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台南市基督教協進會「第十二屆第二次會員大會開會禮拜」於「民族路基督長老教會」舉行,牧者齊聚禮拜與開會,並由理事長蔡安祿牧師分享信息。(圖/記者辛毓珊)

12月27日上午,台南市基督教協進會於「民族路基督長老教會」舉辦「第十二屆第二次會員大會開會禮拜」,由理事長蔡安祿牧師分享信息「應得與不配」。蔡牧師說:「讓我們分享產業,帶來大台南眾教會共好、均質化,一起豐富強盛!」

「台南市基督教協進會」理事長蔡安祿牧師,以〈路加福音〉浪子回頭的故事,帶領會眾思考「應得與不配」的心態,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命表現,並說明:「當人的心態,能從『應得』轉成『不配』,是很大的突破時刻!」

 

「應得心態」往往導致不知感恩,而人的心田,若沒有「感激」滋養就會荒蕪,有如土地失去水分,變成沙漠,蔡牧師直言:「缺乏感恩則注定冷漠自私,不會關愛別人,縱使給他陽光,他也不會因此發出溫暖。」而一個人能不能感恩?和環境好壞不盡相關,端視其心能否發出正向的果效。

大台南眾教會牧者齊聚「民族路基督長老教會」參與台南市基督教協進會「第十二屆第二次會員大會開會禮拜」,眾牧者一同敬拜讚美。禮拜由李仁育牧師(左)司會。(圖/記者辛毓珊)左上:周信典牧師祈禱,並由右上:「民族路基督長老教會」机嘉勝主任牧師、張正德牧師(左下)及段賽英牧師(右下),分別以台語、華語及排灣族語讀經〈路加福音〉15:11-12、17-19及28-29節。(圖/記者辛毓珊)由「台南市基督教協進會」理事長暨「大光基督長老教會」蔡安祿牧師短講,分享信息「應得與不配」。(圖/記者辛毓珊)

人在極困苦中,仍能因「感恩」而剛強

首先,蔡安祿牧師分享一個台灣社會的真實故事:「一個父親經商失敗,不得不變賣家產還債,瞬間窮困潦倒,妻女因此離家而去,只剩兒子與其相依為命;父親沒有其他專長,只能開計程車維生,收入僅能溫飽。」至此,看似悲情,但孝順的兒子不離不棄地維護家庭,於是有了不一樣的光彩。

 

兒子考上了高中,開始打工貼補家用,並把握時間認真讀書,從未失志,最後考上了好大學;父親拿不出學費,他就申請助學貸款、為自己打拼。其父感念地說:「若不是兒子如此願意和我一起努力,我早就活不下去了。」

 

「這故事讓我們看見:即使身在極大困境中,這兒子卻能不計較、不以『自己應得』來為難父親,反而成為父親的支持。」其感慨地說:「如今,社會易發埋怨,許多人將他人的幫助與資源,視為理所當然。我也曾聽過有弟兄姊妹,因教會聖誕節沒有辦聚餐而心生埋怨。」

 

「當人與人的互動中,有越來越多的『理所當然』時,是不幸的。」蔡牧師說:「社會、教會及家庭都一樣,當時,我便勸他說:其實您的經濟很不錯,教會無力請客,您來請也是很好的,也更有意義了!」

「人若越多把恩典視為理所當然,就越成為一個人的軟弱。」蔡安祿牧師說。(圖/記者辛毓珊翻攝PPT)

一個人越視恩典為理所當然,生命就越軟弱

路加福音15:13節,小兒子對父親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後來,他因任意放蕩,淪落至田裡放豬,餓到不得不拿豬吃的豆莢充飢;蔡牧師說:「一個人的生命,若『應得的』態度越多,他的生命就越軟弱。」而「應得」的態度,有那些特徵呢?

 

1. 「應得」:視所得為「理所當然」

路加福音17:12-19節說道,有十個長大痲瘋的人,遠遠站著呼求耶穌憐憫,每一個人在順服耶穌「把身體給祭司察看」的命令下,都醫治了。

 

「但卻只有一個人,聖經說: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這人是撒瑪利亞人(15-16)」蔡牧師說:「其身分讓他感到不配,於是滿有感恩、回到耶穌面前敬拜,但其他人,他們自認應得,就將耶穌的恩情,視作理所當然了。」

 

2. 「應得」心態:充滿「埋怨與比較」

「應得」心態的人,也容易埋怨。有如「在家卻有如浪子」的大兒子,生氣地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路加福音17:29-30)

