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瘋傳一則消息「台灣將發生大地震」,原因眾說紛紜。張茂松牧師特邀地質專家汪中和弟兄分享:國外學者的「地震說」屬不屬實、台灣有哪些地區易受影響、位於「地下室的教會」該如何因應,以及地震來臨時的應變措施。「求主讓我們有警覺面對可能來的風暴,提醒我們做好預備!」
張茂松牧師。(圖/新店行道會ZOOM會議室)
台灣處於板塊擠壓的「危險地帶」
台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聚合邊界,為一個造山作用活躍的活動機構區,沿著蘭嶼與澎湖之間的軸線,每年縮短8公分。擠壓凝聚的能量,使得台灣先天性地震頻繁。
2020年12月10日晚間,台灣發生芮氏規模6.7的強烈地震,震央位於宜蘭東方近海,多處出現4級震度,這是2000年以來,台灣發生的第七大強震,所幸震源深達77公里,震波到達地表後破壞力大減,沒有造成重大災情。
曾任中研院地球所的汪中和弟兄分享,這是友善、良性的地震,既舒緩地殼擠壓的應力,又沒有造成破壞。
汪中和弟兄,曾於中央研究院地球所任職。(圖/新店行道會ZOOM會議室)
依現今科技能力來看,所有的自然災害中,透過各式的氣象與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如寒潮、高溫、颱風、豪大雨、暴潮、火山爆發等,都能在事前提出預警,並即時針對可能的受災區域做好防災工作。只有地震,直到如今仍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事前預警,只能時時做好防災的準備。
近20年世界重大地震災害事件分布,亞洲傷亡特高,台灣就在重災區內。(圖/新店行道會ZOOM會議室)
世界發生規模7.0以上強烈地震的個數呈現增加趨勢。(圖/新店行道會ZOOM會議室)
自1999年以來,台灣有感地震的次數也明顯增加,2009年以後平均每年高達600多次,是1999年以前的10倍;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月平均地震次數為55次,但在2018年9月到2021年6月,有感地震次數明顯偏低,是罕見的低震期。
許多學者也指出,台灣過去每年藉著數百個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動,每年平均釋放約10顆廣島型核彈的能量,以抒發地殼擠壓所累積的應力。隨著地球均溫節節上升,地殼能量不斷累加,二十年來全球地震的規模及頻率都在提升,地震活動更將日益頻繁的衝擊我們。
然2018年9月到2021年6月以來,台灣卻反向進入地震寧靜期,有感地震的次數大幅減少,十分異常。換句話說,地殼擠壓的能量已經累積相當的數量,但卻一直沒有適當地釋放,台灣面臨強烈地震的風險大增。
亞洲是全球地震重災區,自1973-2020年全球每年發生規模7以上的地震次數持續增加,台灣也不例外。從1995年中央氣象局正式公布台灣有感地震的次數資訊後,過去年平均是58次;921大地震後,2008年年平均是407次;2009年至今則是630次,如今的數據是1999年的10倍之多。
日本與台灣有兩塊相同的板塊(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因此地震的能量傳地極為密切。(圖/新店行道會ZOOM會議室)
另一方面,台灣與日本之間有密切的地震連動性,地質板塊結構雷同,都有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因此過去日本的許多地震與我們息息相關。
