聖經中「上帝賜予亞伯拉罕平安」的故事,說明「平安不僅是內心平靜,更是在面對挑戰時也能感受到來自上帝的保守與同在」,從而祝福每位身在異鄉工作的印尼朋友,時刻都能因著有神同在,心中充滿真實平安。

  • news-details
  • 晚會氣氛熱鬧美好,眾人開心互動。(圖 / 記者林稚雯)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