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請問你覺得這個禱告涵蓋多少人?有上萬嗎?其實已經上億了!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禱告太膚淺,有點應付,但內容並沒有錯,何妨就從 這個禱告開始學習為萬人禱告呢?禱告一段時間之後,我相信神會把更大的負擔放在你心裡。

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 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這是好的,在神我們 救主面前可蒙悅納。提摩太前書2:1-3

 

是否在我們的生活中,讓分別出來禱告的時間不會輕易的被打擾、剝奪和侵犯?今天要跟各位分享擴張禱告:

 

一、禱告內容的擴張 

1.懇求:基本上前面這幾個關於禱告的名詞,其實很難有清楚定義上的劃分,相似度很高,懇求是我們最熟悉的,為著迫切的需要、尋求答案、方向, 這個部分我們不難理解。

 

2.禱告:這個詞跟前面的懇求有什麼差別呢?我覺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約聖經中這個詞常常跟聚會連在一起,甚至它成為猶太人聚會的會堂的代名詞,似乎可以延伸出一種「聚集禱告」的概念,就是所謂「禱告的地方」。禱告當然可以是個人、個別的行動,但信徒聚集的禱告,也是格外的重要。

 

如果你的禱告都是個人的生活,是否也可以來經歷大家聚集的禱告呢?

 

在小組中3-5 個人的聚集線上禱告,從疫情開始我們在小組中推動的RPG,就是很好又靈活的線上聚集禱告。此外,每個月第一、三週教會的敬拜禱告聚集,也是非常鼓勵 大家可以一起來參與,經歷神的作為。這樣,從個別的禱告跨越到群體的禱告也是一種擴張。

 

3.代求:代求的本身像是一個「求情」的概念,因為我跟神的關係,我求祂來為你成就,代禱者與被服事者的關係並不是最重要的,認不認識沒關係。然而代禱者與神的關係才是重要

 

代禱者是一位能夠體貼神的心意,並透過禱告把神的心意彰顯出來的人。其實最關愛被服事者的人是誰呢?是神自己!基督是我們的代禱者,祂最能體會神的心,為我們禱告!所以在執行代禱這件事,最關鍵的不是我們與被服事人之間的關係,而是我們能常常求問神,體會神的心我該如何為別人禱告。

 

4.祝謝:就是感謝,感恩的禱告,這一直是禱告內容中很容易被忽略的部分,難道一定是事成之後才感謝嗎?還是說感謝本身就應該是禱告的內涵?有沒有可能感謝本身,就是我們尋求主很重要的一個態度?幫助我們聚焦在神的美善。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是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這節經文也明顯的提醒我們感謝是禱告的重要內涵,刻意的把原本要懇求的事件,轉化成你的感恩,鼓勵你去試試看。

 

當我們為別人代禱的時候,是否包含感謝?還是我們只負責代禱,如果禱告蒙應允了,是他自己要感謝神,我的代禱任務就已經結束?所以,學習把感謝這個元素放在我們的禱告中,也是擴張。

 

二、禱告範圍的擴張

主題經文裡提到要為「萬人」禱告,萬人是什麼意思?一萬個人?你要這樣解釋也可以!你覺得保羅認識的人有超過一萬嗎?我不確定。他的代禱名單有超過一萬個人嗎?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萬人」這兩個字所代表的,絕對不會只是數學上的意義。

 

在今年肯亞的短宣行程中,我有兩三天住在從烏克蘭到肯亞的宣教士家中。有一個弟兄特別說到15塊美金的奉獻,其中一部分會用來幫助孩子們買文具、課本、作業本等…,看到他我特別有感覺,因為七月份我在他們教會講道的時候,就是這位弟兄把我的破英文翻成史瓦西里語…。

 

當我幾天前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他們的宣傳影片,覺得特別親切和感動, 但同時在我心裡就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我從來沒有去過肯亞,從來沒有接觸過他們,和他們一起同工,而我偶然間看到了這個短片,我的感受會不會不一樣?我相信答案絕對是肯定的!我相信各位和我看到這個短片引發心裡的感受一定有差距,這很正常。

 

