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上海外灘曾是西方列強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務和文化中心,是當年各國領事館與國際金融資金在大陸的大本營。      (攝影/記者吳佳玲)

上海最繁榮時尚的一條街-南京路。      (攝影/記者吳佳玲)

黃浦區之於上海,猶如信義區之於台北,是該城市最精華的地段。臨黃浦江畔的外灘,是當年各國領事館與國際金融資本在中國的大本營,也是上海政治、金融、商務和文化的中心。緊連著外灘的南京路步行街,名店林立,是上海最時尚與繁華的一條街,逛街購物人潮熙來攘往,好不熱鬧!

一到夜晚,彩色建築照明從城市的四面八方亮起,不僅點亮了上海夜空的天際線,更將整個城市妝點得絢爛奪目,相較於白天充滿商業大城的忙碌步調與擁擠,夜晚的黃浦區,美的令人目眩,盡顯十里洋場的絕代風華。

沐恩堂 沐浴主恩中

上海沐恩堂,屬基督教美國衛斯理教派。      (攝影/記者吳佳玲)

上海基督教沐恩堂主堂。      (攝影/記者吳佳玲)

就在這黃金地區的中心點-西藏中路上,聳立著一座醒目的紅磚結構哥德式教堂,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近代建築,即為「沐恩堂」,屬基督教美國衛斯理教派,由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傳教士李德所創,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奧匈籍捷克人鄔達克。

「沐恩堂」前身是美國教會監理公會所設的監理會堂,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1900年為紀念信徒慕爾的贊助,命名為「慕爾堂」。直到19世紀信徒人數劇增,舊堂不敷使用,透過募捐將原「中西女塾」(即現堂位址)讓給慕爾堂建造新堂,1929年開工,1931年落成。直到1958年開始,黃浦區基督教各教派實行聯合禮拜,將教堂定名「沐恩堂」,意為「沐浴主恩」之意。

以黃色調為主的玻璃窗。      (攝影/記者吳佳玲)

磚木構造建築 展現古樸之意

教堂坐東朝西,占地面積1347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為3138平方公尺,為磚木混合結構外牆,以凹凸紅磚相拼,西南角有一座塔樓,牆角和窗框鑲嵌隅石,顯出古樸之意。教堂建成後,當時被稱為「建築雄偉,居全國各堂之首」。1936年,一位美國教徒前來參觀,曾捐資於教堂鐘樓頂部架設一座5公尺高的霓虹燈十字架,底座還上馬達,使閃亮的十字架可360度轉動,遠近馳名。

教堂有寬大的門廳,中部是教堂主體,包括主堂、樓座、音樂室等,約可容納1000人;大堂的長方形柱子和樓座的欄杆及講台,都以人造石裝飾,玻璃窗以黃色為主。每逢耶誕節期間,上海基督教沐恩堂分別舉行青年燭光音樂崇拜和聖誕音樂崇拜,估計約有近1萬5千人參加。

文革後 上海最早復堂的教會

上海沐恩堂主堂前方講壇。      (攝影/記者吳佳玲)

文革時期,該堂被迫關閉,停止相關宗教活動,直到1979年9月2日,沐恩堂恢復禮拜,是上海最早恢復宗教活動的基督教堂,上海市基督教兩會會址都設在沐恩堂內,也是全國及上海基督教界重大會議和典禮最常舉行的場地。

多年來,上海沐恩堂的外面和內部設施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2010年3月初開始啟動修復工程,主任牧師姜茜莉表示,已有80年歷史的沐恩堂按著「修舊如舊」的標準進行修繕,首次加裝現代化消防和安全監控設施,建築外觀安裝照明設備;講道聖台不僅擴展,還安裝多媒體和同步翻譯系統,並於同年7月28日舉行獻堂感恩禮拜。

如今的上海沐恩堂,儼然成為黃浦區重要的信仰地標,不僅在歷史發展意義或所處的地理位置上,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更成為繁華商業地區民眾的祝福!

姜茜莉牧師。      (攝影/記者吳佳玲)

【教會小檔案】

  • 教會名稱:上海基督教沐恩堂
  • 建立日期: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1929年開工,1931年落成。
  • 建築風格:紅磚結構的哥德式教堂
  • 現任牧者:主任牧師姜茜莉
  •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西藏中路316號【Map】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