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睡眠科人越來越多,有睡眠困擾的孩子,也是佔不小的比例...
【數位排毒第一篇:不再讓手機影響孩子的睡眠與成長】
已經有大量的數據顯示,這世代需要看睡眠科人越來越多,在教育現場,有睡眠困擾的孩子,也是佔不小的比例。
雖然有一些是生理的影響,但手機對睡眠的影響也不容小覷,「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導致孩子入睡時間越來越晚,影響成長以及隔天學習狀況。
以下六招一起試試看:
1.設定「數位日落時間」
我們的身體有個內建的「生理時鐘」,當天色變暗,身體就會開始分泌褪黑激素,幫助入睡。但問題是,手機、平板的螢幕藍光就像「人造陽光」一樣,欺騙大腦,讓它以為還沒到睡覺時間!
解方:在家裡設定「數位日落時間」—每天固定一個時間,例如睡前一小時,全家一起關閉螢幕。可以搭配智慧燈泡,當時間到了,燈光調暗,提醒大家進入放鬆模式。
2.創造「睡前儀式」取代數位娛樂
有些孩子會說:「可是我滑手機才能放鬆啊!」其實不是不能放鬆,而是習慣問題。如果我們幫助孩子建立新的「睡前儀式」,用更健康的方式來替代手機,他們會更願意改變。
解方:設計專屬的「睡前儀式」—可以是親子共讀、日常對話、伸展運動,甚至是泡杯溫牛奶。讓孩子期待這個儀式,而不是依賴手機來入睡。
3.「無手機區域」:房間就是睡眠的聖地
許多家長以為「孩子玩完手機、關燈睡覺」等於「沒問題」,但其實手機只要放在枕邊,就很容易讓人忍不住拿起來滑一下,或是被突如其來的通知吵醒。
解方:規定「無手機區域」—房間就是專門用來睡覺的地方,手機不能進去。可以設置「充電站」,讓手機睡在客廳或玄關,而不是陪伴孩子入睡。
4.設計「手機床」,讓裝置也休息
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很多時候來自於「情感連結」—他們把手機當朋友,當成陪伴。因此,如果我們把手機也變成「需要休息的東西」,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讓手機去睡覺」,甚至可以幫手機蓋棉被。
解方:DIY「手機床」—用盒子、布袋或小盒子裝飾成「手機專用床」,每天睡前把手機「送去睡覺」。可以用娃娃、小卡片增加趣味性,讓孩子有儀式感。
5.用「實體鬧鐘」,取代手機鬧鐘
「我不用手機不行啊,因為我要用它當鬧鐘!」這是許多家長與孩子的共同理由。但其實,手機放在床邊當鬧鐘,常常變成「滑手機的藉口」。這真的很重要啊!
解方:換成「實體鬧鐘」—讓手機遠離臥室,改用傳統鬧鐘或智慧鬧鐘(無螢幕版)。可以選擇模擬日出燈光的鬧鐘,讓孩子用更自然的方式醒來。
6.「夜間飛航模式」:自動排除干擾
有時候,即使手機在客廳充電,孩子還是會因為擔心「朋友傳訊息沒回」而焦慮,影響睡眠。因此,我們可以善用「飛航模式」或「勿擾模式」,讓孩子安心地睡覺,不用擔心訊息干擾。目前我自己用的策略就是這一個!早起也不會有訊息,不會一起來就手機滑手機!
解方:睡前統一切換「飛航模式」—讓孩子知道,這段時間所有訊息都不會跳出來,避免滑手機的衝動。家長也應該同步執行,以身作則。
我們不能完全杜絕科技,但我們可以學會管理它,讓數位工具「在對的時間出現」,而不是佔據我們的生活。
哪一個策略你最喜歡?或是還有其他策略呢?歡迎留言告訴我哦!
不帆心家庭教室創辦人,親職講師與現場教師。期待藉由真理、教育與輔導專業,幫助新世代家庭有更好的溝通默契,活出上帝創造的美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