它只不過反映了:我們會比較習慣關心那些與我們有關係的、熟悉的人、事、 物。換句話說,我們的禱告就像我們的關心一樣,會受關係、熟悉度的影響。 就好像這次颱風,可能因為環流和降雨量的問題導致基隆淹大水,對我來說又不只是一個風災的新聞報導,因為跟我們一起去肯亞的幾位同工,正是基隆教 會的會友,所以在群組裡就會有一些特別的問候,所以基隆淹水對我來說不止是一則新聞報導,而是一群跟我有關係的人,可能現在正在經歷的切身痛苦。

 

有關係、有熟悉度自然會比較有感覺,但是這也正是我們的禱告無法擴張到萬人的關鍵因素,我們只習慣在與我們有關係的範圍裡禱告,如果一旦超出這個範圍,似乎禱告的意願動力就大大降低。

 

三、感覺不等於感動

我只能在有感覺的範圍禱告嗎?但是感覺和感動不一樣,感動是出於神,把我自己當作一個器皿,而不是禱告的主體,放在上帝面前,讓神來引導我。

 

保羅說為萬人禱告,你認為他對成千上萬的人,特別是所謂的外邦人(外族人)會很有感覺嗎?以我們對傳統猶太人的認識,他們不太可能對外族人有感覺的!保羅原本是很嚴謹的法利賽人,我們知道法利賽人對當時的政權是非常不友善的。他竟然會提到為君王和在上位的人禱告?

 

我相信這不是他的感覺和喜好,而是保羅遇見主的那一天,神把向外邦人和君王作見證的使命、負擔 (感動)放在他裡面,我相信這個「感動」在他裡面成為他願意為萬人禱告的重要力量。

 

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禱告:為我們的政府、甚至外國的政府,我們的評論批判不應該比我們的禱告還多,要批判,當時羅馬政府的問題絕對不會比今天少,他們對基督徒的敵意可能比今天更嚴重,但保羅說的是為政府、為在上位的人禱告。為你的主管、為你的老板禱告…,體貼神的行為他代求、體貼神的心為他感謝!

 

我們的禱告如果被感覺所限制,就很難在對象上擴張!甚至教會也會進入 一個循環,就是要不斷想辦法讓大家「有感覺」!但到底我們的動力是從感動來,還是從感覺來呢?

 

是否可能一開始禱告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但是我們願意把自己放在神的面前,讓神用祂的感動來擴張我們呢?或許在沒有感覺的情況下會覺得很乾、很乏味,但是這在神面前是可蒙悅納的;就算我禱告的對象似乎沒有感覺,但想到神喜悅我們為萬人禱告,是否神的喜悅會成為我們的感覺呢?

 

最後,讓我們試著為萬人禱告。

 

我簡單寫了一個禱告詞:「親愛的天父,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還不認識祢的百姓,我要把所有的佛教徒、印度教徒、穆斯 林、泛靈信仰和無神論者,都交在祢的手中,求祢為他們預備聽聞福音的機會,好讓他們可以接受耶穌基督成為他們的救主,離開黑暗歸向光明。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請問你覺得這個禱告涵蓋多少人?有上萬嗎?其實已經上億了!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禱告太膚淺,有點應付,但內容並沒有錯,何妨就從 這個禱告開始學習為萬人禱告呢?禱告一段時間之後,我相信神會把更大的負擔放在你心裡。

 

當你這樣禱告一個月之後,你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嗎?我告訴你:可能會有一個新的宣教士被打發出來;會有一個從來沒有福音進到他們中 間的族群或是地區,他們開始有接觸福音的機會;會有一個佛教徒或是穆斯林信了耶穌…,只是這些事情你在地上的日子都不會知道,等到將來有一天到天上,神會告訴你「某某人,當你2024年10月開始學習為萬人禱告的時候,我做了這些事,雖然你不曉得,但這些事情的發生都跟你的禱告有關…」,所以能為萬人禱告的關鍵不是你的人脈有多少?而是你能否突破熟悉感的限制,有新的擴張!

 

希望下面這句話能鼓勵我們──「不是有關係才禱告,是你開始禱告了就有關係!」

 

(文章授權/永和禮拜堂)講員徐延政/10月06日游靜如摘要

author

永和禮拜堂

台北基督徒永和禮拜堂的母堂是許昌街青年團契(現林森南路禮拜堂)。在基督裡我們要得豐盛的生命,更像基督!每個信徒都是貴重的器皿,一起來建造教會!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