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過世多年的張鈴宜,在照顧親生兒女的同時,也身兼志工媽媽。她用十幾年的時間,說故事給孩童聽,也聽孩童向她吐露心事。每一次聆聽,心中想好好愛孩子的力量就壯大一次,她內心期盼有一天能藉由自己,協助他們走出陰霾。
張鈴宜擔任諮商媽媽時,接觸的盡是家庭背景有狀況的孩子,包括家暴、虐待等,「因為我們不是專業心理輔導員,只能透過短短三十分鐘聽孩子訴苦,陪伴他們。」孩子長大後,張鈴宜為了想分散對親生兒女的關注,同時想在後半的人生裡做有意義的事,遂在教會姊妹推薦下,加入展望會寄養家庭的行列。
回想這四年與寄養兒童的日常生活,張鈴宜從一開始的緊張、不安,但在社工員與家人的支持下,她也逐漸熟能生巧,走過一段又一段挫敗的時刻。
張鈴宜表示,當初決定成為寄養媽媽時,家族都很支持,給予她強力的後盾。甚至,當遇到寄養兒童不受控時,張鈴宜的兒子還會提醒她說:「其實孩子是很愛妳的,很愛我們這個家。」
寄養服務是在孩子無助的時候給予溫暖、照顧和擁抱。(圖/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對張鈴宜來說,她不只是看到孩子的改變,也看到自己的改變。例如她提到,剛開始照顧時,常因寄養兒童無法控制的行為及情緒,感到不知所措,尤其當她跟孩子談規矩,他們都難以一一遵守。
「直到有一次上展望會課程時,講師提醒我們:『面對受傷的孩子,給他愛才是最重要的事。』,我才豁然開朗!」畢竟,孩子不會永遠待在寄養家庭,離開後他們就要重新面對原生家庭,所以就更要把握時間,給予愛,培養他們成長。
「這些年裡,我的觀念大轉變,徹底明白『在談規矩之前先談愛』的道理,」張鈴宜扭轉以往的教養觀念,認為唯有溫柔地先以「愛」為優先,因每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不管做對或做錯,都不要太快去否決他們,而是仔細去傾聽,聽出背後的原因。
「我覺得對孩子要有耐心,當一個很好的傾聽者。當孩子被認同,他在這個家也會感到很安心,」她說。
關於寄養媽媽的日常記憶,張鈴宜說她是個不善言辭的人,習慣以擁抱取代言語,或是常常與孩子們一起禱告,「雖然孩子不喜歡上教會,因為心靈比較敏感,害怕面對人群,但她喜歡帶著大家一起禱告,有一次還在禱告時說:『上帝你要保護我們這個家。』當下聽到我是很感動,因為代表她認同我們這個家。」
寄養個案畫作─在寄養家庭的陪伴之下培養出繪畫技能,並逐步邁向自己的夢想;袋鼠是寄養家庭的象徵,陪伴孩子走出低谷。(圖/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雖然寄養家庭終究只是孩子們短暫的家,但張鈴宜表示:「儘管能陪伴的時間很短,但也要盡可能在這段時間給孩子補充能量,讓他們可以繼續走人生的下個階段,也就是這股信念讓我願意持續擔任寄養媽媽。」
「他們經過流淚谷,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詩篇84:6
欲了解台灣世界展望會寄養家庭服務,請洽詢電話(02)-2585-1195,台灣世界展望會台北家庭寄養服務中心。
如何成為寄養家庭:https://pse.is/3rncyw
寄養三十邀你家1:https://pse.is/3rd8x7
精選要聞》
「大動員,一同復興台灣!」11/1起串聯全台40天禁禱 抵擋仇敵、預備聖誕季大收割
臉書正式更名為「Meta」!將發展虛擬世界「元宇宙」 是願景?還是隱憂?
婚前婚後都甜蜜!柳子駿牧師、景聖禾師母的相處秘訣:相信對方是個「言行一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