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左:全台第一座活字印刷機及第一座手拉升降梯。右上:鄭文仁、羅仁貴牧師欣賞宣教師馬偕手杖、手稿等展品。右下:「舊邦維新:19世紀臺灣社會特展」西方宗教展區。      (照片來源/台灣歷史博物館)

6月30日,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舉辦「舊邦維新:19世紀臺灣社會特展」開幕典禮,邀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長鄭文仁牧師、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羅仁貴牧師等牧者到場,會場除展出19世紀清領時期的台灣文物,同時可見到許多宣教士的珍貴文物,例如馬偕博士的手杖。

會中,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也特別獻唱100多年前,由宣教士帶來台灣的詩歌,這些珍貴曲譜都在展場中一併展出。

透過19世紀的文物、圖像,特展讓觀眾回顧在這個劇烈變動的世代裡,臺灣島上的原住民、漢人移民、西方探險者、商人及傳教士等,交錯往來的景象。其中有過政治、經濟及文化的激烈爭奪,甚至是流血衝突,但也為這個四面環海的島嶼,迎來了新時代的風潮。

西方宗教在台灣

6月30日開幕典禮貴賓剪綵,由左至右為,真理大學校史館陳俐甫組長、台南神學院王崇堯院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研發中心黃哲彥牧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長鄭文仁牧師、臺史博呂理政館長、長榮中學朱忠宏主任牧師、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黃維綱老師。      (照片來源/台灣歷史博物館)

19世紀的西方文化,對全球的影響不只在物質上,也在精神上。渡海而來的除了商船與艦隊,還有抱持著捨己精神的宣教世們。

西方宗教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早已根植在西方文化中,但是對生活在台灣這個東方島嶼上的民眾而言,宣教士們所傳的,不只是一種新的宗教,而是一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甚至是生死觀。

回望這段歷史,不是懷舊,而是思索:島嶼是我們的故土舊邦,我們無法影響或改變已經發生的歷史,但未來的我們是否有新的道路。

【「舊邦維新:19世紀臺灣社會特展」展覽資訊】

點圖可放大。      (圖片來源/台灣歷史博物館)

  • 日期:2015年06月30日-2016年02月21日
  • 地點: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一特展室」
  • 地址: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MAP】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