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O little town of Bethlehem

【張文亮專欄】宗教是教人做好事嗎?

同學,宗教是教人做好事嗎?   學生問道:「老師,許多人認為宗教不過是做『好事』,你怎麼看這事?」   在英文「good」與「right」,是有不同的涵義。做「好事」(good),不一定是做「對的事」(right)。「對的事」,比「好事」重要。更重要的,量尺在哪裡?「好」,是誰來說?「對」是誰來定?不應該是人,而是上帝。   很多人認為的好事,是自己定的好。自己認為的好,別人可能認為不好。例如企業家認為好的,窮人可能認為不好。A黨認為好的,B黨認為不好。A國認為好的,B國反對。胖子認為瘦好,瘦子認為胖一點才好。   同學,我是一個罪人。我的「好」與別人的「好」,不同時,我願意學習放下我的「好」,不用以信仰,為我的「好」背書。當我的「對」與別人的「對」,不同時,我願意靠主,放下我的「對」,不用以我的經驗、知識與熱心,抬高我的「對」。   這對我非常的難,是我時時需要主的原因。我禱告,願上帝照祂的時間,顯出祂的好,即或不然,我相信主的好,才是真正的好;主的對,才是真正的對。   宗教是教人做好事嗎?我不配回答。我不過是曠野的一陣風,是站著的空心蘆葦,是在主人桌子下吃碎碎的,是無用的小僕人。我,深願主耶穌的旨意成就,與我的妻子要我去掃地,我就去掃地。   (文章授權/張文亮教授) 張文亮老師最新作品【瘟疫有藍天:從公共衛生史與聖經談起 】 促銷專案全面特惠中( 2020年06月30日止 ) https://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561204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莫非有情專欄】鼓勵與接納,青少年不偏離

在青少年正在學習著思考判斷,以及自主決定能力,他們也時時刻刻被各式各樣的訊息所包圍,其中很多資訊和價值觀,和父母長期教導的不同,甚至相違背。長期的衝擊下,青少年不免開始動搖他們原來所相信,於是,在父母眼中那些想當然爾,對青少年而言卻未必是會選擇的答案了。   要幫助青少年在思考與選擇時不偏離,鼓勵父母,不急著把擔憂說出口,同時試著壓抑親子互動引發的怒氣,努力做到三個要點。   第一點是肯定孩子。讓孩子知道您理解他們的掙扎。不妨常問他們「今天過得怎麼樣?」、「有發生什麼事嗎?」不管他們說什麼,都專心聆聽,不插話、不急著否定和教導。   第二點是接納孩子。確認孩子知道,無論他發生了什麼事,身為父母的你們,都會無條件的愛他、接受他,因為你們所愛與看重的是他,而不是他的表現。   第三點是鼓勵孩子。讓他知道,您真心以他們為榮。並且常說「你做得很好」,或者「你很努力,下一次會成功的」之類的話語。   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幫助孩子養成正面積極的思考方式,並懂得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做最有益的決定。   幫助孩子飛往光的地方,因為那裏就是安全與希望!   (文章授權/台灣FOCUS家庭協會/林莫非)   面對大環境的挑戰,您的行動可以支持今日報堅定走下去! 點我奉獻 每日新聞不漏接 點此加入》今日報Telegram頻道  Telegram下載+中文化教學》 精選要聞》 「不要看你沒有什麼,要看你有什麼!」 陳光道牧師:發掘你生命裡的「一瓶油」 青春期兒子為何把母親推得遠遠? 7個方法回轉他的心 墾丁派對女王突遇婚姻瀕危,宿醉仍堅持上教會 調對角色後,迎接家庭事業都蒙福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夏昊霝專欄】COVID-19的省思》教會,走出牆吧!

