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總統川普6日表示,除非美國與大陸、歐盟及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消失,否則不會撤回對這些國家的關稅。這番言論引發全球企業與投資人恐慌…隨之而來:台股下挫、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影響進出口貿易...等,身為基督徒當如何因應、從中有何看見?
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胡業民,現任約書亞管理學院老師暨顧問,他受訪時表示,觀察現今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對全球貿易及經濟秩序帶來多項主要衝擊與潛在風險,可略分三點:
1.對過去建立的全球貿易體系產生破壞
胡業民提到,人類花了80年時間,透過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世界貿易組織(WTO)等機制,努力建立一個可以對話、降低關稅、減少貿易障礙的世界。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被視為是對這80年努力的挑戰,可能使世界重回關稅戰的時代。
2.引發全球貿易混亂與不確定性
川普政府的關稅大戰,造成了超出想像的全球混亂。該政策的不確定性,有些國家採取報復性關稅回應,使得國際貿易秩序與定價機制產生混亂,導致企業可能緊縮,繼而影響各國經濟活動。
3.對美國自身經濟的潛在傷害
胡業民認為,當美國「攻擊」其他國家時,自身也會受到很大傷害。美國若全面提高關稅,可能導致國內各行各業受到巨大衝擊,特別是民生必需品價格上漲,可能引發嚴重混亂。
兩個40年,全球經貿秩序長久以來息息相關
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講座教授、跨領域設計學院院長暨台灣智慧製造創新營運中心主任佘日新教授直指:「當前的國際關稅動盪,可被視為一個結構性的改變,而非短期的波動。」當然,真正政策實施要待10日(台灣時間),可能還會有不同效應。
這一切與過去幾十年的全球經貿秩序演變息息相關,佘日新以「兩個40年」來談。
第一個40年,回溯到1985年,當時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等主要經濟體國家,共同簽訂著名的「廣場協議」,從歷史背景來說,美國經濟在相對強勢下,透過主要經濟體國家協調,利用貨幣政策促使美元貶值,調整匯率以改善美國的貿易逆差;相較之下,川普政府的核心工具,是直接提高關稅進行貿易調整,被許多國家視為粗暴做法。
由於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對美國構成一定程度「威脅」,所以,川普政府亟欲縮減貿易逆差,特別是針對大陸並促進美國國內產業回流,制定「中國加一」(China Plus 1)策略,顯示意圖全面地與大陸生產活動能脫鉤。
佘日新引用來自印度、縱橫美國的政策分析家 Tanvi Ratna 報導分析:
「川普的新關稅措施並不是貿易上的微調,而是一場全方位的『重置』第一步。2025年將有9.2兆美元的債務到期。通膨仍在持續,全球聯盟也正在轉變。如果這些債務轉為10年期國債,每下降1個基點(0.01%)的利率,每年大約可節省100億美元;所以如果利率下降0.5%,10年內可節省500億美元。一項宣布,引發了數個連鎖反應。」
對抗關稅大戰?對某些產業是辛苦的
胡業民再提,關稅變動性和不可預測性,對於台灣進出口經濟國家,即使只是14%關稅,台灣可能都難以負擔;例如健康食品和汽車的關稅就高達30%,某些產業關稅仍然偏高,最終可能轉嫁給消費者,繼而影響購買力。
「不要用關稅對抗關稅,因為這樣會使雙方都受到更嚴重傷害,」進一步建議,「學習越南的經驗,以零關稅進行談判,也許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智慧做法;以降低姿態獲得區域零關稅的方法來跟對方對談。」