 

「你並沒有給我…你倒為他…」蔡牧師說:「這是一種比較心態,看自己得到的怎麼差這麼多?他認為自己應該要『比』弟弟得到更大的恩典,於是大大生氣、埋怨,甚至有斥責父親的意味。而這根源,就是不知感恩。」

 

蔡牧師繼續說明,當大兒子聽見父親為弟弟作樂跳舞的聲音,「他知道了一件喜事:弟弟無災無病回來了,本可以一同歡喜慶祝,卻因為比較的心態,不滿父親為其宰了肥牛犢,而開始生氣不快──這就是在比較!」他不肯進去一同歡喜,就是比較的結果。

 

「個人經驗中,我感到容易受『比較』挾制的人,通常較沒有安全感,自我形象較為低落,常常會在比較中,感受到很大的壓力。」蔡牧師說。

 

「窮苦」是祝福,帶來「醒悟」,成為蒙恩的轉折點

路加福音15:21節,小兒子悔改對父親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蔡牧師說:「不配,即自認不相稱、不合適或不值得。其實小兒子起先比哥哥更誇張,是直接要求分家產的人,但他心態從『應得』轉成『自認不配』,關鍵就在經歷了『貧窮』。」

 

小兒子耗盡了一切,又遇著大饑荒,淪落與豬同食豆莢,在窮苦中於是醒悟了過來。「當他充滿了缺乏感、無能為力時,就醒悟過來了;上帝也常使用困難的環境,讓我們醒悟自己的不配,進而獲得祝福。」蔡牧師說。

 

我們常羨慕他人富足嗎?蔡牧師說:「其實有許許多多的大教會,都是從小且沒有資源的景況中成長的。」上帝透過「貧困、有限」成為祝福的記號,「我們體悟到了不配,於是來到祂的面前等候、尋求,因而得著豐富。」

 

以賽亞書61:1節說:「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蔡牧師說明:「貧窮的人,指的是『心靈感到有需要』的人,這樣的人,才有領受的能力,得以接受上帝的恩典。」

蔡牧師引述泰戈爾對三個問題「甚麼最容易?甚麼最困難?甚麼又最偉大?」的回答:「世上最容易的,是指責他人,最困難的,是認識自已(醒悟),而最偉大的,是愛。」(圖/記者辛毓珊)

醒悟,是重新檢視了光景,並認識了自己

蔡牧師說明,醒悟」在希臘原文裡指「向著他自己、對著他自己」,即「重新檢視身處的光景,並認識了自己,小兒子醒悟後發現父親的豐盛,「他的父親從前就豐盛,但小兒子直到醒悟後,才得見此事實,也發現自己的愚昧、需要向父親道歉。」蔡牧師說。

 

活在醒悟中,行在恩典裡

蔡安路牧師說:「讓我們活在醒悟中,不斷認識自己,生命有所更新,看看保羅在腓立比書3:5-6節怎麼說的?我第八天受割禮;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憫支派的人,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就律法說,我是法利賽人;就熱心說,我是逼迫教會的;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摘的。

 

蔡牧師說:「保羅的『自我認識』因醒悟轉變了,成為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稱為使徒,因為我從前逼迫神的教會。我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哥林多前書15:9、提摩太前書1:15)先前以為有益的,因基督的緣故,都當作有損的,保羅也因此深深得著耶穌基督。

 

最後,蔡牧師帶領會眾同心祈禱:「天父上帝,我們感謝祢,因祢的恩典我們生命有力量,我們要不斷地親近祢,一再認識祢的豐盛與聖潔,看見自己的軟弱與羞愧;求祢幫助我們、使我們得醒悟,能在祢面前不斷認識自己,也不斷看見祢的恩典夠用,使我們成為榮耀、忠心、聖潔的器皿!」

禱告由廖偉俐昇牧師(左上)、夏文學牧師(右上)及陳學明牧師(左下),分別帶領為「台灣防疫生活」、「教會合一,共同打美好的仗」及「協進會成為祝福眾教會的管道」同心同聲禱告。(圖/記者辛毓珊)大台南牧者們齊聚一堂,同敬拜禱告也同開會、了解會務;禮拜尾聲由蔡安祿牧師祝禱。(圖/記者辛毓珊)會員大會過程,由陳振傑總幹事(左上)做會計報告,及常務監事陳毅哲牧師(右上)做監查報告。最後,與會牧者們一起大合照。(圖/記者辛毓珊)

分享
意見反應