我深覺上帝藉著這一波疫情,在拆牆!所有在牆內的,無論哪一種牆、有形的無形的、種族的、膚色的、性別的,甚至區域、國界。全部把自己關牆內的,早晚吃鱉。所有能走得出牆的,全部能活,甚至茂盛。而那些「一開始就不在牆內」或者「早就走出牆的」,現在都在活得快快樂樂。   用小規模的來說,「資訊透明」就是一種拆牆。而「刻意壓制資訊」就是一種維持牆的概念。這在這次疫情,這兩種哲學所帶來的差異,非常明顯。   如果巴別事件,是神強制介入,把大家內聚的私慾,重新打散,好讓人遍滿全地。那麼COVID-19可能是另一個巴別事件,要把大家內聚的概念打散,好讓人遍滿全地。可是,人類在物理上,早就已經遍滿全地了啊!但仔細想來並非如此,人類不是遍滿全地,人類是佔地為王。在自己的地裡面,我們內聚。   如果人類沒有犯罪,人類遍滿全地之後,世界會是什麼面貌?應該是沒有國界,沒有藩籬,沒有牆,也不需要牆的(沒小偷也沒猛獸)。   這個「人類沒犯罪」的畫面,跟今天「罪人,遍滿地面了」兩個畫面的比較,這中間的差異,我相信就是神在推動世界轉輪、歷史發展,所要彌合的差距。那麼最明顯的,這中間的差異,就是「隔閡」這件事情。   所以讓我們的思考方式,也走出牆吧~放大來說,當我們在牆內思考大使命,我們很容易把大使命轉譯「所以你們要來,來我們的教會聚會,來教會受裝備變成門徒」。可是如果我們用無牆的概念思考大使命呢?我們才真的會更準確的回歸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主耶穌基督的門徒」。不是嗎?   共勉之   (文章授權/夏昊霝牧師)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提摩太凱勒專欄】工作—它是從上帝而來的極好禮物

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是一個20世紀德國天主教會的哲學家,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做《閒暇:文化的基礎》。皮柏論證說,休閒不只是沒有工作,而是一種心靈或靈魂的態度,在這種狀態下,你可以按照事物的本相來沉思和欣賞它們,不必考慮它們的價值或直接效用。工作狂的頭腦(如西方文化所常見的)傾向於用效率、價值和時效的方式來看待任何事,但我們也必須有能力欣賞生活最簡單和平常的層面,甚至嚴格說來並沒有用、只是讓人高興的層面。令人吃驚的是,所謂嚴苛的改教家約翰.加爾文甚至也同意此點。他在談論基督徒生活時,也警告人們不要只從用途來衡量事物:   「我們若思考神為何創造飲食,就會發現這不但是為了人的需要,也是為了人的享受和使人快樂。和歡暢嗎?除了人的需要以外,神給我們衣裳的目的也是為了美麗和含蓄。草、樹和水果,除了本身實際的用處之外,也有他們美麗的外觀和味道……簡言之,除了神決定一切的受造物有實際用處以外,難道祂不也是賞賜它們吸引力嗎?」   換句話說,當我們看到任何事物時,要能夠說出像下面這樣的話:  世上萬物光華美麗,大小活物盡現驚奇,  世上萬物智慧奇妙,都是至高上帝創造。   除非我們時常停下工作、花時間敬拜(皮柏視為「休閒」的主要活動之一),單單欣賞和享受世界—包括我們勞動的成果,否則我們就無法真正體驗到生命的意義。皮柏寫道:   「閒暇是一種肯定的狀態,這和「不活動」不一樣……這好比一對情侶談話之間的靜默片刻,什麼話都不必說,兩人卻能融而為一……《聖經》上也這樣記載著,在收工之後,「上帝看到他所做的一切,他覺得非常好。」(創世記1:31)可見閒暇包含了人的內省行為,他看到了他在現實世界的工作完成之後,感到心滿意足。」   簡言之,工作—大量的工作,是使人生有意義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它是從上帝而來的極好禮物,也是賦予我們生活有目標的主因,但它也必須有自己恰當的位置,要服膺於上帝,它必須時常停下來,不僅為了身體的恢復,也為了喜悅地接受世界和日常生活。   我們可能覺得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會說:「工作當然很重要,不過工作也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準確地抓住這些真理是必要的。因為在一個墮落的世界裡,工作使人倍感挫折、精疲力盡,所以人們很容易就下結論說:「能不工作就好了,」或者只能短暫忍受工作的艱難。但另一方面,因為我們混亂的心靈渴求肯定和讚賞,所以也很容易落入相反的極端—生活只圍繞著事業成就,很少顧及其他。事實上,過度工作常常是一種可怕的企圖,嘗試要早早就把一生的工作做完,以便不要再去思想工作。這些態度最終只會讓工作變得更令人感到愚昧和不滿足。   當我們覺得「我討厭工作!」的時候,我們應當記得,雖然工作對於提醒我們萬物是受到的咒詛(甚至強化這個觀念)特別有效,但它本身並不是咒詛。我們被造就是要工作,而且也因此得到自由。另一方面,當我們感到生活完全被工作佔據的時候,我們也要記得必須尊重工作的限度。要過一個有意義的工作人生,就要牢牢抓住這套平衡工作與休息的神學,因為沒有比這個出發點更好的了。   (文章授權/提摩太 凱勒(Timothy Keller)臉書專頁)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