其中包含1896年三陸地震(規模8.5)、1923年關東大地震(規模7.9)、1995年阪神大地震(規模7.3),以及近期在2011年東北外海的大地震(規模9);對應台灣則是1906年梅山地震、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1999年集集大地震,間隔時間剛好都是5-11年間。至於2011年日本東北外海出現大地震,而台灣至今已到2021年,剛好與2011年是10年間隔,所以台灣很有可能即將面臨超過規模7、死傷人數高於1,000人的大地震。
曾有學者提出警告,在北台灣的板塊隱沒帶,曾在1815年、1909年都發生過規模7以上的強烈地震,若台灣也如日本一樣在板塊隱沒帶有百年一次的地震周期,則台北、宜蘭兩地恐於近期有遭遇強震的風險,須嚴加提防。
汪中和指出,都會區是台灣當前地震災害的高風險區,越是人口稠密的地方,就越有其危險性,而目前主要為台北、台中、高雄、台南等主要大城市更須留意;就地區而言,台灣地震以西部地震帶風險最高,其次是台北盆地,若東北及西南外海發生強烈地震,還有海嘯侵襲的風險。
在2015年中研院發給政府的建議書中提到三大訴求:老屋不倒、生命確保、機能不停。希望推動民眾防災理念,將大地震帶來的危害降至最低。
【地震後的注意事項】
1.收聽廣播、上網,接收主管機關即時訊息,不要製造或聽信謠言,不佔電話線。
2.立刻檢查是否有人受傷,輕者扶助治療,重者先做急救再送醫院。
3.注意瓦斯管有無漏氣引發火災之可能。
4.避開掉落地上的電線和電線碰到的物品。
5.不要開車上路,以保持救災道路暢通。
6.不到山區旅遊,以策安全。
7.防範強烈的餘震。
並且,汪中和提醒,平時就要準備每人一個避難包,包含長者、嬰幼兒;放置在容易取得的位置。水和食物盡可能準備3天分,每半年要檢視更新一次必需品。
【緊急避難包-內容物】
1.容量20-30公升的背包,帆布或尼龍等堅固的布料製成,多口袋型最佳
2.維持生命基本用品:礦泉水、食物(泡麵、餅乾、罐頭、巧克力)。
3.醫療用品:個人常用藥、急救用品。
4.照明用品:螢光棒、手電筒、電池。
5.求救用品:瑞士刀、哨子、求生繩。
6.禦寒衣物與用品:棉手套、毛毯、內衣褲、輕便雨衣、防寒膜、暖暖包、面紙、毛巾、環保餐具、水杯。
7.通訊用品:收音機、備用電池、行動電源。
8.個人物品:現金若干、文具、備用鑰匙;身分證、健保卡、通訊錄、銀行、權狀電子檔(儲存隨身碟內)。
地震相關Q&A
Q:台灣的三角斷層在哪裡?
A:靠近關渡、湖口,位於臺北盆地的西北地區,林口臺地的邊邊,一直往陽明山、基隆外海延伸出去的地帶。
Q:哪種房屋類型容易倒塌?
A:屋齡超過30年,防震係數標準都是比較低的,房子越老、風險越大;2003年集集大地震後所建的房子,建築規範大提升,抗震效果相對較強。
Q:獨棟跟連棟的房子哪個堅固?
A:通常連棟的房子抗震能力會稍微好一些,但是建築物需要對稱,若不對秤容易造成危險;也要看地質環境,土地鬆軟處較堅硬處危險。
Q:教會可以怎麼做?
A:教會一定要做好事前準備,先確認建築物的抗震能力高不高,要懂得聚會後如何疏散。希望教會可以成為社區避難中心,讓大家在地震時能有倚靠。
Q:地震發生時,要往上還是往下跑?
A:先不要跑、先躲好,保護自己的頭部,不要讓我們受到重物的擠壓,可以到堅固的桌子下面、床旁邊,或是四周都有牆的浴室,會相對安全;等情況穩定後,若沒有發生火災,就往下跑,千萬不要坐電梯,高樓層的弟兄姊妹也只能使用逃生梯。
Q:國外有學者指出2021/8/15台灣會發生大地震,您怎麼看?
A:這位學者是俄羅斯科學院裡面的人員,所以有其專業背景,他是用能量累積來估算地震發生的可能性,但以現階段科技來看,很少有國家真正能夠100%預測地震,只有中國曾預測過一到兩次,成功機率不到萬分之一;再者,他說的那個地震的位置,也不在我們評估(容易受影響)的地段,因此我對他的說法仍有些保留。(編按:後續證實,2021/8/15並未發生大地震)
Q:位於地下室的教會安全嗎?