胡業民並補充:「一些國家已經或可能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例如加拿大對美國採取高關稅進行反擊,這種以關稅對抗關稅的方式,容易導致雙方都受到更嚴重的經濟情形。」
佘日新指出,台灣某些產業早已外移,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如成衣廠、製鞋廠、運動用品製造,台商生產工廠多在東南亞。因此,美國對這些產品加徵高額關稅(例如,對台灣徵收32%,對越南出口加徵關稅後為46%,柬埔寨為49%),直接衝擊在此地佈局很深的台商,對台灣產業來說是「非常非常的辛苦的」。
現階段,美國製造業其實已經「空」了40年,供應鏈早轉移到台灣、大陸和東南亞,現採取高關稅大戰,就是希望吸引製造業回流到美國本土。
佘日新因此分析,「自動化程度不同」廠家,面臨不同程度衝擊,自動化程度較高產業,如電子業,較易在美國運用高科技進行生產,受關稅影響較小。而那些仍然依賴大量人力的產業,則會因此而受到震盪。
如果美國在關稅之後,進一步採取類似1985年廣場協議的匯率干預手段(貨幣戰),促使台幣升值的話,短期升值可能有利於台灣的出口,例如機械產業。但長期來看,美國政策走向難以評估,例如當年日圓大幅升值後,日本經濟陷入長期衰退、至少30年之久。更是我們需要借鏡之處。
反之,若台幣貶值,將使進口產品和原物料變得更貴,引發台灣市場通貨膨脹,例如:台幣會升息,影響房地產市場和年輕人購房能力、企業融資也不易,並會降低創新研發的資金及機會。
這是一個「結構性的改變」,而非短期波動,將勢必對台灣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胡業民最後強調,從川普政府的單邊主義關稅政策,動搖現有全球經濟秩序,來回顧這些年,包含COVID-19全球疫情壟罩三年、俄烏戰爭又是三年,現今全球面臨又一重挑戰: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我們看到的是新冠疫情(瘟疫)、刀劍(戰爭)、飢荒連續而來,可以說是神對世界的管教,希望我們都能夠悔改,求神憐憫,讓混亂情勢,不管是疫情、戰爭、或關稅制裁的景況,都能止息。」
胡業民著重點出,《以賽亞書》中,神的話明白啟示對於人類的烈怒,此次台股跌幅有目共睹,台灣家庭若參與金融投資,平均來說,可能家庭損失約達200萬,股災影響成為普遍性。
面對「末日經濟」,他認為,基督徒仍然不夠完全行於神的道中,否則神不會來「施行管教」,你我當禱告求神憐憫,不讓關稅大刀延續太久,希望這只是美國的談判策略,而非長期實施政策。
佘日新最後總結並呼籲:要以更長期的眼光來看待這些時局變化,並保持警惕,「我們是屬神的人,要從上帝長遠的眼光來看待一切機會!」
建議以下幾點:
一、從屬靈角度來看待經濟變化》
無論是否為基督徒,皆受到過去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盛行影響,這次反而是一個回歸上帝教導「簡約原則」的機會,個人可思考減少不必要開支,培養知足的心。應避免僅關注短期市場反應,而需要安靜學習神的心意。
二、關懷弱勢群體,實踐慷慨給予》
經濟面臨挑戰的時期,更應關心和幫助那些經濟狀況較差的人們,一位英國牧師曾說:「盡你可能的去賺,盡你可能的去省,然後盡你可能的去給」,在此時代,當更多地照顧窮人。
三、不要恐慌,拉高眼光,著眼長期情勢》
面對股市波動,不要恐慌,即使投資股票可能遭受損失,也當以更宏觀視野來看待。對基督徒而言,更應尋求從上帝而來的平安,相信上帝所賜的是「不能被震動的國」,以更平和、安穩的心態面對生活。
四、謹慎接收資訊,避免被網路謠言誤導》
建議,不要隨意觀看網路上的資訊和政論節目,因為有些內容可能為追求流量而散播不實或誇大言論。你我要成為有智慧的人,不受撒但的引誘。
五、尋求屬靈的幫助和指引》
建議可以去教會,尋求牧者的禱告和指導,相信福音,確信神在歷史中掌權,祂的國度永恆不變。基督徒們更要抓緊時機,傳揚「神的國」才是生命真正的平安所在。
相關閱讀》
股票繼續跌,情緒快崩潰? 「三個感動」寫給你,還有快撐不住的人
當全球股市慘跌,倚靠神的供應不恐慌! 資產縮水但上帝恩典不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