A:地下室一般來說結構非常完整,抗震能力高,但若垮台,地下室則是最危險的地方,所以要以個案為主;另一方面,地下室有淹水的風險,因此建議把重要的文書資訊放在一、二樓。
聖谷行道會吳文朗牧師作結束禱告。(圖/新店行道會ZOOM會議室)
聚會尾聲,張茂松牧師邀請眾牧者一起禱告,求神幫助我們能為台灣這塊土地守望,並由聖谷行道會吳文朗牧師作結束禱告:「主啊,我們相信祢是台灣的主、掌權的神,當教會這段時間來到祢的面前呼求祢,祢已經聽見。求祢降下祢的恩典,我們不知道災害什麼時候來,但請讓災害影響降到最低,也讓更多人被警醒,這段時間做好預備避難,讓眾教會成為承擔大使命的教會,傳福音要趁著白日作工,謝謝耶穌,聽我們的禱告,奉耶穌的名,阿們!」
*舊資訊*【有關網路流傳花蓮將發生規模7.7地震之預測】 相關說明
中央氣象局110.8.10 (以下為全文)
近日有民眾發現網路媒體Youtube上有一段影片疑似地震預測言 論,該影片於110年7月16日發布,根據臺灣近期地震活動進行預測, 暗示花蓮地區將於110年8月15日發生規模7.7地震。這段影片造成社會大眾之不安,茲就本局業管及目前地震預測技術之發展說明如下:
本局負責24小時全天候監測臺灣地震活動,迅速對外發布有感地震資訊,一旦發生有感地震或異常地震活動,本局將於第一時間對外發布資訊,提供民眾與防救災單位參考應用。
臺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處,地震發生頻繁,以近十年統計資料來看,每天平均約發生100次地震,其中規模4.0至5.0 的地震發生頻率約每2天多就會發生1次,而規模5.0至6.0的地震約2個星期多就可能出現。至於規模7以上地震的部分,可供統計分析的樣本較少,自1900年以來至2020年為止的121年期間共計39次,但幾乎都於1978年以前發生,之後僅3次,包括1999年9月21日921大地震;惟最近一次花東陸地上規模7以上的歷史地震活動要追溯到1951年,自該年10月22日至11月25日於花蓮北部近海與花蓮南部接連發生4次 規模7以上地震(2次7.3、2次7.1),鑒於樣本數不足較難進行統計分析。
對於地震預測之研究,全世界各國與地球科學家,皆投入大量人力與經費進行各項地震預測的研究,但至今仍未有成熟的理論根據與實際驗證可供實際作業運用。地震預測雖非短期內可以達成,本局亦積極進行數種相關之地球物理觀測作業,包括全球導航衛星系統 (GNSS)及地殼形變、電離層電子濃度、地磁變化、地震波速度與地震活動度等,並與學研界合作進行地震前兆研究。
囿於科學界現階段對於地震預測技術仍未臻成熟,無法準確預測地震發生的確切時間、地點、範圍及強度。為減少災害發生,氣象局目前正積極推廣「地震速報」系統,也就是在地震發生後,速迅對位於震央附近以外區域發出預警,以爭取數秒到數十秒時間供各界採取應變處置作為。
在此重申「地震預測」如無嚴謹的科學論述與資料校驗,實不具備防救災之意義,民眾勿需恐慌;提醒民眾隨時做好防震與臨震應變準備。倘遇網路發表地震言論,建議不要為其傳播、炒作,避免引發社會關注,造成社會大眾不安。
精選要聞》
五面金牌全拿走! 美泳將臂上刺以賽亞書:低谷中再起的力量,一定比挫敗給你的打擊更大
為政治領域禱告需打破三個迷思! 黃健庭:要禱告台灣政治文化「成為好土」
曾陷失業憂鬱低潮 豐盛號老闆:安靜在神裡面,不再自己爭取,神就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